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No.862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
白話文翻譯
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他善于利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奪利益,總是處于人們不愿意去的位置,干人們不愿意干的事情,水這樣的德行,就近乎于道。它處在行善之地,心胸寬廣,能包容一切,能與人為善,能政令守信,能為政清明,能知人善任,能順勢而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可擔憂的了。
2
這一章,可謂千古名章。這一句“上善若水”,我在太多的領導和老板辦公室的墻上見到過。
能夠被如此多的人奉為“座右銘”,也正說明了,這句話,乃至這一章對領導者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
道德經里面,水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水利萬物而不爭。那我們來對照一下身邊的例子,看看水是不是這樣?
我們把黃河,叫做母親河,因為有了黃河,有了水,我們的民族才能延續幾千年。
黃河問我們所求過什么嗎?似乎沒有吧。
黃河和誰爭過啥嗎?更沒見過吧。千年以來,它按照它的規律在運轉,滋潤大地。
作為我們人來說,若能做到善利他人而不爭,就已經很厲害了,對吧。
而水更厲害的一點,是能夠“處眾人之所惡”。
這句話咋理解呢?
最簡單的,你看那個街邊環境不太好的公廁,里面是不是特別埋汰?
他們清潔公廁是怎么做的?是不是用水龍頭一直沖?一邊沖用掃帚掃?
污穢之物,夠埋汰了吧?若不用水,還能用啥呢?是不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再說,地下水是怎么來的?是不是下了雨之后,水流到地上,然后再流向低洼之地,最終滲透到地下去的?
你琢磨琢磨,那些低洼之地,是什么好地方嗎?
地下室都覺得陰冷,更別說那些陰溝了。
可即便是這樣,水不會因為那地方埋汰就不去,更不會因為人們討厭那地方,就不去啊。
是不是覺得,水的境界非常高了?能做到這樣,就和“道”很接近了。
到這里,你需要注意哦,老人家講水的德性高,不是單純為了說水,而是為了告訴對面坐著的管理者,統治者,“你們要學習水這樣的境界啊”,這才是重點。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緊接著,老人家又列舉了水的七種德性。實質上,這七種德性,是提煉出來,希望對面的統治者,學而習之,并成為做事的指導方針的。
居善地,有解讀說居善地,是善于選擇合適的地形。這個說法不能說錯,但多少有點牽強,水不會刻意的選擇所謂的“善地”,而是會流向最低的那塊地方,并在那里聚集,滋養萬物。因此,居善地理解為統治者應如水一般,處低下、謙下,就是我們說的“善處下”。
心善淵,淵,深也。能夠包容,容納一切,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夠裝得下一切,心胸足夠大,這是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必備的能力。
與善仁,“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這是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對善仁的注解。水在利他時,只是一味的給與,不會索取回報。試想一下,如果給與是因為求得回報,萬一得不到回報,會如何呢?這與水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境界,所以說,水才是“至善至仁”的表現啊。
言善信,直到現在,我們都喜歡用水來比喻信用。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前后,錢塘江潮都會如約而至,年年如此。而對于統治者來說,各種政令的頒布與實施,也要按照精簡有效的原則,最忌朝令夕改。第五章里就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正善治,“正”,通“政”。“依法治國”四個字里面,兩個字都帶三點水,說明水在這里很重要,不能丟掉。水,代表著公平,代表著清廉。統治者之政若能做到如水之平,被人民擁護則是必然的結果。自古以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事善能,發現合適的人,且能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地方。這是一個管理者,統治者必須具備的能力。論語里講“子游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爾乎?””,孔夫子對發現人才,非常在意,如果一個官員沒有發現自己轄內有能人,這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動善時,我們講做成事情的三大件“天時,地利,人和”,能夠尋找機會,審時度勢,在恰當的時機做出決策與改變,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看水,在流的過程中,就會根據地形選擇合適的方式通過,最終到達目的地。人不也是如此嗎?即便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最近,但在真實世界里面,我們不都是看著方向,然后擇機而動,迂回前進嗎?
夫唯不爭,故無尤。
說完了上面的七個要點,最后老人家做出了一句總結。
實質上,如果真的做到上面這七條,是不是本身就不可能再爭了啊。
都與世無爭了,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對吧。
3
太多的人說,道德經是給弱者看的,是把人變弱的。
對嗎?
對,也不對。
你要知道,當一個人勸你變弱的時候,一定以為這什么?
是不是意味著你已經很強勢了?
我們勸人的時候,說“別生氣,別生氣”,是不是這個人正處在生氣狀態啊?
一個沒生氣的人,你會勸他別生氣嗎?
道德經也好,論語也好,他們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給我們“降溫”,給我們減速。
除了這兩本巨作,你再看看其他的,哪一個不是在讓人“弱”下來,“冷”下來?
如果你能夠有“正、反、合”全面的視角去看問題,我敢打包票,你肯定不會“別人忽悠”。
我們什么時候會被人忽悠?是不是因為看不懂這是什么的時候?如果看懂了,還會被忽悠嗎?
道德經,是為了讓人變得柔軟,讓人胸懷變得寬闊,讓人能夠更好的看透本質。
尤其是當管理者,統治者,黨領導的,更需要有這樣的能力才行。
再偉大的人,也要能夠團結身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起把事情做好做大。
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若能有水的這七種特質,能夠像水一樣善于處下,何患團隊不給力呢?
4
這一章的道理,非常之重要。
“上善若水”,絕不是一句口號,要把水的“利他,柔弱、善于積累、審時度勢”等等特質,吸納并運用到自己身上。
作為領導,作為管理者,修德利人,應時而動,鎮之以靜,必定無憂。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