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餐飲領域的洞見人物為線索,是對當今新舊餐飲創新升級格局的一次梳理和暸望,深挖洞見人物背后的人生哲學和創始精神,剖析創業之路的核心要素,挖掘每一位洞見人物的內生哲學和外顯張力,為千萬餐飲人新餐飲轉型之路提供可借鑒的標桿,為中國新餐飲產業發展壯大尋找他山之石。
本期洞見人物推薦理由:
他,從運動健將到餐飲產業領軍人物,從白手起家到擁有員工近千人,他經歷了自我職業生涯的非連續跨越,他獨特的用人之道打造出了具有超強組織韌性的團隊,成為山大MBA和哈弗商業案例庫的經典案例。本期《洞見人物》和山東鼎好集團創始人韓震一起,暢談如何打造超強組織韌性?
左:山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笑笑中:韓震 右:策世首席品牌策略官-王丹
在訪談韓總之前,我們《洞見人物》欄目組對韓總有過很多設想,近一米九的身高,運動健將的偉岸身材,再加上執掌一個近千人的集團企業,他應該是一個不怒而威的“霸道總裁”。
但我們只猜對了一半。
他的身高勢能和犀利眼神,莫名形成一種場。一種歷經風霜,依然本真的場。時而壓迫,時而柔緩。讓虛偽者戚戚,讓真我者蕩蕩。
不騙人、不胡說八道,看似簡單,其實很難。敢言、直言,這是韓總給《洞見人物》欄目組的第一個印象。
周天的清晨,建新路JN150創意園沐浴在朝陽里,九月鳳仙花簇簇開,絲瓜肥,荷蓮嫩。溜娃的小推車,晨練的大叔大嬸,成群結隊的藝術生和少年宮小演員…..
這里曾經是重汽老廠的所在地。年代感揉進藝術,蓬勃自然與人文建筑相得益彰。韓總在朋友圈說,這里是人、動物與自然完美的結合。
韓總對自然美和生命靈動的細膩視角,與他直言好爽“山東硬漢”的殼,形成強烈反差。
“小學生寫什么作業,玩就是了”
“小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長大以后能有自由而從容的選擇”
有趣的靈魂是歷經生命蹂躪的立地成佛。
這注定,我們將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采訪。
而《洞見人物》恰恰是,撥開繁雜和喧囂,直面真實、殘缺,透過殘酷的現實,除了挖掘真、善、美、大和諧,還要審視失敗、掙扎、困頓和迷茫。
從鼎好家常菜,到鼎好匠骨,從紅極一時的大廠房到疫情期間組織韌性打造的新生命曲線、今年六月剛開業第一家門店的三顆棗,我們看到,從大餐飲紅利期的慣性安穩到新餐飲之下焦慮探索過程中,生發出激發人性、抵抗企業熵增的強大組織韌性。
寶劍鋒自磨礪出
韓總有著與他實力、地位不對等的謙遜。但謙遜背后,又是無處不在的自信。
他把自己定義為:持續創業者。歷經波折,持續折騰。
這讓洞見君想起英雄之旅曲線,自知的人自謙,自信的人慈悲。
丹姐說,《洞見人物》的開播是瓜熟蒂落的生長,因緣而起,應時而生。每一個洞見人物在未訪談之前是一座島,仿佛對自己洞若觀火,但其實越成功盲區越大。我們只有創造價值,才能收獲價值。
《洞見人物》要做的就是一層一層剝洋蔥,去發現、去撕裂、去由心重生。從洞見人物哲學觀關照、到關鍵節點關鍵動作挖掘,到盲區發現,到洞見未來燈火,從策劃到拍攝,到剪輯,到上播推廣都是不收一分錢,而喜歡《洞見人物》的粉絲們更是無限免費的去看視頻、去讀文稿。正是如此,我們只對洞見人物的洞見理由感興趣,只為了去推動傳統餐飲向新餐飲轉型,去尋找真正有洞見意義的他山之石。
當我們找到一個又一個真正的洞見人物,以點穿線,以線織面,以面構體,就推動了中國整個新餐飲時代。這個過程,新餐見會形成一個以“新餐飲洞見”為核心的“道場”,這個場將用于巨大的吸附價值和輸出價值。未來新餐見希望能與《洞見人物》一起重新定義新餐飲時代。
韓總侃侃而談,整個欄目一氣呵成。
韓總從懷揣金牌夢的運動健將,到進入社會大熔爐,進而成為今天鼎好集團的掌門人,是拜一次意外所賜。偶然的一次受傷,讓他離開他傾注夢想的運動場。
就如同這次突如其來、又久久不去的疫情,很多人被它改變人生軌跡。離開運動場的青年寒戰,仿佛從人生的高速路拋下,多年來規劃的夢想之路戛然而止,無數次刻苦訓練,也都付之東流。
迷茫的青年,如同今天千千萬萬個我們,一時間看不到希望和曙光。“韌性”的意義是,總能變出方法,而非就地沉淪。
這位對職業沒有任何頭緒的青年,為了生計而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擺地攤。今天“擺地攤”被時代賦予新的意義,承載著內循環、拉經濟、保民生的使命。接地氣的地攤和永遠都在“關注主播不迷路”的直播形成今天獨特的風景線。地攤成為潮事兒。那些年擺地攤的大佬,還有三只松鼠的章燎原、國民飲料宗慶后、中國水王鐘晱晱、國民辣醬老干媽……
