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 No.863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白話文翻譯
裝的滿滿的,還要抱在懷里,不如放下來,適可而止。已經非常鋒利了,還要打造的更銳,是保持不住的。滿屋子都是金條,誰又能長久的守得住呢。富貴且驕橫,這是自己給自己留下禍患的引子。功成后且懂得身退,
2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抱著裝滿水的盆子。
誰會抱著裝滿水的盆子呢?這么干事情的人很少的,我們都知道,水如果裝的太滿,就很容易溢出來,所以我們盛水的時候,都不會盛的太滿。
那么,什么樣的人,會裝的很滿,甚至還會有點“由不得自己”呢?
對了,統治者,當權者,有錢人啊。
他們的財富特別多,在旁人看起來就是很滿的狀態了。對他們來說,如果對財富處理不好,人民就會有意見,人民有了意見,治下就不穩定,治下不穩定,這個位置也就做的不穩當。
就像現在一些企業,如果利益分配不合理,老板處理不好利益關系,很容易出會導致那些有才能的人離開,能人走了,企業經營又陷入困境,長此以往,麻煩就大了。
老人家說,太滿了不如先放下,不要一直端著。
揣而棁之,不可長保。
說完了上一句,老人家又補了一句,說已經很尖銳了,你還要再打磨到更加尖銳,這樣的尖銳狀態,難以保持啊。
這一點,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是削鉛筆,一個是磨刀子。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里條件很一般,特別羨慕別的同學那種手搖轉筆刀,像個盒子一樣,鉛筆塞進去,轉一轉,就削好了。
羨慕人家的鉛筆刀,不僅僅是因為看起來高級,手搖式的,更是因為我發現,人家削的鉛筆,寫字不容易斷,而我們用小鉛筆刀,或者用刀子削的,就容易斷。以至于后來一直想買一個那樣的鉛筆刀。
再后來,我才發現,斷不斷,和鉛筆刀沒太大關系,重點是看鉛筆怎么削。
我特別喜歡把鉛筆削的尖尖的,特別尖的那種。可發現一些字就斷,一些字就斷。于是就陷入了死循環,削一陣子,寫幾個字,再削。你看,這可找到學習不好的原因了,把時間都用在削鉛筆上了。
誠如你所知,真沒必要追求那么尖,差不多就成了,越尖,越難保持,越容易折。
再比如磨刀子,也是如此,刀刃的地方,一定是最薄的,而且刀刃是要從兩面磨,磨刀子,磨到差不多就成了,如果把刀刃磨的過于鋒利,反而會導致沒用多久,就變鈍了。
我以前一直好奇,為啥賣肉攤的刀子,那么好用,那么鋒利,總覺得人家那個刀材質特別好,肯定是高手給磨過的。
后來才知道,哪里有啊,刀還是那個刀,和咱們家里面用的都差不多,甚至還不如家里用的到貴。他們也不刻意去磨刀,只是每次用的時候,在那個磨刀棒上面蹭兩下,長此以往,就能保持刀刃一直處在比較鋒利的狀態,而從不追求“極致”的鋒利。
老人家說這一句,還能體會出啥呢?說白了,就是“不要鉆牛角尖”。不要太固執,不要太猛,不要太用力。
若是始終固執己見,最終一定會走向滅亡的。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這個我們現在常用的詞,從這里看到了。
說一屋子金銀財寶,誰能守得呢?
有人說肯定守得住,真的嗎?
至少到現在來看,人還不能“長生不老”吧。
有一個規律,叫做“富不過三,窮不過三”。為啥會富不過三呢?
你想想你身邊那些富不過三的例子,就知道了,雖然具體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歸結到一點上 ,“當一個人的財富儲備遠超過自己能力承載范圍的時候,必定會有變數”,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范圍外的錢,即便因為運氣賺到了,現實也會有N多種方法收回去”。
這句話能火,肯定也是戳到了很多人的痛點。但現在回來看看道德經,看看兩千多年前的總結,難道不覺得臉紅嗎?
我們現在太多太多的所謂的“新想法”,都是前人早都說過的,只是我們沒有去學習而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家里錢又多,人再驕橫,這是作死。
我不舉例子了,你身邊一定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
老人家也在告誡對面坐著的統治者,管理者。你們家趁人值,有錢有勢,但千萬別“驕”,用陜西話來說,就叫做“zhang”,二聲。
當一個人收不住自己心中的貪念,管不住自己的手腳,有錢之后還亂來的時候 ,天就要收割他了。
“若要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這種管不住貪念,管不住自己的狀態,已近“瘋狂”,接下來,必亡。
人的成長,最理想的狀態,并不是線性,一條斜線往上沖。最理想的狀態,是上臺階,沒上一個臺階,然后停下來,讓心智與外在擁有的東西所匹配,螺旋上升,長期才是安全的。
身體跑的太快了,靈魂跟不上,就麻煩了。
功遂身退,天之道。
李白的《俠客行》中,有一句話特別經典,叫做“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道德經里面,一直在講“不爭之道”,告誡領導人們,不要去和別人搶功勞。即便是因為你是明君,你治理的好,也要謙虛。
換到現在,也是一樣,管理者帶著一群下屬,把艱難的任務完成了。完成之后該干啥?是不是該“長臉”了?該走到聚光燈下了?
你是領導者,即便你不出聲,別人也知道你領導有方,能力出眾。
所以這時候,最好的選擇,是往后撤,把下屬們都推上去,然后說,都是大家的功勞。把露臉的機會,留給下屬們。
試問,這樣的領導,誰會不擁護呢?
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有鍋你背,有功我得”,這種領導,誰會愿意跟著他干呢?
功成身退,天之道。
3
這一章,如果要總結到一句話,可能叫“物極必反”,比較合適。
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孔子的名言警句。
盆子裝得太滿,反而會灑出來,也不好搬。
刀磨得太鋒利,反而容易崩刀刃,不要用。
而這一章里的“盈、銳、滿、驕”,不都是我們常被提醒的關鍵字嗎?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老人家看到的就是這些問題,而轉到現在,我們看到的,不還是這些問題嗎?
再比如,很多人炒股,最后都賠的一塌糊涂。
有人總結,說在股市里面,會買的不如會賣的。
遇到合適的買點買了,這不算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能夠在恰當的時候,落袋為安,順利離場。
當市場瘋狂的時候,股票漲的很猛的時候,就是出貨的信號。
但人心都希望,漲了繼續漲,總在等高點。可他們忘了,那個所謂的高點,都是事后才能知道的,等到高點過了,又舍不得了,尋思再等等,萬一一會再有高點再賣。
結果呢?
你問問身邊的股民就知道了。
日中則移,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過猶不及。
4
這一章的道理,不復雜,重點是能不能照著做。
老人家說的,更偏向于具體的執行警示。這幾句話,都可以作為日常的“提醒”,經常默念,以幫助自己清醒。
其實,還是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而比這句話更難的,是“是否清楚自己所做的,是不是在作”。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