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費群體會越來越年輕,品類會逐漸老化凋零,這是市場選擇下的品類宿命。品類老化,則意味著要做革新,才能創造二次增長曲線,企業方能長青持續。

    本文轉載自營銷之美(ID:yingxiaozhimei),作者Mark。

    品類之下是品牌,品類是生存土壤,也是品牌發展的天花板。

    一方面,具有廣闊增長空間的超級品類,能孵化超級品牌,正如基于“雞”這個超級品類,上有肯德基、華萊士和老鄉雞,下有黃燜雞、重慶雞公煲;在另一面,隨著品類老化,頭部品牌也陷入增長困境,甚至萎縮。

    例如在現制奶茶風靡的當下,當年“繞地球三圈”的杯裝奶茶品類絕對頭部——香飄飄,卻陷入到刺骨的冰窟中,繼因2019年年中財報的扣非凈利潤——2.28萬元。在今年前三季度,香飄飄營業收入同比下挫20.47%,沖泡/即飲奶茶貢獻的營收同比縮水超4.88億元。

    如果把香飄飄的失利,歸咎于管理團隊的不作為,也有點冤。
    在面對借助于喜之郎的渠道、資源,大舉進攻的優樂美,香飄飄也曾開啟了多元化戰略,業務涵蓋方便年糕、奶茶連鎖店到房地產市場。但隨后為回歸“杯裝奶茶”的核心定位,逐步退出了新的業務范疇,并在渠道、傳播和產品等方面進行布局,隨后重奪“全國銷量第一”,所占杯裝奶茶市場份額持續攀升。

    但在喜茶、茶顏悅色、書亦燒仙草等現制奶茶品牌沖擊下,以香飄飄為代表的固體杯裝奶茶品類進入衰退期,杯裝奶茶的消費場景也越來越窄。

    將品類占位的打法用到極致的品牌,總無法規避一個核心命題——當品類面臨老化,頭部品牌又該何去何從?

    品類老化VS品牌老化
    消費行為背后有兩層動機,一是功能訴求——買吹風機,吹干頭發;二是情感訴求——用戴森,擁有一種精致生活的感受。

    品牌老化,意味著某個品牌逐漸失去談資,失去社交貨幣,缺少情感附加物,顯得保守和守舊,逐漸被新的社交語境所排斥。

    寶馬過往圍繞“BMW之悅”,適應中產人群對“成功”的情緒和聯想。但在新的年輕化語境下,這種情感訴求顯得“暮氣”,缺少一種進取心。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在經歷“慘淡”二月后,寶馬今年也開啟了年輕化戰略,不僅換了更扁平化的logo,也啟用了20歲的易烊千璽作為代言人,推出面向新生代的四系產品。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百雀羚、大白兔奶糖聯名和中國李寧……這些都是品牌的年輕化嘗試,常見打法是重新塑造獨特的賣點,或者顏值和口感創新,放大感官的吸引力。 

    品類老化,意味著品類代表的解決方案,不再為大眾或社會所接受,外部替代品類會蠶食市場,老化品類中的品牌無一幸免。
    品牌老化則源于“保守”,逐漸被消費者忽視,陷入到“即使消費你,也不會傳播你”的怪圈,這是對當代傳播預警的漠然。這一點在“掌握社交話語權”的年輕人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但“老品牌”不等同于“品牌老化”,正如百年品牌的可口可樂,依舊是年輕、時尚的符號。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官網

    品類老化源于“替代性”,品類代表的解決方案,正在被其他方案替代,正如主打復古、田園、日式和北歐風的奶茶店,替代香飄飄所代表的杯裝奶茶(固體飲料),消費者對于奶茶的需求依舊旺盛,但老化品類不再成為滿足需求的首選,類似案例還有功能機、MP3/4/5、膠片機和傳統收音機等。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品類老化的原因
    回溯品類老化的原因,我們需要回歸到最前線——消費決策過程中:問題/需求認知(口渴)→信息搜集(商業廣告、口碑相傳)→搜尋動態性(搜集信息,了解不同品牌的特性)→方案評估(明確首選利益屬性)→購買決策。
    ◆需求場景的變化


    同樣以奶茶品類舉例,過往固體杯裝奶茶主打:送禮場景、辦公場景(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而在當下場景中,甜食需求(一點點、coco等)和社交需求(奈雪の茶、樂樂茶等)是奶茶主要需求點。