原來,我們和大佬的差距從擺地攤時拉開的。
擺地攤賣吹塑玩具的時光,被韓總記得清清楚楚,在哪里,幾點到幾點,每天收入多少。每個人都會對第一次創業刻骨銘心,哪怕擺地攤。當我們壓了貨沒賣,當我們收了錢又憧憬著第二天多進多少貨,那些場景烙印進歲月,不會被忘卻。
只不過,擺地攤的時光伴隨著濟南夏天的蟬鳴而去了。當濟南秋老虎走了,進入到老舍《濟南的冬天》,青年韓震又失業了。
韌性又來了,憑借年輕好體力,青年韓震在濟微公路測繪隊找到了活干。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早六晚八,從王官莊小區走到山東水泥廠,一天走來回。腳底起泡,嘴巴生瘡,超負荷的疲憊,每一天都印刻著身體的疼痛,仿佛非要肉身經歷摔打、折磨,方才百煉成鋼。
1994年,被韓總定義“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有一天,負責門衛值守的青年韓震被老板叫到辦公室問話,不明所以的他暗自忐忑不安的,不知是兇是吉。意想不到的是,一周以后,他被從門衛調到了人事部,從靠蠻力到靠腦力,從藍領晉級成了白領。時隔26年,那個轉折時刻仍歷歷在目。
原來,來自新加坡的老板每月2到3天,都在晚上10點多回辦公室給新加坡總部發傳真。在青年韓震擔任門衛之前,老板總要在門口拍門、甚至等很長時間,睡覺或離崗的門衛才能趕來開門。而認真值守的青年韓震,卻總是能在老板車沒到之前,就將大門打開,老板都不用踩剎車,一路直達辦公室樓下。
是意外?還是注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給人做VS自己做
1995年底,老板和朋友籌建渤海大酒店時,青年韓震又被委以重任負責籌備工作,這是他第一次與餐飲業的交集。
熱情、好學的青年韓震對所有事務多傾注興趣,不管是不是他分內工作,與裝修工人同吃同睡,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足足有兩個月吃睡在酒店工地。
酒店開業后,青年韓震成為渤海大酒店的行政主管,不過他不滿足于辦公室日常工作,每天下班后都會深入基層,去學習和了解酒店每一個環節。那時一切對他來說都特別新鮮,他在后廚打過雜,在前廳傳過菜,在娛樂區收過款。而老板也沒有辜負他的努力和用心,一年后他被升任整個酒店的總經理。22歲的韓震,工資從500塊錢升到了2000塊錢。
1997年,韓震作為酒店行業內出了名能干的職業經理人,在圈內已經小名氣,此時很多餐飲老板想挖他,其中一位臺灣老板給出的待遇特別優厚,月薪1萬元!97年這個月薪著實震撼,一個是2000元,一個是10000元。雖然對老東家有感情,但是在現實面前,青年韓震動搖了,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他開始找理由辭職。久經商場沉浮的老板洞若觀火,在韓震辭職的時候,老板告訴他不僅給他1萬元月薪,同時分給他10%分紅。不得不說,老板在對于人才的挽留上的魄力。有了分紅,韓震覺得自己已經成為酒店的一份子,這份激勵遠比月薪對他的激勵作用更大。直到今天他都受益于這份知遇之恩。
1999年,當時在濟南盛極一時的渤海大酒店因股東分歧最終分崩離析。他再次失業。但是失業不失勢,自認為小有才華的韓震,決定第一次創業。,從餐飲門外漢到餐飲職業經理人,一路順利晉級,順風順水。正是這過往的一帆風順為他第二次創業埋下隱患。
韓總說起這次創業,連說三遍:“痛不欲生”。從99年到02年投入了他之前的全部積蓄,還借款70萬投入經營,可是酒店狀況卻越來越糟。從小有積蓄,到負債70萬,創業慘境,只有創業的人才懂那股歇斯底里的痛苦。
“那時我最害怕的就是去辦公室,我每天辦公室門口都有要賬的,特別是有位70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棍來到辦公室敲門,她問:我的2000塊錢的饅頭錢什么時候給我?”一家1萬7千平方米的酒店,竟拿不出2千元饅頭錢。
“難到什么地步?第二天發工資,我一夜睡不著覺。第二天上血站,那時候還能賣血,自己賣血給員工發工資。”
為什么自己給別人做職業經理人能夠越做越好,而自己做卻越做越糟呢?一是“利益相關,關心則亂”;二是“全靠野路子,團隊不專業”。
在做職業經理人的時候,自己會盡職盡責選最好的來用,因為成本由老板來承擔,因此,自己只要做到最好,滿足消費者需求就好。而自己做了老板,就總是會考慮降低成本,“舍不得”成了原罪,給消費者的體驗就會越來越差,最終失去顧客。
