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No. 939
1
今天聽王東岳老師的課,期間講了人類不同文明的分化和演化。
王東岳老師說,人類文明的分化,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個叫做地理隔離,一個叫做交流隔離。
啥意思呢?
比如說,我們東方的文明,和西方的文明,完全是兩個體系。
那么,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方面,是因為東方和西方的距離很遠,這產生了其中第一個叫做地理隔離。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西邊,有帕米爾高原,東邊有海洋,這就阻隔了其他文明的人們進入我們的地界,從而產生了溝通隔離。
2
舉一個小一點,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
以前咱們生活在農村,一家挨一家,吃了飯就出來在街上聊天,東家長西家短啥都嘮。
同宗族的人們,住的也特別近,從地理和溝通上,都不存在隔離的情況,因此一個村子的習俗都差不多。
而村子和村子之間,距離稍微遠一點,但每逢三六九都有集會,趕個集啥的,交流會開的特別多。雖然“十里不同俗”,但文化上大差不差。
而現在,都搬進了城里面,家家戶戶防盜門,住了好多年,都未必知道鄰居是啥樣人,干啥的。
所以你會發現,各家和各家的理念差距都會很大,尤其是那種年輕人,上班族比較多的小區,更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來,一旦出現了地理隔離與溝通隔離,長期下去,文明(文化)就會分化。
3
說了半天,這玩意,有啥用呢?
哎,用處了大了去了。
你現在用的微信,就是這么分化出來的。
當年QQ特別火的時候,張小龍看到了一款國外的社交軟件,馬上就給馬老板說,要做這個,必須要做,你不做,別人也會做。
可QQ也是社交軟件,這個新項目,也是社交軟件,相當于在QQ這個文化的基礎上,要分化出其他的文化,怎么做呢?
這時候,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借助現有QQ團隊的力量,讓新團隊就在一起搞,人多力量大嘛。
另一個,則是讓他們單獨出去搞,誰也別借誰的光,各干各的。
請問,這兩個選擇,你會怎么選?
我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就近搞,一起弄,所有資源都是現成的,人多力量大。
4
但是事是,如果在一起搞,很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微信了。
從破壞的角度來看,新搞一個社交軟件,這無異于自己革自己的命啊。
現有團隊,屬于既得利益者,你猜他們會全力支持新項目嗎?
柯達最早研制出了數碼相機,就是因為既得利益者全力反對,才把這個發明壓了箱底,等回過神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原來的團隊,大概率是不會支持的。
再從文明分化的條件來看,如果合在一起,沒有地里隔離,更沒有交流隔離,那么環境和人必然會與原有的文化連接,不可能給你分化的機會。
村子里面若是出來一個異類,你看村里人不給他弄死才怪呢,還能讓他好好活著?
5
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之后,有前瞻性的創始人肯定是有擴張、創新,或者轉型的打算。比如某貝一直都在嘗試快餐,某哺搞了客單價更高的火鍋等等。
從文化分化的角度來看,這相當于在現有成熟的文化上分化出其他不同的文化。
所以,搭建新的環境,必須要符合最基礎的這兩個條件,注意,這是必要條件,不是說有了這兩者,這個新的文化一定就能成,未必,但沒有這兩個條件,大概率是不行的。
所以,當你考慮創新,考慮轉型的時候,地理隔離,溝通隔離,兩個分化條件,別忘了。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