    據封面新聞統計數據,直接到奶茶店購買的人群占比,達到了98.33%,同時奶茶+面包/甜品的產品組合,豐富了口感體驗,也契合小聚的社交場景需求。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問題/需求認知變了,香飄飄過往“速食品”的認知卻難以更新,雖然也嘗試推出子品牌——MECO果汁茶,來布局現制奶茶市場,但收效甚微。
    顛覆式創新

    如果說需求場景的變化,是溫水煮青蛙,那顛覆式創新,就是一夜入寒。

    代表性的案例有諾基亞手機、柯達膠片機,顛覆式創新顛覆的是“期望——價值模型”——消費者根據每個屬性的重要性,來評估產品或服務。

    顛覆式創新重新定義了“首要因素”——即消費者最為關注的產品利益點。例如面對智能手機的開放式操作系統、強大的APP生態時,功能手機的雙卡雙待、外觀、音質、待機等因素被削弱,系統體驗成為第一要義。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大品類迷失

    傳統大品類的誕生背景,源于供需錯位的時代。

    在二十來年前,品牌面臨的廣闊的市場空間,其所定位的品類賽道規模越大越好,例如康師傅、統一之于方便面、瓶裝飲料市場,達利園之于薯類食品,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之于碳酸飲料,雀巢之于速溶咖啡,立頓之于茶包紅茶等等。

    但在新品類不斷涌現的當下,傳統品類卻陷入了模糊化的認知中。雖然在市場規模上,傳統品類中的大品牌大多占據優勢,但在“0糖0脂”、“小家電”、“冷萃”和“國潮”等新品類中,逐漸失去了社交談資和媒體聲量,大品類陷入到存量競爭當中。

    例如隨著消費意識的升級,以及“控/戒/代糖”成為新剛需,“0糖0脂”的新品類不斷豐富,碳酸飲料的市場份額持續萎縮。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以疫情前的數據為例,碳酸飲料在2014年觸達頂峰,而后三年連續負增長,從1810.7萬噸跌至17年的1744.4萬噸,直至無糖碳酸飲料的推陳出現,才在2018年稍微拉動了碳酸飲料產量。

    可口可樂預見到了這一趨勢,在2017年停產0度可樂,轉向了無糖可樂,新品方向逐漸轉向“無糖、纖維+”領域,在資本市場也開始多元化嘗試,在咖啡、果汁、酸奶和茶飲領域展開收購。  

    傳統碳酸飲料陷入存量市場中,新品類正在避開“傳統大品類”的定位,開辟新的賽道和認知。例如雖同屬于碳酸飲料,元氣森林卻有意做出區分,將自己定位為氣泡水、無糖碳酸飲料,以更清新的設計區別于傳統碳酸品類。
    外部替代性


    正如《三體》的故事結構中,人類文明、三體文明和神級文明形成不同的文明梯度,高維度的文明可進行降維打擊。

    有時候,
    最強大的對手并非來自同品類品牌,而是另一個維度的企業進入,分流了你的目標用戶,這種降維打擊會改變固有品類的游戲規則。

    例如在方便面市場,康師傅占據半壁江山,并通過價格戰死磕開創酸菜面的統一,而統一也通過復刻紅燒牛肉面,快速跟進康師傅的產品策略,最終形成雙寡頭的競爭格局。

    在外賣于2013年大舉進入餐飲市場后,方便面市場持續陷入萎縮,外部替代效應逐漸增強,兩者的增長呈現明顯的負相關。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在面對外賣的替代效應時,康師傅和統一不再固守“價格戰”,而是積極展開應對的策略,即擺脫油炸、不健康的負面認知中,兩者通過高端、健康并行的策略,不斷升級產品矩陣,實現了二次增長。

    正如艾·里斯曾將冰山比作品類,冰山的大小、深度支撐了品牌價值,當其融化后,或是外力打擊下,再頭部品牌也會分崩離析。

    如果說康師傅、統一還是幸運的話,那在新零售、智慧零售的沖擊下,以家樂福和大潤發為代表的傳統百貨商城,終是抵不過被變賣的命運。
    價值觀失勢

    時代的一粒塵,在每個品牌身上都是一座山。
    正如維多利亞的秘密將“內衣”,塑造成外在展示的“外衣”品類,卻在無鋼圈、舒適和女性自由的新品類圍剿下,陷入到轉型泥潭。