韓總回憶說:“我覺得,每一個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我這段失敗就是沒有處理好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邏輯性關系。”
每一次成功都要經歷千百次的打磨。餐飲看似一學就會,但是一做就錯。創業的敬畏之心是永遠都需要有的。
找到方向,堅定不移
創業失敗又外債累累,讓韓震開始懷疑自己選擇的道路,在家人的幫助之下,他決定到長春一汽,找一個代理賣車的掙錢之路,希望能夠盡早還清外債。但是這一次東北之行卻是“有心栽花花未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原來,剛一落地的韓總被熱情的東北親朋先請去吃飯了,而吃飯的這家飯店不得了,是當年常州最火的一家餐館,叫王記醬骨燉菜館。
剛一進門,韓震就拿到了一個寫有56號的氣球,服務員向他介紹:店里桌臺已經客滿,您是第56位排隊的顧客。
這時韓震看到顧客滿滿的大廳,等待排隊的長龍,人來人往的店門,感慨道:“這就是我想要的餐飲。”于是,一汽也不去了,親戚也不管了,一心一意放在這家餐廳上,一待就是一個星期,除了看人家的流程,看人家產品,看人家的環境,還找到餐廳老板,表達自己想要加盟的意愿。
可惜沒有任何準備的韓震,不出所料的被王老板拒絕了加盟請求,但是韓震沒有放棄,他沒有返回濟南,而是決定在餐廳外蹲點,每天一塊錢的礦泉水+2塊錢港式面包(一包四個),從開門等到關門,一連七天,這樣的毅力感動了餐廳的工作人員。
餐廳的工作人員說服王老板給門口這個執著的年輕小伙子一個機會。韓震用自己多年的努力和學識打動了王老板,得到了來之不易的加盟機會。翻越一座大山,還有更大一座。加盟機會有了,60萬加盟費和70萬開店錢來了,已經負債70萬的韓震如何能籌集來這60萬?
人生的一次次選擇成就了未來的自己。韓震一方面與王老板協商爭取到三年分批交加盟費。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去籌錢。怎么籌?大丈夫為達目的“不拘小節”:1、“騙老婆”,把這些年老婆攢下的金銀首飾都“騙”出來,賣的賣,當的當;2、抵押房產;3、借錢。七拼八湊后終于籌到開店的八九十萬元錢,背水一戰、破釜沉舟的開了這第三次創業的第一家店。
這次韓總沒有看錯趨勢,在濟南還沒有明檔、一次性餐包、菜譜圖冊的02年,他的這家店引領了濟南一種新的餐飲理念。
一開業餐廳就生意火爆,只用了7個月的時間,韓震就還清了所有外債。一年半之后,餐廳就回收了第一家店的全部投資,正式開始盈利。從02年到07年,韓震陸陸續續開了4~5家加盟店,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企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08年,有了五年餐飲經驗的韓震,決定創建自己的品牌、組建自己的團隊、打造自己的方法論,形成屬于自己的管理體系,于是“鼎好家常菜”出路了,
在經驗中,韓震總結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相信專家的力量。
除了從加盟中團隊積累了很多的展業能力和經驗,鼎好最具特色的是他們超前的管理體系。08年韓總就開始和山東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教授進行合作,在企業內部做項目。
企業和學院是天生具有互補性的,企業有經驗,學院有理論,韓總通過項目制的方式,讓企業與學院合作,企業用理論指導實踐,學院從實踐中驗證理論,雙方都能在合作中得到收益,總結起來就形成了韓總所說的“方法論”。而這些方法論通過企業推廣向旗下的每一個員工,讓原本學歷水平、人生閱歷都不高的員工能夠更快的提升自己,彌補餐飲企業員工、老板理論知識比較匱乏的短板。
彌補了短板的團隊在競爭中就更有競爭力,如今韓總自己也成為了學員派,成為山東大學管理學院MBA的合作導師,只研究生就帶了4位,每月還要去大學講課,真正將經驗轉化為理論。
為什么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精進?就像生命體不斷通過進化去求生一樣,我們其實是為了少栽坑、少走彎路。
韓總坦然的向我們講述著他的每一次“坑”和“彎路”
2013年主打時尚風的大廠房是濟南的第一個網紅餐廳,曾經轟動了整個泉城,最長顧客排隊時間達到兩個小時,高峰時連鎖經營到20多家,還開到很多省外城市。但今天,大廠房卻一家也沒有了。
“大廠房為什么沒了?”
