2020年11月9日 No.835
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白話文翻譯
以正道治理國家,以正奇分兵之術來用兵,以不多事,不找事來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這樣的與原則呢?看反面例子就知道了。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窮,越無法放開手腳;老百姓手里的武器多了,國家就會越來越亂;人民都崇尚喜歡奇技淫巧,邪惡的怪事就越多;法令規定的越嚴苛,盜賊反而會越來越多。所以圣人說,我無為,則人民便自我化育、自行發展;我愛好清靜,而人民便會自己走上正道,行為端正;我無所事事,而人民自然富足;我沒什么欲望,民風自然樸實淳厚。
2
首先,需要說明一個被誤解了多年的重點。
就是這一章的第二句“以奇用兵”。
這里的“奇”,應該讀(jī),而不是(qí)。
我看了好幾家對這一章的解讀,都把“以奇用兵”注解為“奇謀巧計”對外作戰。
這種理解方式,完全不符合老子一貫的作風啊。
老子講的是走正道,別亂來,不推崇,甚至一點都看不上這種奇謀巧計,在這一章后面還在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又怎么可能說用“奇謀巧計”用兵呢?
我們現在總說的“守正出奇”,都把這個“奇”理解為奇謀巧計,說平常就用正規的方式,按照原則辦事,在關鍵時候,則可以突破原則,用奇謀巧計獲勝。這是完全的誤解,甚至價值觀都有問題。
實質上,這個“奇”,不是奇特奇怪的奇,而是“正奇分兵”的奇(jī)。
《孫子兵法》里有“以正合,以奇勝”。這個奇是個數學詞,就是奇偶的奇,古人也叫做“余奇”,就是多余備用的部分。就像我們看到球場場邊的替補席。
曹操在注解孫子兵法時說:“先出合戰為正,后出為奇”,在用兵上,正奇是先后的順序。
就像打籃球,兩個隊先安排正兵(首發)上場對戰,雙方的主教練都坐在場邊看,打到最后焦灼的時候,再放出去壓軸的“奇兵”,決勝在最后一刻。(還可參見“背水一戰”,以前的文章寫過,戳此進入)
出奇制勝就是這么來的,和現在所謂的“奇謀巧計”完全不是一個意思。
說到底,正奇分兵的核心要義,就是不要一次把牌打光了,給自己要留有余地,
你看,這樣理解,是不是就和老子一貫的思想相符了?
3
這一章,三個結論先扔出來,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叫做“結論先行”。
說完結論,接著說“我咋知道呢,看下面的例子就好了”。
緊接著,舉了好幾個例子。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你看,忌諱太多,各種規矩特別多,打個比方,開業飯店,要蓋七八十個章子,跑七八十個單位,否則就不讓你開。你說人民能好過的了嗎?那反過來,掌握這樣權利的人,是不是就很容易滋生腐敗啊?
緊接著,人民手里的武器多了內部的爭斗,對上的抗爭,一定會滋生各種“奇技淫巧”的出現,別說道德標準了,可能法律標準都不認了,妖魔鬼怪橫行,也是必然了。越是這種情況,法令肯定會越嚴苛,法令越嚴苛,抗爭就會越激烈,賊人也會越多。
咋辦呢?
接下來,老子應用圣人所說的話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我不妄為,不亂來,讓人民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人民自然會自我育化成長。
這個像啥呢?就像我們常說的,做領導的,不要事必躬親。要給下屬充分授權,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讓他們自己承擔責任,面對挑戰,做領導的,當好支持者就成了。
創建一個公平的,舒適的環境,然后讓員工自己成長,這才是有活力的組織該有的形態。
緊接著,說黨領導的人好靜,人民自然就走正道了。
老子所說的道,是自然規律。當領導的好靜,不急躁,不狂躁,不瞎說,不讒言,有耐心,做好了表率,下屬自然有樣學樣了。
自己不多事,不給人民找事,不給員工下屬添事,人民自然就富起來了,員工自然也就把自己的業績做好了。
我們見到過一些老板,總覺得企業一切都是自己的,連員工也不例外,開會總要放到下班時間,把員工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這樣的企業,如何能好呢?
做領導的,沒有那么多的私欲,不把所有的東西都看做是自己的,下屬自然樸實厚道。
4
道理挺有道理,怎么用?
①、沉下心
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都說“我們永遠賺不到我們認知以外的錢”,即便有時候因為運氣賺到了,很快也會還回去的。
因此,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自己的員工們,都要鼓勵與引導他們沉下心來,好好練基本功。不要有投機取巧的想法,要有工匠精神,要有契約精神。
不要總想著找捷徑,鉆空子,更不要在組織內推崇那些“奇謀巧計”,一旦組織的文化跑偏了,距離衰敗就不遠了。
②、少約束
說少約束,不是說不約束。不要把組織發展完全寄托到所謂的“管理制度”上,不要一看組織沒活力,就想辦法找所謂的激勵機制。
真正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管理者自身,以及組織的價值觀指向。
制度越嚴格,越嚴密,最終的結果就是肯干活有能力的人都跑光了。
之前看到有的餐飲店,在店里的員工更衣區還放了已成額透明盒子,所有人的手機都要上交。你看這不就是寄希望于各種嚴苛的法令規則,讓員工好好干活嗎?這樣的企業,很危險。能夠使用這樣的“下策”,一定是企業文化建設上偷了懶,甚至壓根沒有文化,組織沒有所謂的價值觀,管理者領導者的私欲也一定是很強的。
這種高壓態勢下,員工會努力工作嗎?大概率是不可能的吧。能輸出一半的力量,就不錯了。
用價值觀來引導,用“道”來管理,而不是用那些極其精細的規則來約束。
③、留余地
無論做什么決策,都不要孤注一擲,都要給自己留有余地。
投資決策也好,管人理事也罷,均要如此。就像打仗一樣,要“正奇分兵”,要給自己手里留有底牌,不給自己留余地,才是最自己,對跟著自己干的人最不負責的做法。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09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