    當年的鼓風者,在價值觀失勢后,也被風吹雨打去。

    在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發布的《2020年全球10大消費趨勢報告》中,便闡述了環保、包容和本地化等價值觀,如何影響了消費取向。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圖片來源:Euromonitor
    新趨勢也代表著新品類的機會,例如采用天然材質制作商品的創新時尚品牌——Allbirds,以“環保、天然、舒適”的產品理念,將“碳足跡”(平均每雙鞋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控制在比同行低近40%的設計標準,進而定位于科技品牌,并俘獲了硅谷的精英圈層,創立四年實現了17億美元估值。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創造二次增長曲線
    在《公司進化論》一書中,提及到在面對老化品類時,企業進行品類革新的兩條路徑:有機革新、并購革新。

    有機革新

    品類老化會失去消費偏好,直至被遺忘,但所在品類中的企業會沉淀品牌資產、渠道網絡優勢,或者擁有某幾項關鍵的技術領先能力。
    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資產、優勢和能力,從老化的品類中轉移到新興品類中。
    例如在傳統方便面市場萎縮時,統一集團發布“生活面”新概念,并推出定位于高品質的方便面的“湯達人”,依托于統一集團的強大渠道地推能力,以及持續加碼的廣告投放力度,提振了原本萎縮的泡面業務。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圖片來源:湯達人官網
    2019年財報顯示,在統一方便食品板塊下,湯達人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速,持續推出:自熱食品“開小灶”、針對番茄口味研發的“茄皇”雞蛋面新品、子品牌“香拌一城 ”的涼皮等新品類。

    在飲料市場,統一也推出“茶里王”無糖茶、“茶·瞬鮮”冷藏茶,去迎合高端市場需求,不斷嘗試復刻湯達人的“單品+渠道+投放”的成功路徑。不過,這些新品對比整體營收,還處于小規模狀況,能否創造二次增長曲線有待考驗。

    除了集團作戰外,也有品牌嘗試“由點到面”的品類突圍。

    作為“網紅高端辣條”的衛龍,也面臨到辣條市場的增長放緩。面對辣條品類的不振,衛龍也圍繞“辣”這一主題做多元化,由單品驅動轉向休閑食品——魔芋、豆皮、藕片、土豆片等產品,建立起經典麻辣、健康休閑兩個產品矩陣。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圖片來源:衛龍官網
    上述兩種多元化,都是圍繞某個核心展開,它是品牌的核心記憶,而不是蒙眼狂奔的“廣撒網”。
    此外,
    圍繞產業鏈前后端延伸,也是另一種嘗試。

    諸如海底撈旗下供應鏈服務商——蜀海,已服務超一千家合作品牌,成為海底撈營收增長的另一極,還有從代工向產業鏈前端——2C品牌延伸的晉江系鞋業品牌,零售店和商場推出自有品牌產品等等。
    并購革新

    這里面最勵志的故事之一,莫過于諾基亞的重回巔峰。

    在轉手賣掉手機業務后,諾基亞全力轉向通信設備服務,用22億美元收購了諾基亞和西門子合作成立的諾基亞西門子公司,掌握了背后龐大的5G專利。截止2020年前三季度,諾基亞在全球5G通信設備市場占比達13%,位居全球第四位。

    品類老化,最為致命

    在中國運動服裝品類中,國產品牌同樣面臨著存量競爭。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運動服飾CR5(排名前五的企業所占份額)約為57.3%,較2013年提升約10.1個百分點,集中度高于全球水平,耐克和阿迪兩強份額提升速度矚目,合計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29%,上升至2018年的38.5%。

    在此情況下,中國卻依舊跑出了一家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安踏,通過收購FILA、始祖鳥后,安踏實現了“曲線”國際化,其背后是安踏在主營品牌之外,找到品牌第二增長點。
    結  語
    消費群體會越來越年輕,品類會逐漸老化凋零,這是市場選擇下的品類宿命。

    而作為品類頭部企業,如何在持續經營中積累企業資產、品牌資產,在品類老化中有資源和動機,支撐企業調整戰略中心,轉向新興品類,創造二次增長曲線,是一個持續性的命題,也是基業長青的第一要義。

    大象轉身艱難,并不意味著無法轉身,只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企業和品牌亦是如此。

    延伸閱讀

    • 打造第一品牌的本質,是創造新品類

    • 中國餐飲十大品牌揭曉,頭部品牌勢頭猛

    • 不想死的,請收下這條品牌“保鮮秘籍”

    • 品牌老化的3個跡象,小心了!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628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月17日 01:58
    下一篇 2021年1月17日 01: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