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用“熊掌”賣咖啡的門店火了,甚至受到新聞聯播報道。
這家店殘障人士開的店,從創意到故事都足夠動人。 但它能不能突圍網紅的局限,創造持久的吸引力呢?
上海永康路上,一個只有一面水泥墻的門店格外引人注意:墻上鑿個洞,洞中伸出一只熊掌,遞出顧客剛下完單的咖啡。
最近,這家名叫HINICHIJOU的咖啡館火了,門前天天排長隊,不僅刷屏抖音、小紅書,還被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報道,大家親切地稱它為“熊掌咖啡館”。
可以說,這家店注定該火,有太多制造吸引力的話題可以挖掘:
熊掌賣咖啡的的創意,用形式和神秘感勾起消費者的消費意愿。熊掌能打招呼、還能互動,是引起關注度和話題的第一層動作。
新奇的形式背后,還有個暖心的故事。這家店的員工都是殘疾人。一名聾啞咖啡師曾獲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大賽咖啡沖調項目一等獎,店員里還有兩名殘障人士,都是上海市殘聯技能培訓班的學員。
熊爪和出杯的設計,源于他們身體受限無法發聲交流,希望用這種方式為顧客帶去暖心的服務。
不管是引發消費者共鳴的溫度,還是給社會以啟發的殘疾人就業形式,都在提升創意的內涵度,引來更深層次的關注和傳播。
除了創意加持,作為一家咖啡店,這家店的模式設置,也有許多可被討論的話題。
比如所有咖啡產品都賣20塊/杯,每杯咖啡都會有一片玫瑰花瓣,買三杯送一朵玫瑰花等等,增強購買儀式感的同時,也提供給消費者復購的動力。
從時間上說,這家店營業時間里碰上國際殘疾人日,在這天,門店還因為這個特殊意義,被多家主流媒體點名提到。
或許是個巧合,但這更能引來一大波社會性媒體的關注,擴大傳播范圍。
而從咖啡商業模式上考量,通過小程序點單的售賣方式,20塊/杯的低價,招牌椰椰果咖、荔荔果咖等創意咖啡類產品,既符合現在咖啡業流行的模式,也從價格和口感上降低了消費者接受門檻。
從伸出的那只熊爪開始,這家門店就在一步步制造吸引力。
遞咖啡的熊爪是不是干凈?咖啡館不向消費者敞開,營業執照是否齊全、如何進行日常監管?
不過,上海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天平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回復,這家店許多操作都是合標的。
根據展示出來的《便民餐飲店臨時備案公示卡》,標注了熊掌店的經營地址在永康路68號,經營品種和方式是自制飲品,備案日期為今年1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
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監管科負責人(以下簡稱監管局負責人)表示,從經營資質看,這家店屬合規經營。
另外,根據《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規定,營業執照需要對外公示。監管局負責人表示:這家店只有外側水泥墻上開了一個洞,用于遞送餐食,其實只是一種比較新奇的經營方式,監管內容跟開門經營或只開一扇窗經營是一樣的。
掃描門口的二維碼可以查看許可證明文件、營業執照等相關內容
同時,針對消費者不能直觀看到這家店公示的許可證明文件、營業執照等相關內容,徐匯區市場監管局已敦促其整改,并建議企業可以在門口二維碼的掃面頁面,通過技術方法進行展示,讓消費者享有知情權。
針對安全衛生問題,監管局負責人表示:熊爪本身不與食品直接接觸那么店家只要做好相應的食品衛生措施和防疫措施比如定時消毒熊爪,就符合經營規范。
這家店的創始人之一,也在采訪中表示,同款熊掌準備了多個,每天替換消毒,定期清洗。現在,門店排隊時間基本在1小時左右,人員密集的時候,他們也會派發口罩。
餐飲品牌搞創意,常常受限制,門頭裝修被監督、操作流程被監管,很多創意都無法完全施展。
但對想做創意的品牌來說,在制度安全之內下玩出花樣,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總有人能實現平衡,做出新意。
從疫情時期給醫院送咖啡的武漢咖啡館,到這次殘障人士開出的無聲“熊掌咖啡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給一個城市增加溫暖。
對從業者而言,讓情懷的歸情懷,生意的歸生意,是讓這個行業走得更穩健的支撐力。
咖啡館排長隊的消息許久不見,不由得讓人深思這家店的未來。
據了解,這家店目前的銷量一天超過400杯,在店長看來已經遠超預期。
但當創意被厭倦、故事新鮮感磨損,熊掌咖啡館去掉創意的外衣,用什么制造持續吸引力?
過去所有的經驗都在指向一個出路:看品質、服務、效率等運營實力。
- 在永遠不缺好咖啡館的上海,產品如何打造穩固競爭力?
吸引更多消費者從不喝到喝咖啡,或許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