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爾森日前發布的《中國城市快消零售大數據報告》中顯示,截至2019年7月,快消品整體增速高達13.7%,其中,線上銷售渠道增速為36%,線下增速為4.9%。
而在新零售概念盛行之前,2016年10月前的快消品零售線下市場增長率僅為1%-2%。這意味著,在新零售概念提出后的三年間,零售線下銷售增速不降反升。
一方面是線下銷售的增速不降反升,一方面是新零售從“風靡”到“唱衰”的巨大反差,這一點,在新零售主板業務生鮮領域的表現尤其明顯。
風口上的生鮮新零售
從2016年10月新零售概念被提出發展至2018年,不足兩年的時間,生鮮新零售的賽道上就已大咖云集,“擁堵”狀況明顯。
1、傳統商超殺入新零售
永輝超市在2017年初推出“超市+餐飲+O2O”的新零售業態,以“超級物種”的全新形象與大家見面。永輝超市的用戶基數+超級物種的新零售模式,一時間,超級物種風頭無兩。
曾有新聞報道超級物種3天賣出了一般日料店一年的銷量,其當時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2、電商基因賦能新零售
時至今日,盒馬鮮生依然是新零售行業的“領頭羊”與“扛把子”,盒馬鮮生的風向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著生鮮新零售的風向。
曾經,也是盒馬鮮生的“案例”在先,讓更多行業大咖與資本們看到了新零售的“可實施性”。
3、創業創新型企業嘗試新零售
在新賽道上,永遠不缺少創業型的“黑馬”。
被稱為“中國社區第一店”的生鮮傳奇,在全國20個城市擁有1500個前置倉的每日優鮮,以及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等等,這些闖進賽道的創新創業型公司,讓生鮮新零售市場更加熱鬧。
傳統與創新的交迭
巨頭加持,新人不斷,一路狂奔到2019年的新零售卻突然陷入了一種集體“焦慮”狀態。就在日前,超級物種北京朝陽中駿世界城店關店,這是北京門店首次關店。
在此前,上海的一家超級物種門店也在兩個月前宣布停業。與超級物種一樣陷入關店潮的還有盒馬鮮生,今年6月,營業不足8個月的盒馬鮮生昆山新城吾悅廣場店宣布停業。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事件,在開業當天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的地球港北京六里橋店在停業后,傳統零售超市發在此地重新開業。可見,在新零售的成長旅途中,不僅有對新概念的磨礪,還有傳統與創新的交迭與交戰!
發展至今,“逼”著新零售褪去風口光環的因素有很多。
Robin攝
1、資本
在資本寒冬的2018年,生鮮新零售過的卻是一個“暖春”。
在青桐資本梳理的2018年度生鮮行業已披露的融資事件中,生鮮新零售約有22起,總數比重超過50%。資本的偏愛讓生鮮新零售在2018年迎來了大爆發。
而永輝云創從永輝超市的剝離,卻為資本視角下的新零售潑了一盆冷水。在品牌梯隊,頭部格局逐漸形成,行業版圖初見雛形之時,此前加足馬力想搶占先機的資本開始謹慎投資。新零售的資本寒冬才剛剛開始。
圖源:青桐資本
2、技術
新零售模式對于很多傳統商家來說,就是新概念的疊加,并且這些新概念的背后需要新技術的支撐,這也讓很多傳統商家對新零售望而卻步——對模式很感興趣,卻最終止步于技術。
如何搭建一種場景讓線下線下無縫銜接,如何利用數字化提升效率……新零售需要技術支撐,并且,這些技術每天還在發生著變化,不斷地被優化。所以,沒有技術,就無從談生鮮新零售。
3、供應
售賣過期椰漿、韭菜農藥超標、紅腸菌群超標……從2018年開始,盒馬鮮生就頻頻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就在食品安全問題的輿論風波還未散去時,盒馬鮮生又因倒掉大量飯菜、海鮮、飲料等食品引發浪費爭議,盒馬鮮生對此回應“左右為難”。
提升品質,減少浪費,其實,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供應上。在生鮮新零售平臺集體發力前端體驗后,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供給端建設上來保證前端體驗。
4、市場教育
“有多少人天天去這樣的高端地方買菜”,“新零售就是‘曲高和寡’”……像這樣對生鮮新零售模式本身就存疑的消費者并不少。
盒馬鮮生的地方首店開業時總免不了大排長龍,但當人們看過了“無人超市長什么樣”,當新鮮事物過了“保鮮期”后,盒馬鮮生的熱鬧程度確實還不及社區門口常去的傳統超市。
這其中,存在一個市場教育問題,消費習慣的轉變與養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市場教育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有的企業不一定“等得起”。
