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杯奶茶 換個杯子竟然更好喝?


    中國飲品快報

    當你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在品質上不相伯仲時,消費者卻仍樂意購買競品,真的是因為他們不識貨嗎?或許你忽略了口感之外的心感。


    by Kuaibao

    一位茶飲研發人員表示,他們在做產品研發階段會找非研發人員做盲測時,一般會有三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會大相徑庭。

    1、將自己的產品分別裝入競品與自己品牌的杯中,或將品牌標識遮蓋,偽裝為封杯的樣子,結果是不少人認為競品更好喝。

    2、將競品分別裝入自己品牌與競品品牌的杯中,仍然會有人認為競品更好喝。值得關注的是也有人會認為自己品牌杯中的更好喝。

    3、將競品與自己的產品分別裝入沒有品牌標識的杯中,有時大部分盲測者的意見會傾向于自己的產品。


    同樣一杯產品,在不同的品牌杯子中,為何竟能產生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這與喝產品的先后順序有關,因為喝完第一杯后,口感在腦中產生了記憶,再喝另一杯時,不會再驚艷。

    有人認為競品是提前買好,溫度的變化導致口感不佳。

    還有人認為,自己的產品在研發室能評90分,但到門店后因為水質、操作、價格或者消費者喝產品的時間、心情,甚至是喝產品前吃了什么食物有關,會讓產品品質因人而異。

    這些因素無法排除,但僅此而已嗎?

    今天我們試圖以『飲力向上』——《中國飲品快報》茶飲品牌成長年度教育課程特約講師張知愚在《品牌定位40講》中的內容進行探索。

    ///

    茅臺也有人喝不慣,但往往以不適應醬香味委婉的表述。江小白也有人喝不慣,但是他們習慣說不好喝,而不是不適應。

    一支50塊錢的口紅,你會挑剔她的小瑕疵,一支500塊的口紅,你不會覺得她有什么問題。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王志綱在給茅臺做策劃的時候說,口感一半是心感。商業的目的是交換價值,然而價值判斷是主觀的。我們的主觀感受并不穩定,它是變動的、被影響的、甚至被操縱的。

    “口感的一半是心感”這一理論,在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商戰歷史中有著具體表現。 

    第一輪 |  心感勝過口感 

    可口可樂發明了可樂之后,就一直是可樂的代表。可口可樂也樂于宣揚這種正宗地位,在當時的美國市場上有上百個可樂品牌,略有知名度的有皇冠、百事、阿美、卡波、坎迪、安拉、雪拉、卡帕。

    這種現象在90年代的中國再次出現,當時的中華大地上有少林可樂、天府可樂、昌寧可樂、奧林可樂、非常可樂、樂臣可樂、藍劍可樂、九星可樂、粵冠可樂、銀鷺可樂、汾煌可樂等等品牌。

    但是眾多的競爭者都沒有撼動可口可樂的領導者地位,除了她更擅長營銷、更精于企業管理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可樂的發明者——并通過花樣繁多的營銷方式夯實了這個位置。

    口感的一半是心感,甚至心感大于口感。

    可口可樂非常注重在消費者的認知中占據正宗可樂的位置,因為可樂不是一種技術門檻很高的東西,可口可樂的神秘配方也只是一種營銷方式而已。

    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瓶子里面的東西,而是你在電視、報紙、廣播上呈現給他們的東西。這正是眾多模仿者缺乏的意識:他們都認為更好的產品、更多的努力就可以成功。

    然而真正逃脫可口可樂圍剿的只有三個品牌:百事可樂、皇冠可樂、嶗山可樂。

    百事可樂是年輕的可樂、皇冠可樂是低糖可樂、嶗山可樂是真正中國化的可樂。其他品牌如阿美、安拉、少林、天府——不管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都是可口可樂的模仿者。 

    即使消費者的口感無法辨別這三個可樂有何不同,但是他們的頭腦知道有何不同。這就足夠了。產品不只是物理層面的飲料,也包含精神方面的體驗。

    可口可樂的眾多模仿者全軍覆沒,正說明人類的心智是一致的:不喜歡模仿品,而是喜歡不同的東西。

    這種特征不分中外,就算是在印度、俄羅斯、西班牙做可樂生意,也是如此:模仿者消失,開創者生存。 

    非常可樂是一個著名的失敗者,根本原因也是她是模仿者而非開創者。嶗山可樂用了中成藥成分和嶗山水調制,就避免了被淘汰的命運。 

    第二輪 |  百事味道:口感勝過心感? 