“這個必須問,失敗必須談,這是“透支品牌價值”的結果,在一個方面做的太極端就很難長久,當消費者對一種品牌風格感到審美疲勞,而品牌又無法及時掉頭的時候,出局就是必然。”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向夏花一樣絢爛的品牌總是難以長久的,而他在近幾年去日本的參訪中,看到了很多像京瓷那種穩定而長久的企業。日本被譽為擁有長壽企業最多的國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就有3000余家,而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5年。
“一個是:要做久、做深、做扎實,不是做投機,而是做投資。一個是: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育人,企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組織能力和團隊能力上,更多的是取決于企業可以為社會做多大的貢獻。”
好的餐飲企業應該為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與時俱進,而不是盲目的體現自我。于是,我們看到鼎好的使命——“傳播健康、飲食文化、健康中國人”。
為了實踐個這樣的使命,鼎好用8年時間自建研究室,并推出價格公道,倡導食品安全的“三顆棗”品牌,這是一個快餐品牌。但與其他追求廉價的快餐不同,三顆棗每天將所用食材進行檢測,并進行公示,自己無法檢測就送到專業機構檢測,這樣的行為一直堅持到今天。
“我們不是什么大企業,有人問你們這么搞還能掙多少錢?但我覺得這就是使命,使命就是拿著命來換的,我們就是要孜孜不倦的去干這個事。”
打造組織韌性激勵員工熱情
最能檢驗一個企業使命感和文化能力的機制,就是面對危機。
2020年,世界遇到了最嚴峻的新冠疫情危機,面對這場席卷全球餐飲市場的危機,鼎好集團頂住了壓力,展現出了一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在春節過后,沒有復工的那段最艱難的時間里,鼎好沒有一位員工離職,鼎好也沒有辭退一名員工,員工工資全額發放,雖然節前準備的將近5000多桌的配餐食材沒能銷售出去,但是企業也沒有給供貨商退款,這是企業對員工和合作商的責任和擔當。
同時鼎好也得到了全體員工的鼎力支持,為了減少企業損失,鼎好員工自發在疫情期間想辦法,自發組織人員為周邊疫情防控點送飯,無論是一盒還是兩盒,都堅持送餐,沒有快遞員就自己開車去送,體現了鼎好強大的文化力量和組織治理的能力。
除了文化給予員工的使命感以外,為什么鼎好能有這樣的組織治理的能力呢?