Robin攝
成功的新零售模型一定具備三大能力
盒馬創始人兼CEO侯毅曾表示,2019年將是盒馬的填坑之戰。面對新零售這樣的新業態,不只盒馬,進入2019年,所有的生鮮新零售都必將經歷一場填坑之戰。
加入2019“填抗戰隊”,就必須具備填坑的三大基本能力,否則,連填坑的資格都沒有。
1、前端的獲客(流量)能力
盒馬嫁接的是阿里的流量,超級物種轉承的是永輝的消費基數,小象生鮮的背后有美團,7FRESH背后有京東……
在提到這些生鮮新零售時,就不得不提到在它們身后站著的“大佬”,這些“大佬”給予了它們先天的獲客優勢。
相對于“大佬”的品牌效應,這種轉接流量的獲客能力才是讓創業型生鮮新零售平臺最“羨慕”的優勢。
2、執行效率的優化能力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新零售的核心優勢在哪里?不是其提供了一個相對高端的購物場所或是無人打擾的消費體驗,而是一個高效的購物方式。
新零售的本質就是一個更高效的零售模式。
所以,自運營以來,各個新零售平臺都在不約而同的不斷“提速”,持續優化配貨、配送等工作的效率。
3、后端的規模標準化供應能力
新零售的競爭力靠的是什么,短期是流量,中期是效率,長期則是供應。
以長遠眼光看新零售,在擁有獲客能力的基礎上,高質量,且能夠持續升級的供應鏈才是支撐其長足發展的關鍵,更是企業實現規模化、連鎖化、標準化經營的關鍵。
Robin攝
未來新零售競爭主方向
2017年至2018年間,是新零售的布局期,阿里、永輝、京東、騰訊、蘇寧等大咖在這兩年大刀闊斧地挺進新零售,規模化擴張。
到了2019年,新零售迎來的是洗牌期。在這一年,各個新零售平臺開始更加深刻地審視模式,或被動或主動地一邊“填坑”,一邊發展;一邊保命,一邊成長。接下來的新零售行業,依然硝煙彌漫。
1、線上配送速度
超級物種在去年廣州首店開業時,動用了無人機配送,最快可以15分鐘送達消費者手中。該店也是全國無人機配送試點合作的第一站。盒馬鮮生也在去年發力即時物流,實現“分鐘級”配送。
還有天貓超市的“一小時達”,每日優鮮的“一小時內送貨上門,24小時全天候送貨”……
在新零售的變化中,總少不了物流的作用。在新零售崛起的這三年,新零售與物流不斷“相互成就”,新零售成就了讓外國人驚嘆的物流配送速度,不斷提速的物流配送也成就了發展中的新零售。
2、線下無人零售
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無人零售市場規模為197億元,預計到2020年,這一規模將增長至657億元。盡管近兩年京東無人超市與無人便利店,阿里淘咖啡,以及“網紅”繽果盒子等無人零售均表現平平,但是,卻并不意味著無人零售的隕落。
針對如今的發展現狀,業內人士指出,無人零售是一個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的行業。
3、技術加碼供應鏈改造
阿里的達摩院,騰訊的研究院,還有京東對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深度布局……這些互聯網巨頭對于新零售的探索不僅在于場景搭建,還在于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還將被用于對供應鏈的改造上。
未來的供應鏈改造,將從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角度進行突破,被數字化賦能的供應鏈也將是新零售競爭力體現的焦點。
Robin攝
新概念充斥的新零售命題為零售發展找到了一個新方向,也為便捷生活場景找到了新入口。
而如今,當新零售門店接連停業,當行業被解讀為集體陷入焦慮,新零售又成為一個“看起來很酷,但不賺錢(燒錢)”的行業,這讓新零售一時褪去了耀眼的光環。
這背后的原因很多,有模式本身還有待打磨,有市場還需要再教育等等,但是,這并不影響,去除泡沫之后的新零售市場依然向好,且將以更健康、更穩健的姿態發展。至于誰將成為最后的贏家,坐穩行業“頭把交椅”,各憑本事!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大箏,由餐飲界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canyinj.com ),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掃碼立即購買↑↑↑ 【商務/投放/合作】 大箏:18923764126? 微信號:toutiaoxiansheng 【公關/營銷/推廣】 參某:18138837052 微信號:chohuobang 【轉載/投稿/爆料】 寒斌:16620780467 微信號:Media-PR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