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 No.864
1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
白話文翻譯
氣血與體魄的自然規律,能不破壞他們嗎?
聚積精氣達到致柔的境界,能純真的像嬰兒嗎?
清楚內心的污垢,清澈如鏡,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經常接受外界的刺激,能守得住內心的寧靜嗎?
明事理,達觀四方,能做到不用奇謀巧計嗎?
讓萬物生長繁衍,生養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使之繁盛而不炫耀,讓其生長而不充當主宰,這就是最高的德行。
2
這一章,看前面六句,一路下來,像不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靈魂拷問”?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這一句的理解,現在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靈魂與身體在一起,能分開嗎?
這句話到是沒問題,但這個營和魄,總覺得沒說到位。
而另一種說法,講氣血與體魄的自然規律,能不破壞嗎?
在這之前,得先弄清楚兩個概念,即“魂魄”。
在以前的概念里,魂,死后是歸于天的,而魄,是歸于地的。或者說,魂可以離開身體,而魄不能離開身體。加在一起,叫做“魂魄”,我們總聽說“魂丟了”,沒聽誰說過魄丟了。
而這里面,用的是魄,則指的是離不開身體的那部分。那么這個營是啥意思呢?
《黃帝內經》中說,“取血與營,取氣于衛”。營,指在血液當中流動的營養,它是人體深層的能量,叫做營氣;衛,是人體表運行的保護身體不受風寒侵擾的能量,叫做衛氣。
好了,營找到出處了,魄也知道啥意思了。
那么抱一呢?
在道德經里面,抱一還出現過一次,“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這個一,指的是混沌,指的是無形,不可描述的狀態。
而營與魄在一起,同樣也是處于應有的自然狀態,又如何能分離呢?這要是分離了,不就出大問題了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老子特別喜歡嬰兒的狀態,嬰兒這個概念,在道德經里面出現了三次。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此外,《道德經》還出現過一個在現代漢語意義上與 “嬰兒” 含義相近的詞:“赤子”,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現在我們對嬰兒的概念,大家都很統一,似乎這個嬰兒也沒啥說的。
但問題是,當年的“嬰兒”,是否和我們今天的“嬰兒”完全相同呢?
未必吧。
南朝齊大臣,著名上清派道士顧歡的《道德真經注疏》釋 “如嬰兒之未孩”:嬰兒,赤子也。孩,笑也。
若按這么說,那時候的嬰兒,是還不會笑的小孩子啊。
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嬰兒是剛滿月或一周歲以內的嬰孩,一身骨節都是軟的,他沒有喜、怒、哀、樂,沒有主觀成見,一切都是自然,逗他一下就笑,掐他一下就哭。
柔,有了,那么氣怎么說呢?
老子自己就說了“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孩子哭一天,嗓子都不帶啞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全身都是軟的,但握力驚人,雖然這么小,但小雞雞卻會立起來。這些靠的是啥?
對了,靠的都是體內的“真氣”啊。
嬰兒的狀態,成年人能達到嗎?不太可能吧。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就是清洗,洗滌。玄,黝黑深遠之意。覽=鑒=照鏡子。
而這里的照鏡子,并非我們去看看鏡子,而是照“心靈之鏡”。
馮友蘭云:“《老子》認為,要認識‘道’也要用‘觀’。‘常有欲以觀其眇,常無欲以觀其徼。’(一章)這是對于‘道’的‘觀’。它認為,這種觀需要另一種方法,它說:‘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十章)‘玄覽’即‘覽玄’,‘覽玄’即觀道。
把自己內心的那些欲望和雜念都清楚掉,去照照鏡子,能做到沒有瑕疵嗎?
“疵”,指的是皮毛上的疵點。這皮毛上如果有一個疵點掉毛,周邊的毛會很容易的跟著掉。所以,檢查皮毛的時候,就要用吹的方式,一邊吹,一遍找問題。吹毛求疵,就這么來的。
拿掉了心中的那些欲望和雜念,再照照“道”的鏡子,看看是否平整無暇。
有人說了,這都清理過了,還能有“臟”東西嗎?
