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7日 No. 934
1
一晃年初六了,按照規定,明天就應該開工了,這個年就算過完了。
不知道你新年的flag立好了沒有,有沒有信心完成?
這兩天和一個朋友聊天,我問他,去年的目標,完成的如何了?
他之前跟我說,他讀了《王陽明》之后,說王陽明的那句話,特別鼓勵他。
那句話呢?
“圣人必可學而至”
他說,“你細品一下,王守仁先生說這句話的狀態,有力量嗎?”
太有了,人家不光說,最后還真做到了。
所以,我這個朋友也立志開始他的“知行合一”,按照圣人的守則工作和生活。
可這次聊天的時候,我問他,圣人好學嗎?
他說“太難了,真的太難了,知行合一不是蓋的啊。很多時候,不是不想,而是真的力不足啊”。
你有沒有類似這樣的情況?想要做一件事情,想要養成一個習慣,想要提高一項技能,但最終都因為這樣活著那樣的因素干擾,最終沒有做到?
我想肯定有吧。
那,問題是不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呢?
如果你也這么想,那么今天這第五句話,可能會改變你之前的想法。
2
先看原文
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冉求有一天對孔子發牢騷,他說:“老師啊,不是我不喜歡你說的道啊,只是我力不足,很難做到啊”。
孔子聽聞之后,說“娃啊,你是對力不足有什么誤解吧?你知道真正的力不足是啥樣子嗎?真正的力不足,是那些累死在路上的。你這個純屬是自己給自己你畫了個圈圈,自己把自己框住了”
3
20年前,有一部講書鳥類遷徙故事的電影,叫做《遷徙的鳥》。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1”分。
這部電影有發過、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聯合拍攝,前后歷時三年時間,拍攝景地遍布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鳥,每年都要進行一次長距離的遷徙。
他們飛過沼澤,飛過森林,飛過高山,飛過平原,他們走過泥濘的沼澤,穿過暴雪的天氣,一切一切的嚴酷環境,都無法阻擋他們到達最終的目的地。
他們在陰冷的海風中前行,而腳下沒有一點可以供他們休息的地方。
他們還要面對地面的獵人,看著同伴一個個的被擊落,依然不能停下來。
別這更殘酷的,是那些被工業廢料、油污污染了的水源,一旦被沾上,必死無疑。
其中有一段,一只翅膀受傷的黑浮鷗,他已經無法再次起飛了,它的身后,一群虎視眈眈的捕食者整盯著他,而它卻束手無策。
每一次的遷徙,都會有很多鳥無法到達目的地。
而這,也許正是孔子說的“中道而廢”吧。
想想候鳥們,他們在遷徙中,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飛往目的地,它們會在途中說“哎呀,我是力不足啊,我飛不動了”這樣的話嗎?
它們只會勇往直前。
PS.這部片子在B站可以免費觀看,搜索《遷徙的鳥》即可。
4
今天的這一句話里面,可以提煉出來三個詞。
第一個,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
當我們下次感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時候,停下來,再好好想一想,真的是心有余嗎?真的是力不足嗎?
但凡能停下來想想,一定會有更好的答案。
第二個,叫做“半途而廢”。
以前我們總以為,半途而廢是個貶義詞。
但你看完孔子說的這句話后,有啥感覺呢?
沒想到,半途而廢,竟然還是個“好話”,說明這個人真的是拼盡了全力。
當然,我并不是說,一定要你拼盡全力倒在半道上。
身體一定要愛惜,千萬不要去做超過自己能力很多,自己完全控制不了的事情。
就像有些人借錢、甚至借高利貸炒股投資,最后倒在半路上,這種做法,是一點都不可取的。
第三個,叫做“畫地為牢”。
“我不行”,這是最輕松,也是最沉重的三個字。
輕松,是因為這句話說出來,絕大多數時候,就意味著可以推脫責任,可以撤退,可以把擔子卸下來,可以不痛苦了。
沉重,是因為一旦“我不行”上癮,人就毀了。因為當一個人不斷的給自己否定的心理暗示的時候,狀態就會越來越差,越來越弱,人最后就廢了。
不要給自己劃定什么邊界,更不要被自己當下的職業和崗位束縛住。孔子說“君子不器”,不要把自己當做一個“器物”,你可以有很多種可能的活法。
5
圣人必可學而至,別說自己力不足。
更別說自己不行自己差,哪差了?
一點都不差,而且要相信,一定會越來越好!
加油!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