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家好,我是段譽。
既然你已經打開了這篇文章,我想要么你和我一樣,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要么就是對這個行業很好奇,想要了解一下這個行業。
餐飲行業的朋友可能對我還熟悉一些,其他領域的人可能對我比較陌生,所以我想先給你介紹下我是誰。
我經常說,餐飲界就是個江湖。在餐飲的江湖上人都叫我段譽,跟《天龍八部》里的段譽名字一樣。我從十幾歲就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最開始在河南老家親戚開的餐廳幫忙,后來離開老家到大城市打工,在很多餐廳都打過工。
我真的是從餐廳最基礎的工作者開始干起,沒有任何背景,靠的是一步一步練習廚藝、做出自己的招牌菜、開了自己的餐廳,并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在我過去的職業生涯里,我曾經在北京的新世界酒店和瑰麗酒店做過中餐行政主廚。能夠在五星級酒店做行政主廚,其實已經是一個廚師職業生涯的高峰。我也曾經有過自己的菜品設計工作室,給很多國內知名的餐飲品牌做過菜品的設計。
2018年的時候,我自己創辦的餐廳拾久·新京菜在北京正式開業。2019年11月28號,《米其林指南》第一次在北京發布,23家餐廳上榜,其中就有拾久。
對不熟悉餐飲的朋友,我想簡單介紹下《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指南》在餐飲行業里可以說是赫赫有名。它從1900年開始評選推薦餐廳,用星級來給餐廳進行評選,分成級別,分別是三星、二星和一星。評選上米其林餐廳,我們叫“摘星”,這在餐飲界里是一件非常風光的事情。
美食界對米其林的評級十分看重。在西方,還曾經有過主廚因為被米其林降級而自殺的新聞。《米其林指南》2016年第一次開始評選中國大陸的餐廳,第一個進入的城市是上海。2019年是他們第一次開始評選北京的餐廳。
評上米其林意味著什么呢?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個維度的影響。
第一,它會直接影響一家餐廳的營業額。評選上米其林,會給一家餐廳的營業額帶來25%~30%的提升;
第二,它會提升你這家餐廳在同類別餐飲,以及在同一座城市餐廳里的品牌形象;
第三,它給一個主廚帶來了榮譽,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全世界所有的廚師而言,摘下米其林都是最大的殊榮之一,每一個廚師都夢想成為米其林主廚。
就這一點而言,我真的覺得自己特別幸運。2019年摘下米其林一星沒多久,我剛好過了39歲的生日進入40歲。40歲在中國文化里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到了這個年齡能有這樣一個結果,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和認可。
同時,我也感慨,確實是我們這一批廚師趕上了好的時代。我上一輩的廚師,他們中間可能有比我更優秀、表現更好的人,但那時候他們也只是聽說過米其林。包括我十年前第一次聽到有《米其林指南》這個評級在的時候,也是想都不敢想,自己有一天能拿到米其林。
所以,我覺得我過去20多年的經歷、我面對過的挑戰和我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可以給大家一個啟示——原來做廚師,你只要努力、堅持,能有自己的表達,也可以得到這么多的光環。
我也覺得我的經歷,能夠給今天很多年輕人包括年輕的廚師們一個鼓勵。也能讓其他行業的人了解,廚師這個行業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里面有很多的學問,一個人做了20多年的廚師,到今天才綻放。
介紹完我自己,我想再跟你介紹下,你看完我的心得分享,能夠從里面有什么收獲。
首先,如果你是一名廚師,或者你身邊有人想要進入這一行,你能看到一個起點最低的年輕人,是怎么在這個行業里,從打雜開始,一步一步成為五星級酒店的行政主廚,然后又開了自己的餐廳,還很快拿到了米其林一星。
但這不是讓你按照我的模式再走一遍,而是希望告訴你,一個廚師,只要在守正道的情況下,在你的職業素養養成的過程中,能夠有自己的表達,能夠真正地跟時代對話,形成自己的風格,就能夠被看到。
其次,我出生在1980年,在我看來,我這個年齡的廚師,正好屬于廚師行業承上啟下的一代。我跟的師傅基本上是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出生的前輩。我學習廚藝的方式,就是老師傅言傳身教,完全靠經驗混出來。
但是到我們這一批廚師之后,也就是1985年之后的廚師們,基本沒有接觸過老師傅。因為老師傅們幾乎都脫離一線了。現在的80后、90后廚師,根本沒有機會像我之前跟著我師父、師爺那一輩一樣,跟著他們一起做菜。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因為他們只能照貓畫虎,結果就會出現經驗和技術的斷層。
我給你舉個例子,老師傅怎么試油溫?首先是用手心貼著表面,去感受它。當油溫升高感覺到燙的時候,這是觸覺;然后是觀察,看冒青煙的時候,又是到了什么程度,這是看,是視覺;接下來這樣的油溫下去,我們炸東西的時候就是用聞,根據香氣判斷要炸幾成,這是嗅覺。這都是老師傅的經驗。
這是“承前”,什么是“啟后”呢?有人問我,我算一種新類型的廚師嗎?我的回答是:我是老廚師接受了新鮮事物。
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我是一個廚師,但是我能站在運營的角度來考慮產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廚師很簡單,我菜做的好,就是牛,賣不好,那是你們的事情。前廳投訴,那不服你過來試試?