    百事可樂策劃過一場經典的營銷戰:讓消費者在不知道品牌的前提下盲測兩種可樂,結果顯示百事可樂更好喝。 

    原因不難猜測,百事可樂里加了更多的糖,我們天然地對糖分上癮。但是由于可口可樂的品牌地位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在品牌力量的影響下我們認為可口可樂更好喝。

    這種區別就像是裝在水晶杯里的紅酒,比一次性紙杯里的紅酒更好喝;希爾頓酒店里的土豆絲比你家樓下夫妻店里的更好吃;玻璃瓶里的礦泉水比塑料瓶里的更好喝;五臺山的和尚比鐵嶺的和尚更有道行。

    心感總是能戰勝口感。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同時期的皇冠可樂也做過這樣的測試,但是效果很差。為什么同一個口味測試,百事可樂能行而皇冠可樂不行?

    區別在于百事可樂把這個戰術升級到戰略位置,聚焦資源大范圍推廣,而皇冠可樂只是試試而已。就好像 “國際品質、華人配方” 在貝因美那里只是一個戰術,而 “更適合中國寶寶” 在飛鶴那里是戰略。

    我們在咨詢中經常碰到企業家說,你這個意見我們之前想到過,我們試過。這就是不懂得戰術與戰略的關系。 

    這不是皇冠可樂第一次犯錯誤,在后面的低糖可樂的機會里,皇冠再一次忽視了戰略機會。

    不要只看到6%到14%的變化,還要看到 “在美國狂轟濫炸幾個月” 的關鍵信息。

    如果沒有足夠的廣告資源投入,百事的口味測試就只能停留在口感階段。只有從口感體驗升級為心感體驗,口味測試才能真正有效。

    皇冠可樂正是沒有意識到口感與心感的關系,才會認為只要宣稱自己的口味更好就可以了,他們盲目認為更好的產品就可以勝出。

    如果只看到百事可樂的口味測試,就會以為口感可以勝過心感。只有看到百事可樂為這個測試大做廣告的行為,才會理解心感勝過口感。

    第三輪 |  新可樂:心感再次勝過口感 

    百事可樂的口味測試廣告如此成功,市場份額達到14%,距離可口可樂的15%份額只差一步。

    百事可樂的成功戰術驚動了可口可樂,既然新口味可樂如此受歡迎,那可口可樂也出新口味好了。

    1985年可口可樂推出了新口味的可樂,據說在盲測中75%的消費者更喜歡新口味的可樂,既然 “事實” 已經如此明確了,那就更新產品好了。

    面對質疑,可口可樂CEO羅伯特·戈伊祖塔回應:我們簡單地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可靠的舉措。總經理唐納德·基歐也說:“我從未像宣布(改配方)時那樣自信過。”

    如果沒有可口可樂的這次試錯,我們可能很難相信心感會勝過口感。

    更新配方的可口可樂在接下來的2個月里每天都要接到5000~8000個投訴電話,消費者抗議可口可樂改變了產品的味道。

    即使從產品層面上看新可樂的味道更好,但那是在沒有品牌加持的情況下的事實,不是在真實消費場景中的事實。

    可口可樂在中國的實踐中錯失了姜味可樂的機會,同樣是忘記了真實的消費場景。

    冬季是可樂的銷售淡季。可口可樂為了擴大銷量開發了姜味可樂的產品,在餐飲渠道中贈送一批姜味可樂,讓渠道把可樂加溫后賣給消費者,告訴他們加了姜湯的可樂能預防感冒。

    事實上,消費者并不是喝不了冷飲,只是在認知中感覺冬季喝涼的對身體不好。姜味可樂的出現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在餐飲店喝過加溫的姜味可樂之后,他們在冬天的暖氣房間里喝常溫的姜味可樂也不覺得有問題了。

