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始,海底撈官方發布了一則盈利警告,警告中稱其凈利潤同比下降約90%,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
縱觀2020年,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餐飲業營收遭受重創,海底撈也將此次凈利潤的大幅縮水,歸結于疫情之上。
在公告中,海底撈公布,其2019年度的凈利潤為23.47億元,2020年度同比下降約90%。海底撈將凈利潤下降的原因歸于疫情的影響,以及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出現波動。
海底撈不行了?
對于此次利潤的縮水,群眾甚至產生恐慌:“難道海底撈也不行了嗎?”但是其實我們仔細對比,會發現海底撈去年交出的成績單已經相當不錯。
根據財報,海底撈上半年虧損9.7億元,而在盈利警告中,全年凈利潤同比下降約90%,也就是說,2020年度還是賺錢的。按2019年度凈利潤的10%計算,2020年度的凈利潤在2.34億元左右。這也意味著,2020年下半年,海底撈的盈利至少為12億元。
去年受疫情影響,上半年甚至還有長期停業的事情發生,在疫情未能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海底撈不僅狂開新店,還實現了盈利,實屬不易。
再從資本市場來看,海底撈去年的股價不降反升,甚至在公布利潤下降之后,股價也并沒有像大家預想的那樣大跌,3月2日收盤僅收跌于0.51%,證明資本市場仍然對其十分的青睞。
擴張中的危險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海底撈雖然表現尚可,但是其跟之前相比,下降趨勢也非常的明顯。
財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全年營業收入265.6億元,盡管比2018年同期增長56.5%,但如果從增長速度來看,已開始放緩。2018年,海底撈的全年營業收入雖為169.7億元,其較2017年的同比增速卻是59.3%。
另外,從2019年開始,海底撈的翻臺率也開始回落。
2019年海底撈財報顯示,餐廳平均翻臺率為4.8次/天。記者查閱公開數據得知,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海底撈在中國內地的翻臺率依次為4.0次/天、4.5次/天、5.0次/天、5.0次/天。
也就是說,2019年成為了海底撈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翻臺率下降。而這一數字到2020年上半年,則降至為3.3次/天。
而海底撈之前引以為傲的口碑,也在不斷下滑。
從1994年的夫妻店,發展成為市值3600多億元的上市公司,海底撈主打的海底撈式服務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1年3月,一本《海底撈你學不會》的書,不僅把海底撈的服務送上了神壇,也讓創始人張勇成為了餐飲創業者中的“一代名師”。其開創的“海底撈式服務”更是一度成為餐飲從業者爭相效仿的對象。
從等位美甲到洗頭,從點餐叮囑到單人就餐陪護,再到近年來火遍抖音的“海底撈過生日”,海底撈門店的特色服務,使其在激烈的餐飲賽道中獨樹一幟。
很多人去海底撈吃火鍋,往往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其獨有的服務。
讓人遺憾的是,近幾年來,海底撈不斷爆出負面新聞,讓口碑一傷再傷。
從2017年開始,海底撈被爆出一系列食品衛生問題,近期海底撈“攝像頭門”也被頂上熱搜,近些年,學習海底撈打造好服務的同類餐廳越來越多,而海底撈在味道上并不具有太大的優勢,更何況,海底撈在同行中的價格也偏貴。
從以上問題當中可以看出,海底撈對顧客的吸引力在下降。
海底撈的破局之路
想要突破現有瓶頸,海底撈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無論資本怎么看好,最終還是需要消費者用消費行為投票。
海底撈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了布局智慧餐廳和子品牌的道路。
海底撈在2020年上半年財報中寫道:2020年上半年,我們繼續推進門店的智能化,致力為顧客提供標準化、個性化的服務。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我們已經在3家門店裝備了智慧機械臂,23家門店采用了【千人千味】智能配鍋機,亦在全球餐廳中運用了958臺傳菜機器人與385部【小美】電話機器人,IKMS智能廚房管理系統、門店要貨系統也在不斷更新迭代。
2020年8月,海底撈旗下的“十八汆”一口氣申請注冊了“林小滿”、“秦小賢”、“飯飯林”、“笑飽福”、“包包暖屋”5個商標,經營狀況涵蓋餐飲住宿、食品、方便食品等類目。

除此之外,海底撈也在不斷地“買買買”。
2019年3月,海底撈的全資附屬公司Hai Di Lao Holdings Pte. Ltd. 與北京優鼎優餐飲股份有限公司訂立股權轉讓協議,以2.04億元收購優鼎優100%股權。2020年9月9日,海底撈又用1.4億元大手筆買下了“漢舍中國菜”與“Hao Noodle”兩個品牌。
但是截至目前,海底撈在這些地方的努力還都成效甚微。
不知道未來,海底撈除了火鍋,是否能探索出新的增長領域。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財富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