你看街邊那些做過大掃除的飯店,真的清掃干凈了嗎?
只有自己照鏡子對照自己,才會看清楚自己的真實現狀。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其實,上面那句,和這一句,放在一起,更容易理解。
老子的話,都是給統治者,管理者說的。
上面說,你們要清楚心中的那些私欲與雜念,做到內心平和完整,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獨立完整的自尊”,若一個人能有這樣的狀態,內心一定是很平和的。
若能做到,那么在愛民治國上面,大概率是能做到老子所講的“無為”的。
很長時間以來,很多人都把“無為”理解為“放任自流”,
在第二章,老人家所說的“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又說“為無為,而無不治”。
你看,這哪里是說,無為就是“放任自流”?。
無為,不是啥都不干,更不是躺著裝死。
無為,是把應該提供的條件,提前提供好,然后等待該發生的自然發生。
就像“上醫治未病”,這樣厲害的醫生,就是在行“無為之醫”。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高手,往往沒有什么名氣,不為人知。我們推崇,甚至崇拜的,大多都是那些早早不準備,最后上沿“走鋼絲”且幸運走成的“神人”。
一個去除了內心私欲與雜念的領導,才更可能把心思放在民眾身上,才有機會為民眾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行無為之治。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開闔,這四個字,爭議很大。
河上公注云:“天門謂鼻孔。”蘇轍云:“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也”(《老子解》);林希逸云:“天門,即天地間自然之理也”(《老子口義》)開闔,帛書本作“啟闔”,北大漢簡本作“啟閉”。
誰對誰錯?不重要。
說白了,只要你能夠有自己的理解,而且這個理解,只要“正”,就成了。
結合一下前面兩句,以及后面一句,一起理解。
上面說,內心寧靜了,治國能無為了,下面接著說,啥都看明白了,能不亂用計謀折騰人了。
那么中間這部分,怎么理解合適呢?
天門開闔,就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接受信息。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今天的手機,放在那時候,可能就算得上“天門”了。春秋時期,亂啊,信息自然也就多了,每天接受到那么多信息,能不能穩住心神,能不能保持自己的雌柔,謙遜的狀態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里的“知”,要當做“智”來理解,而且這個字,還是個“動詞”。
無知,指的是不亂來,不依仗自己的聰明,而去用所謂的奇謀巧智來折騰民眾,折騰別人。
請你注意,后面說“能無知乎”,一定以為這,很多人是“有知”的哦。
比如姑娘問下伙子,你能一輩子對我好嗎?
這句話一定以為這,“那么多男人,當初說的很好,可事后卻扯犢子”,所以才要問,你能做到嗎。
如果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還用問嗎?
明白四達,真正做到通達,如果一個人把世間這點事情都看透了,看明白了,他可能會怎樣呢,要么成仙,要么成魔,對吧。
要么用這份智慧幫助別人,要么就用這個聰明去坑害別人,對吧。
而對于有權有勢的統治者來說,他們做“壞事”的成本,是不是更低啊?
因此,老人家再次發問,你能做到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句,是第五十一章的內容,這里重復出現,兩種可能,一個是排版錯誤,另一個,就是重點強調。
沒有對錯,你喜歡哪種解釋,就是哪種。
所謂明君,就是讓人民能吃飽飯,能生活好,人民的滿意度高,才是本事。
前面那六個問題,連同最后這一句,都是在給統治者提要求。
能做做到這樣,就是真正厲害的統治者了。
3
這一章的信息量,著實不小,尤其是前面六個連續的提問,即便放到現在,也令人深思。
尤其是在領導崗位,當老板的,更要經常問問自己,所作所為,符合道嗎?
有太多的企業,所有人都知道要滅亡了,唯獨老板自己還自我感覺良好。直到結果不可挽回,才反應過來。
可惜嗎?似乎并不可惜,這不過是自然規律而已。
這一章,若要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經常問問自己這幾個問題,讓自己心靜下來,才不至于犯錯。
最后,祝你“得道”。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