    冬季不能喝涼的,是心感。冬季可以喝姜味可樂,也是心感。

    但是可口可樂沒有意識到心感是如何塑造的,直接把姜味可樂擺到了超市貨架上。他們沒有像百事可樂那樣,把口感的事實轉化為心感的事實。

    如果可以重來一次,他們應該把 “姜味可樂能預防感冒” 的認知推廣出去,讓更多的消費者產生 “冬天也可以喝可樂” 的心理感受,姜味可樂才能真正成為消費者的選擇。

    同樣重要的是為這個新品類啟動新品牌,用一個新的名字代言姜味可樂,這樣一來顧客才會認為姜味可樂是新品類,而不是原有品牌旗下的產品之一。

    把握品類分化的趨勢,啟動新品牌,配合廣告和公關投入占領認知。如此才能真正創建一個品牌并把握新品類的機會。

    第四輪 |  年輕的可樂:心感再次獲勝 

    如果從產品層面看,年輕的可樂是不存在的概念。口味可以偏甜或偏酸,但是肯定嘗不出來年輕或者不年輕。

    但是事實證明,年輕的可樂的概念非常有效。因為口感沒有年輕與否,心感有。心感再次獲勝。

    百事可樂總是花大價錢請最當紅的明星做代言,并不是把 “年輕的可樂” 當作一個口號或概念。因為百事可樂知道,消費者買的是口感也是心感。

    這一點耐克也知道,他們經常為了一筆代言合同付出幾千萬甚至上億美圓的成本。資本最聰明,他們知道什么錢花得最值。

    “年輕的可樂” 還有一個妙處在于,可口可樂無法跟進。既然是可樂的發明者,是正宗的可樂,那就不能是最新的可樂。

    就像巴奴火鍋主打 “產品主義”,聲稱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這就讓海底撈無法跟進,海底撈如果在毛肚和菌湯上復制巴奴,她就不是海底撈了。而巴奴則非常樂意海底撈進入自己的戰場。

    真功夫主打中式餐飲,放棄了油炸食品,宣揚營養還是蒸的好。老鄉雞定位中式廚房,不像真功夫、鄉村基那樣城市綜合體選址,也是建立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戰略就是占據優勢位置,并且這個位置是在認知中的。只有戰略先行,才能建立品牌護城河,你的盈利才是安全的。否則隨時可能被領導者收割,那消失的幾十個可樂品牌就是如此。

    如果有人告訴你打造品牌不需要考慮競爭,那他不是傻就是壞,或者又傻又壞。

    第五輪 |  皇冠錯失健怡可樂 

    健怡可樂就是低糖可樂,這個品類最早是皇冠可樂開創的。但是就像她錯過了口味測試的戰術一樣,低糖可樂的機會也完美錯過。

    皇冠可樂只是把新品類當成一個戰術,并沒有啟動新品牌來推廣它,也沒有砍掉傳統可樂的產品聚焦在新品類上。

    農夫山泉在決定做天然水之后,就果斷宣布砍掉純凈水生產線,聚焦資源做天然水;哈弗汽車在決定做經濟型SUV之后,就暫緩了家轎生產線,聚焦資源做新品類。

    皇冠可樂沒有把低糖可樂當作一個新的品類,也就錯失了另辟賽道的機會。

    如果農夫山泉品牌有純凈水、礦泉水也有天然水,那消費者就不會把天然水當作一個新的、獨立的品類。農夫山泉也無法逃出怡寶、娃哈哈的圍剿。

    如果皇冠可樂只做低糖可樂,那么她就是另一種可樂,消費者就不會把她和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做比較,就像嶗山可樂有嶗山水和中成藥成分,消費者就不會把她和可口可樂比較。

    只有農夫山泉只做天然水,農夫山泉才是新一代的飲用水品牌,進而獲得了和怡寶、娃哈哈、樂百氏平起平坐的機會。

    樂百氏也用這個品牌做了很多品類(紅茶、綠茶、汽水等),都失敗了。唯一成功的是脈動。

    王老吉在決定做涼茶之前,砍掉了茶飲料的品類,一方面是茶飲料競爭對手太強大,一方面是只有專注涼茶,王老吉才能成為涼茶的代表品牌。

    事實上,涼茶和可樂之間,也沒有太大的技術區別。一家生產可樂的工廠完全可以生產出涼茶,甚至一家生產洗發水的工廠也能制造涼茶。

    唯一的區別只是心感不同。

    即使口味一樣,但不同的品牌logo能讓消費者的樂趣或體驗完全不同。喝奶茶——喝誰家的什么奶茶——喝誰家,這一茶飲品牌消費心理的階段變化,也正基于此。 

    ARTICLE 

    文章

    小W 張知愚

    EDITOR 

    編輯

    三月

    DESIGN 

    設計

    單純

    REVIEW 

    復核

    阿魯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44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5月6日 11:02
    下一篇 2021年5月6日 17: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