但是在我這里,我會聽取前廳和客人真實的反應,我要去考慮客人食用的時候方不方便,服務員賣的好不好。這些我在設計菜的時候都會想到,從食材到呈現再到表達,這道菜要又好吃又好看又不貴。
第二層意思是,過去的廚師,絕大多數都是名店之下的名廚。但是我會認為,廚師的品牌化一定是未來的一個方向,廚師要學會包裝自己。當然,前提是你要有自己的作品。
像我有些好朋友,我會鼓勵他們自己出來做。因為當你自己做的時候,你的主張會更強一些,表達自己會更多一些,你的創造力也會被激發。
通過我的這種“承前啟后”的經歷,我覺得現在的年輕廚師可以從中看到自己需要去補足什么,可能是老一代扎實的技術訓練,也可能是對自我表達的追求再強一些。
最后,如果你不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我覺得你看完之后也會有收獲。
你能夠了解廚師的成長之路是什么樣子的,這條路徑,遠比外人想象得要漫長、要陡峭。
同時,你能看到,那些堅持下來不斷能進步的廚師,也會收獲很多的榮耀和掌聲。雖然在中國,米其林廚師還不像在西方那樣耀眼,但絲毫不亞于其他行業的高手。
你也能看到,一個米其林級別的廚師是怎么去研發產品的。你可別小看這一點。廚師行業可以說是最講究產品的,因為我們做的出品,是每天都要面對真實的用戶反應的。
你更能看到,這個行業的管理者是怎么去平衡江湖情誼和制度規則的。廚師行業各種背景的人都有,這要求廚房的管理者必須講情義講情商,但是餐廳也是一個競爭慘烈的商業組織,這就要求廚房的管理者也必須有制度有規則。
總之,歡迎你閱讀我的這些心得分享,你會發現,這個行業,這個職業,遠比你想的要精彩。
基礎:從打雜到打荷
廚師這個行業,說得好聽點,是英雄不問出處,不問家庭背景,不問知識學歷;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門檻很低,任何人只要愿意,就能入行。
但是我要告訴你,廚師這個行業,其實跟相聲界很像,用郭德綱的話說就是,門檻在門里面。入了行,才發現前面是一道一道的門檻等著你邁過去。
有哪些門檻呢?
我拿五星級酒店廚房的分工給你舉例子。
廚師團隊最上面是行政主廚,行政主廚下面,會有一位主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廚師長。廚師長下面會按照各個菜系來分部門,比如湘菜、川菜、魯菜、粵菜、淮揚菜。然后不同菜系下面接著再細分:熱菜、涼菜、面點、配菜等等。
單說熱菜,這里面也要分實習炒鍋、炒鍋、領班、實習廚師長、廚師長、副總廚。這里面,每一個級別都是你要往上爬的臺階。
入行第一關:怎么才能上手炒菜?
那這個行業想要往上走,需要打通的第一關是什么?
我猜你可能想不到,第一關是:有資格炒菜。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我下定決心要做廚師了,那我要做的不就是開始上灶臺炒菜、反復練習嗎?
實際上,從你進入這個行業到你能夠上灶臺炒菜,中間還隔著很遠的距離。有多遠呢?
別人我不好說,就說我自己,從我開始入行,到我第一次能上手炒菜,中間用了四年。
你要問我這四年都干什么了,我只能回答你:除了炒菜,什么都干。
我先給你講一下我的經歷。
我實際是初中都沒畢業,就進入了這個行業。最早的師父就是我的兩個姨夫,他們在鎮上開了一個餐館,做家常菜。
那是1995年,我初中一年級,第一學期考試,數學考了7分。因為當時我們上學,家里供應學費不容易,一個月要70多塊錢。老師就說我,你就考了7分,還不如不上。我當時一生氣也就不上了,就直接回到了姨夫的餐館,開始打工。
我進這行就是這么開始的,一直到四年后,我才離開姨夫的餐館出去打工。
四年時間里我具體都干什么了呢?我給你講一下我一天的工作,你體會一下。
早晨4點鐘就起來,先跟著姨夫去市場買菜。先選青菜,再買肉,最后買雞。我負責騎著三輪車,把姨夫挑好的菜送回去。
采購回來之后開始干各種活。
比如做燒雞,把雞燙了以后,煺毛是我,殺雞是我。這個技術是基礎技術。煺毛是傻瓜式的,把毛刮干凈就行。關鍵是燙毛,燙不好,煺不掉毛,燙太過,皮就爛了。
當姨夫開始做菜的時候,我同時要做一些其他的雜活,什么殺魚、摘菜、洗菜。等我把這些菜都清理干凈,炒菜的技術活他也全干完了。
你可別以為只有我那時候是這樣,即使是現在也是這樣。廚房里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打雜。雜工就是哪兒有事你就去哪兒,廚房里所有人都可以指揮你,你必須經歷這一關。哪怕現在我兒子也入這行,他去別的地方實習,也得這樣開始。
練好基本功,從選食材到刀功
那到底怎么才能炒上菜呢?
