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點餐要靠手機掃碼,有時還需要關注餐廳公眾號、注冊會員才能點菜,這樣以來,不僅積累了一堆公眾號,還要被動接受公眾號的推送……這種現象,已經很常見。
此外,因為要關注公眾號,消費者的某些信息會被餐廳經營方獲取,而這些信息會用于何處?消費者并不知情。
最近,不僅中消協點名這種行為涉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知名投資人也直言,“特別討厭”。
01
企業利好,掃碼點餐漸成餐廳標配
針對現在很多餐廳要求消費者掃碼提供個人信息才能點餐的情況,近日杭州市江干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轄區餐飲企業進行了檢查,建議餐廳要提供多種點菜方式。
僅提供掃碼點餐一種方式的連鎖企業并不多見,盡管數字化的點餐方式已經成為普遍情況,但人工點餐仍占據重要位置,尤其是面對老年消費者,或者對品牌不熟悉的消費者時。
從經營角度來說,掃碼點餐能簡化點餐流程,顧客下單后系統自動分單,打印機直接打印小票,能減少餐廳的出錯率。
如果僅僅為了簡化點餐流程,為什么有的餐廳還需要先關注其公眾號才能點餐?
這自然是對企業有利。消費者關注公眾號后,餐廳會獲取消費者的微信和電話,在店慶或者節日時,會向關注公眾號的會員發送各種優惠券。另外,在會員生日時也會發送優惠券,優惠信息可以直接觸達消費者,不管是品牌曝光還是促進復購,這都是極佳渠道。
不過,方便了商家獲客、讓相關技術支持企業獲得資本青睞的掃碼點餐,正暴露出一些問題,便是消費者的隱私。
02
知名投資人“開炮”,中消協點名
最近,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張穎向二維碼“開炮”。“特別特別討厭掃碼點菜”,張穎表示,一般碰到掃碼點菜,自己就直接要求服務員記錄點菜,“做不到或者拒絕者,我就老老實實換餐廳,沒有一絲糾結。”
其實,讓他在意的不是點餐服務本身,而是與之相關的隱私問題。并不起眼的二維碼,正成為暴露自己隱私的一個無形窗口。
消費者就餐不想掃碼點餐是否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同時,經營者具有在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時應明確告知并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保密,且在消費者明確拒絕的情況下,不得向其發送商業性信息的義務。
近日,中消協也就掃碼點餐發聲:餐廳僅提供“掃碼點餐”(服務)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侵害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不提供現場菜單有損消費者的知情權。新技術應用不應成為限制消費者權利的工具,不應成為攫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借口,更不應成為阻礙大眾消費的壁壘。
03
商業倫理道德,考驗企業責任感
央視的315晚會上,曝光了寶馬4s店、科勒衛浴門店的攝像頭收集消費者的人臉信息,引發了很多關于隱私保護層面的討論。
從法律角度而言,對于此方面的規定還比較模糊,所以我們看到大多數企業首先整改了監控設備,其次保證不會泄露用戶信息,對于這些門店的處罰倒沒有信息流出。但沒有處罰,不代表這樣的做法就是正確的。《民法典》第四編第六章第1032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除了立法層面的頂層設計,商業倫理道德也考驗著企業的社會責任。特別當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今天,新技術引發的社會問題值得高度關注,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輿論熱點,引發消費者的“倒戈”。
而且,在相關人員的呼吁下,公眾個人數據的收集范圍、使用和數據使用后的處理等方面,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法律規范或許很快會出現,企業的這些行為終究會被強制修改。
但即使沒有這部法律,消費者對此做法的反感,也應該引起餐飲經營者的注意了。
做餐飲沒有捷徑
除了學習和努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 運營方:深圳餐謀長品牌策劃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zhang 本文來源:餐飲法務官 作者:佚名 ;圖:網絡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Yang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 疫情重挫后,餐飲業會變成什么樣子?這7個趨勢猜測了解一下! 17歲開始坐牢,46歲終成大氣,月賺500萬! 為什么星巴克的員工都不太熱情?背后這4點值得深思! 被“高估”的海底撈,好服務竟然是危機所在?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餐影人書店 ▼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