在企業內部的組織治理方面,鼎好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2012年,開始做內部股權激勵;
2014年,開始做內部眾籌;
2017年,開始做自組織建設;
2019年,開始做內部創業。
韓總發現很多在管理上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規則和機制來解決。激發和激勵員工創業的夢想和熱情,讓員工自發的投入到事業當中去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鼎好建立了一整套機制,激勵員工創業,鼎好為員工托底。創業成功了,鼎好和員工一起分享創業成功的果實;創業失敗了,總結失敗的原因,需要鼎好承擔的企業承擔,至于個人的創業失敗總是難免的,鼎好能理解創業的失敗,該員工回到原崗位繼續工作,并晉升一級。
鼎好就是用這樣的創業規則和機制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鼎好的任何規則和機制都是基于人性設計的。人性的特點就是:想要的越多越好,失去的越少越好。
基于這一人性,鼎好也做了很多次嘗試。最初在10年之前,鼎好推出過安居計劃,那時鼎好發現企業員工大多來自農村,在城市工作有著強烈的住房需求,但是依照當時的工資,大部分員工都無法實現在城市安居的夢想,于是推出了在全公司進行雙職工的工齡的排名,前20名可以得到一套住房的產權。
當時制定這個活動是為了解決員工的生活剛需,穩定鼎好的骨干員工。但是這個活動做了三年,韓總發現了這其中的缺陷。這種方式對員工的激勵是短期的,一旦達成目標就失去了激勵作用,而對于獲得獎勵的員工來說,這種獎勵來的沒有風險,是一次性的。而令人擔憂的一個現象是,員工認為這個激勵是理所應當的。所以安居計劃被叫停。
好的管理模式,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韓震講了一個小故事:在森林里,碰到野獸,職業經理人的做法是,先開槍,沒打死,再拔刀,還沒死,扔下刀,扭頭就跑。而老板全面的做法和職業經理人一樣,但刀捅不死的時候,他會和野獸肉搏,不打死野獸,沒有任何退路的是老板。
鼎好隨后推出了股權激勵模式,與員工綁定,讓員工體驗為自己創造價值的樂趣。而后推出的內部眾籌到內部創業,讓員工的利益、責任、風險與企業綁定的越來越緊密。員工的每一個行為都會對企業造成影響,讓員工直接感受到這種影響,能夠更好的激發員工的個人能動性。
所以,風險面前有沒有退路是員工主人翁意識的來源。鼎好的規則和機制都是在加深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風險一定要共擔。
韓總說:任何人都不會為了與自己資產無關的事業奮斗終生。管理是基于效率來的,治理是基于發展來的,這是完全不同兩個邏輯。在鼎好人性化的治理是為了讓鼎好更好的發展。
當我們和韓總聊到這里,我們發現鼎好最需要的不是員工,而是老板。
在鼎好人人都是老板或將會成為老板,這就是鼎好的“十百千萬計劃”。
以三顆棗項目為例,在股權設計當中,鼎好只有每家店40~50%的股權,其中20~30%屬于城市合伙人,城市合伙人是由該店店長+生產經理+幾個核心人員組成的,剩下的30%左右是全員持股,在三顆棗每一個員工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地,發現自己也是這家店的老板。
與其說韓總是在找員工,不如說是在找合伙人,這也就是內部合伙的由來。
韓總對人才的理解很深刻,他總結了人才要量化的4個指標:
第一個指標叫高度價值觀一致。
第二個指標叫想干事。
第三個指標叫能干事。
第四個指標叫干成事。
具備創業的能力是鼎好最核心的人才觀。
獲得更多認可是努力的方向
現在的鼎好已經獲得了一定和行業地位,本次疫情危機題期間,《組織任性,剖析鼎好危中有機的組織建設》成為案例,被山東大學等一些大學列為了MBA的案例庫。就在我們前去采訪的前一天,鼎好被列為了全國百家優秀管理案例。
在我們看來,韓總已經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了,但是對韓總來說他依然痛苦于難以獲得他人的認可。在他創業幾十年的經歷中,如何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理解,一直是他最看重的事。
他說:做企業,做組織治理的過程中,最難的是將不同經歷、不同學歷、不同價值觀的人組織在一起,讓大家有目標上的共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韓震和他所帶領的鼎好是基于未來來組織治理的。而這種未來在我們看來是看不見的,對我們來說:我們看見了才會相信,而對于韓震和他的員工來說:只有相信了才看見結果。
曾經,很多人說韓總是給人畫餅、洗腦、忽悠、講故事,但是韓總相信他的理念,所以今天他實現了他夢想,讓我們也看到了他所相信的。
當我們問道韓總對鼎好未來的愿景時,韓總說:讓更多的人在鼎好這個平臺去創業,為他人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在未來每一個鼎好人都能成為一位創業老板。鼎好是一個平臺, 為消費者解決他們的需求是一個鼎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采訪的最后,我們照例邀請身為濟南市工商聯餐飲協會的會長的韓總,給我們新餐見的餐飲創業者們一些建議。
沒想到韓總謙虛的說:我覺得到今天我也是個創業者,也不知道我的未來能走多遠,但我覺得每一個創業者一定要有一個理想和夢想,有了理想和夢想,然后就去捍衛它,千萬不要在意別人怎么看你,而要更多的在意自己的夢想,理想和未來。這是一個創業者非常關鍵的一點。
收看等多新餐見節目請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新餐見學習社區。
下期《洞見人物》——楊銘宇黃燜雞創始人楊曉路,敬請期待!
總策劃:王丹
制片人:李夢陽
執行制片:孔笑笑
總導演:王靖淼
策劃:潘豐
編導:劉婷婷
運營總監:王麗霞
商務統籌:吳敏
視覺設計:谷盼強
燈光:王科程
攝像:張傳捷韓金彪
往期精選
洞見人物 | 01期:兩年開100+,引發超級排隊的大碗丼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