我的建議是,你先別著急上手炒菜,先干好雜活。別小看在上手炒菜之前的那些基礎工作,這其實是在幫你打好基本功,我的基本功就是在那四年里打下的。
比如說,買菜其實是讓你學習怎么選食材。當年我姨夫買青菜,菜一拎起來,一抖水,就能判斷菜的質量。
洗菜、摘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粗加工。摘完菜要清洗,有的菜要求快速洗,有的就需要先泡一下。比如黃瓜,把刺去掉以后,簡單清洗干凈就好。不懂的人覺得需要泡一下,一泡就增加了黃瓜的水氣,吃的時候味道就變了。
還有刀功,行業里叫切配。我的刀功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我們老家買豬都是買半扇。半扇豬給到你,你要能把肉皮剃掉,把豬油煉出來,然后肉絲、肉片、豬肚、排骨、腔骨、豬肘,把所有東西都得做出來。
切配會幫你了解一道菜的基礎原理和基礎搭配。每一個菜,所謂的絲對絲、片對片、香菇配玉蘭筍片,所有東西配完,才能炒菜。
配菜和炒菜之間還有一個工作叫打荷,打荷是干什么的呢?
肉絲、肉片、蔥姜都配好了,但是肉片需要上漿,上漿就是在肉片下鍋前,要給它裹上一層淀粉,鎖住里面的水分,讓它在口感上更鮮嫩。師父在鍋上站著,他沒法上漿,打荷就要把漿上好;師父要出菜,打荷的把盤子整理干凈,裝上菜,端走。所有師父不干的活,打荷就要干。
你要想成為廚師,炒上菜,打荷是你最后一個進階步驟。打荷需要你比較全面,能協調灶臺上師父需要的東西,又能做好和配菜的銜接。
說白了就是這些基礎的技術你都得學。這跟說相聲是一樣的,先把倒口倒利索了,把詞兒說正了,基本門路通了,師父才能教你技能。
為什么基礎工作這么重要?
為什么我這么強調基本工作呢?因為我獲得了實打實的好處。
20歲左右,我離開老家出去打工,每一次進餐館也都是從基礎開始干起。但因為我的基本功比較扎實,從摘洗菜到切配,干什么都很利索,這就帶來一個好處,同樣兩個人去餐廳,師父肯定先選我來打荷。
可能你潛力比我還大,但是沒有辦法,等你成長起來需要時間,而我馬上就能上手。很快師父就會發現,這小子挺靈,來這活給你干。
舉個例子,刀功好,切菜切得好,師父就說,你過來腌肉吧,那你腌肉的手藝就又高級了一些。師父會教給你,腌肉要腌到什么程度,加多少遍水,我就把這些都記下來。
最后師父用手一抓,就知道你這肉腌沒腌到位。沒腌到位它就柴,腌狠了就會綿軟,口感就沒有了。像水煮肉片,肉沒有腌好,師父再牛的手藝,也做不出來鮮嫩的口感。
能去腌肉,就說明師父對你很有信心。這個信心是兩方面的,一是你對食材的理解到位了,二是你的技術過關了。
前期這些基本功環節,就是幫助你了解食材、練習技術的。現在很多餐飲品牌的中央廚房,把前面的這些環節都做了一些標準化,可能新人沒機會再像我當年那樣去學習,去練習,但我還是想告訴你,要成為個好廚師,這些基礎不可跳過。
這里我給你一個建議,新入行的時候,可以別選那些有名的大型連鎖餐館。這樣的品牌,中央廚房都已經建好了,你學不到基礎技術。你可以先去沒那么依賴中央廚房的中小型餐館,反而有機會從頭開始練好基本功。
學習炒菜的兩個小方法
那基礎功練好了,師父就會開始教你炒菜了嗎?
并不是。廚房不是學校,師父可沒空專門給你上課。你跟師父之間永遠有一道坎兒,你要干你的活兒,他要干他的活兒,你沒有時間去學他是怎么干的。
怎么辦呢?我給你兩個小訣竅。
第一個小訣竅是,提前把自己能干的活干好,然后就可以跟著師父一起,看他是怎么干技術活的。這一點,只要你不犯懶就能做到。
第二個小訣竅就是,要多問為什么這么干,這可以幫你弄清手藝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現在人是越來越懶,不喜歡問為什么,一道菜,老大是怎么燒的,我就怎么燒,最后你還是不知道原理是啥。所以你得多問:老大,這個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要先炸一下,再炸狠一點不行嗎?如果師父沒教,就得靠你去問。
好,這就是我入行的過程,下面我講一下今天的重點:
第一,廚師入行容易,但門檻在里面,要想成為高手廚師,要跨很多臺階,你要有心理準備。
第二,要成為好廚師,剛起步的時候不要著急上手炒菜,要從打雜走到打荷,贏得師父信任,才可能上手炒菜。
這個過程其實是幫助你去練好基本技術和了解食材的,雖然很辛苦,但是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廚師,這個過程是不可缺的。
第三,跟師父學炒菜,要多問為什么,弄清手藝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未完待續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覺得我們好看的
請點個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