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間,餐廳堂食剛復工生意冷清,外賣賽道擁擠,不少餐企將眼光放在了新零售上面,各種品牌菜肴半成品、調味料齊齊上陣。而近一個月,半成品銷量一路走高,呈不斷上升趨勢。
– 阿里指數:快捷食品品類購買趨勢 –
目前,在線化、數據化、模式化、品牌化和零售化是新餐飲時代的五大特征,其中,零售化趨勢最為突出,如海底撈推出的自熱小火鍋、乳酸菌飲料以及2月29日推出的“開飯了”系列半成品菜;眉州東坡上線的臘腸、夫妻肺片、東坡肉等半成品招牌菜以及南瓜糕、老面包子等招牌主食系列特色產品;大龍燚疫期賣出1300多萬銷售額的方便食品……零售化已經成為餐飲品牌爭相追逐的新高地。為什么大牌餐企都在做新零售呢?什么樣的餐企適合做新零售?新零售的品類有哪些呢?餐飲新零售,就是餐飲品牌利用自己的品牌效應或IP力量,把自有產品或品牌的延伸產品進行研發,制成半成品或預包裝食品,轉成零售形態進入市場,目的是為了實現品牌私域流量的二次價值轉化和品牌的跨行業延伸。如海底撈的火鍋底料、大龍燚的自熱小火鍋、何師燒烤的微波自熱燒烤系列以及奈雪的茶的月餅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新零售的達成條件之一,便是餐飲品牌需要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或較好的私域流量基礎。其次,選擇品類一定要具備市場競爭力。最后,一定要擁有成熟的研發團隊。沒有這些條件的小餐飲,如果某樣產品市場反響特別好,可以與食品生產商合作,達成雙贏。傳統節日期間,不少餐飲品牌都會推出應節的零售產品禮盒。除了品牌展示以及維系用戶關系之外,由于依托品牌本身的勢能,加上精美的包裝,這些應節禮盒的利潤率相當可觀。如果是餐飲品牌與外界品牌聯合推出的禮盒,品牌勢能強強聯合,粉絲基礎更強大,利潤也更加可觀。如星巴克與愛馬仕旗下“上下”聯合推出的月餅,單價1380元,兩周銷售額就突破了50萬元。疫情加速了餐飲零售化的趨勢,也加深了部分品牌零售化的程度。在本次疫情前,做新零售的餐飲也不在少數。中高端品牌在外賣上發展不理想,對比外賣,做新零售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餐飲行業相比食品行業,有非常強大的味型研發能力,做餐飲的周邊系列產品,優勢明顯,更能抓住粉絲需求,迎合粉絲口味。如今的餐飲新零售品類主要為調味品、應節食品和招牌菜三類,種類豐富,成功拓展了品牌的邊界,半成品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分發,觸發了更為廣泛的消費者。零售趨勢化的加劇,餐飲企業角色轉變為供應商,豐富和完善了企業的半成品供應,未來在上游生鮮供應鏈的整合與下游商品加工層面的開發上,將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堂食+外帶+外賣+零售一定是未來餐飲品牌的最終形態,這是趨勢使然;
餐飲品牌和食品品牌搶占市場爭奪客戶的情況越來越明顯,這是搶占資源。
餐飲品牌零售化有著5大天然優勢:
·信任和品牌背書:只要營業時間超過一年以上的品牌,都會有一些忠實的用戶群體,這是我們餐飲品牌跟線上一些零售品牌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有線下的品牌背書。

·線下流量:有線下實體的品牌,有非常持續的流量,這是目前跟線上的流量成本相比,具備非常大優勢的地方。
如茶飲巨頭喜茶的小程序“喜茶go”,用戶破千萬,小程序的訂單量占訂單總量的40%,復購率提升了3倍。這樣忠實的流量,轉化起來十分容易。

·自主研發:餐飲行業相比食品行業,有非常強大的味型的研發能力,所以餐飲行業在味型上面的突出,是要優于食品行業的研發基因的。
·供應鏈:一般成熟的餐飲企業都有自己非常穩定的合作工廠,這也是未來品牌規模化成本優勢的強大基礎。
·門店即倉:門店既是前店后場的堂食店,又是未來承擔零售化存儲的一個倉庫。在這樣的結構下,餐飲行業是具備做新零售的基礎的。
未來,餐飲新零售在餐廳的運營體系中,占有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對標食品企業也不是不可能。甚至在味覺把控上,餐企是優于食品企業的。目前,很多餐企擁有自己的加工工廠,自主研發,滿足顧客需求的同時還能進行零售,對于餐企來說,這是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財富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