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僅看到這一句話真的很難判斷店鋪進店狀況是否健康。因為進店率跟品類、商圈競爭、日常曝光量都有很大關系。入店轉化率7%,客觀來說不算低了,為什么大家還是患上了數據焦慮癥呢?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進店這個環節的真正作用。
進店轉化是對曝光流量的一種篩選,其核心是為了后面的下單做基礎。進店率的高低只說明了進店人數的多少,而能精準鎖定下單用戶的轉化才是更高質量的進店。
簡而言之:進店人再多,不屬于目標用戶,不下單,都白搭。
都不是。這些只是一些次要因素,品類和時段才是真正影響店鋪的入店轉化率主要因素。在用戶瀏覽商家列表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對商家進行篩選,他不想吃的店是不會進的。進店率的高低跟品類的受眾大小有很大關系:
日料、海鮮等小眾品類客單價高且消費頻次較低的品類的進店率普遍低:在4%~5%間;
各種川湘菜、江浙菜這些正餐類的中等客單價品類進店率稍高:在6%~8%間;
快餐小吃類是最高的,進店率可以達到:8%~10%。
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進店率普遍偏低的原因是競爭太大,以上的品類下沉到三四線,由于商家少,競爭小,對應的進店轉化率還可以提高2~3個點。
同時,因為消費場景不同每個時段的高轉化率品類也不同,比如:
午餐時段(10:00~13:59):快餐小吃、冒菜麻辣燙
晚餐時段(17:00~20:59):日韓料理、地方菜
夜宵時段(21:00~5:59):海鮮燒烤、炸雞漢堡
早餐時段(6:00~9:59):稀飯包子、豆漿油條
下午茶時段(14:00~16:59):奶茶果汁、鮮切水果
鑒于要抓取精準用戶,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商家已經從過去的“店名+品類”這種常規模式,轉而變成“店名+核心菜品”,比如下圖的:
香香阿姨(店名)+羅宋湯(核心菜)+炸豬排(核心菜)+菜飯(核心菜)
這家在上海的外賣店,把上海人點單率最高的三款小吃都作為店名添加上了,使得想吃這個菜品的用戶一下子抓住注意力(起碼不排除)。
能夠抓取精準用戶的好處有兩個,一是節省競價成本,提升下單轉化率;二是提升店鋪的自然排名和曝光。
有些商家覺得自己競價成本太高,吸引了很多沒有目的性的用戶,進店后無法轉化成訂單。也就是說流量越精準,競價成本越低。
推廣的付費是從進店點擊開始算,而店鋪的收入靠的是下單環節,所以進店轉化率不用高,而是要控制引流精細化,才能讓推廣費用花的更省。
這個時候一些懂運營的商家也許會質疑,比如進店率太低會不會拉低店鋪排名。
首先,進店率如果低于品類的平均范圍,確實是需要改進的,說明店鋪前端的展示設計是有問題的,不夠吸引人。如何合理提升進店率我們下面會講。
其次,只要進店率不低于平均水平,平臺是不會拉低店鋪排名的。現在美團和餓了么平臺更看重店鋪的銷售額(客單價*單量)和下單轉化率,進店轉化率的影響微乎其微。
關于進店轉化率的提高,我們有一篇舊文可以直接參考:
以前熱門商家的起名模板都是“店名+品類”,現在更加精細化的變成了“店名+核心菜品”。

商家可以篩選一下店內兼顧點單率高、口碑好的菜品作為核心,切忌選擇不適合外賣的大菜。比如云南菜知名品牌云海肴,一度把外賣店名改成“云海肴·汽鍋雞”,汽鍋雞雖然是線下的主打菜,單在外賣平臺上很少有人點,這就對精準客戶沒有正向幫助了。
現在外賣logo的圖片位置,已經不僅僅作為一個品牌符號,更是一個傳達信息的重要途經。
小編總結了三種主要的類型,按對提升進店的作用從小到大依次展示:




現在美團有了店鋪標簽功能后,排名類型的標簽也會提升店鋪的進店率。很多商家不清楚這些標簽的統計規則,科普一下:
人氣飆升榜、口碑飆升榜:
根據店鋪提升速率,基礎排名等計算出的得分進行排名
以上就是本次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進店轉化率的內容,進店轉化率只是一個反應店鋪經營情況的一個指標,不應過分追求高。下期,小編會跟大家接著討論更重要的下單轉化提升,各位商家有任何問題也可以下方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想知道你外賣
銷量低
的原因?有哪些
上升空間
?
可以加微信:
WMWJCLUB
聊聊(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加好友)

往期文章:


……
人點在看,財神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