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就餐飲常態分析來說,大家都知道人力對于收益的影響。
但是,就這個“顯性基因”進行討論時,我們發現,它本身包含著很多“隱性細胞”,比如勞動時間占比率、生產率、工資轉轉換等。
01
勞動時間占比率
如果你的餐廳是夫妻店,只有兩人經營的話,就可以跳過這一部分,但是如果你的店鋪規模大于這個,就必須考慮員工分組以及勞動時間占比的問題。
首先,我們就用店長的勞動時間占比舉例,假設餐廳每月總勞動時間(所有員工的勞動時間相加)是750個小時,其中店長的勞動時間是300個小時,那么店長的工作時間占比就是300÷750=40%,這個數據是比較正常的,代表著員工的工作時間是450小時,與管理者的比是3:2,用“2”去管“3”,是比較正常的運轉狀態。
如果店長的工作時間占比變大了,這就意味著店長的負荷加重了,有可能會出現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影響餐廳收益,需要餐廳管理者多加注意。
一般餐廳老板可能更習慣通過觀察去判斷店長的工作壓力,但是有時候數據的說服力更強。
02

勞動分配率算工資
我們曾提醒過各位餐飲老板,一定要在開店之前算好成本和回本期,先算賬再開店,要告別老式的“走一步看一步”。
在工資的計算方法上,也是如此,要先算好勞動分配率(勞動分配率=人員工資÷毛利X100%)是多少。
人員工資中包含了員工的勞動報酬、保險費、福利費等等,作為一般性指標,人員工資應該控制在毛利潤的一半以內。
也就是說,當勞動分配率超過50%時,老板就需要認真分析一下餐廳的用人是不是出了問題。
在勞動分配率這方面,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用反向思維去推算,先想好自己要請多少員工,工資要開多少,然后推算餐廳需要達到多高的毛利率。
03

換個角度看人力成本
餐飲業的小時工和兼職工比例會比較高,因此管理難度也比較大,他們與正式員工的出勤方式、考核方式都不盡相同。
餐廳排班時,常常會聽到的一句問話就是:明天誰有空?這種按照員工時間方便排班的方式絕對不可取,會導致餐廳無法合理利用人員資源。
餐廳應該將按0.5小時為單位劃分開,然后標出忙時、閑時,算出每個時間段每個崗位需要的人數,再依次分配人員。
這有點兒像我們熟悉的快餐巨頭麥當勞的備餐方式,比如,薯條位上會貼著各個時間段,大薯、中薯、小薯各需要多少包備用,以及需要幾個薯條位員工。而針對小時工和兼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問題,老板們也應該多加注意,要讓他們融入到餐廳的整體經營發展中。
首先老板本身盡量不要以“小時工”、“兼職工”的角色看待他們,這樣他們也會比較快融入;
其次,老板要讓他們盡量參與到傳單發放、公眾平臺更新、與顧客互動等環節中,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這一點至關重要。
因為顧客并不會分辨店里的員工哪個是正式的,哪個是兼職的,顧客只知道分辨認真與敷衍、服務及時到位與插科打諢。
04

評估≠績效
既然人是一種資源,那么我們就要好好利用和開發。
績效考核中有一環叫作“評估”,它是績效考核的基礎環節,是對員工能力的綜合評定。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評估的結果比績效考核的結果更重要,績效考核的結果是工資、獎金,是一個數字,而評估是一個過程,評估的結果是一個評價,是對員工工作的批評建議和鼓勵嘉獎,能更好地發揮“人”這一資源的優勢。
評估的優勢:1.肯定個人價值2.找出優點和不足3.了解個人及餐廳發展情況4.有助于培訓和輔導5.為績效提供依據6.為工作變動提供依據7.改進管理組的工作8.加強員工間溝通
問題咨詢\合作\轉載:13331083197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請聯系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或文字 即可查看 實操方法 | 餐飲成本控制流程 餐廳降成本有妙招,9個環節擠水分
《餐飲總參》每天分享創意營銷方式
不想錯過,就把“餐飲總參”設為星標
點擊“餐飲總參”頂部藍字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