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制菜正式出圈,萬億級新賽道掀起的廚房革命



    本來低調的一個行業,卻因為就地過年等因素的影響驟然出圈,那就是預制菜。

    與以往餃子、包子等簡單品類不同,近兩年預制菜向更多復雜菜品延伸。從“海底撈”的自熱小火鍋,到“西貝”的“賈國龍功夫菜”,越來越多的知名餐飲品牌也投身其中,似乎預示著這一行業已處爆發前夜。
    各大電商平臺的數據,也在宣告著預制菜行業的崛起。天貓公布的十大新年貨數據中,預制菜的銷量同比去年增長了16倍。

    外賣熱撐起了萬億市值的外賣平臺——美團,而預制菜的萬億規模潛力是從業者的普遍共識。

    這個行業已經誕生出第一批上市企業(蘇州味知香等),但在品牌影響力方面仍不及“老干媽”、“康師傅”等方便速食IP。

    同樣是速食領域,預制菜賽道能否跑出國民級品牌?大牌跨界vs行業深耕,哪類企業能率先突破、取得成功?

    01

    何為預制菜?

    預制菜興起的背后,是B端廚房工業化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要求,以及C端生活方式的變革——變得更忙、更懶的現實需求。

    以日本60%的滲透率來看,中國預制菜行業目前處于巨大的藍海市場,5年后規模可能迅速成長為上萬億,長期超3萬億。

    預制菜,是指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預制菜省去了食材采購的煩惱,簡化了制作步驟,經過衛生、科學包裝,再通過加熱或蒸炒等烹飪方式,就能直接作為餐桌上的便捷特色菜品。

    這種不需要洗菜不需要擇菜的菜品,越來越受消費者喜歡,尤其是年輕人的青睞。

    目前預制菜按照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別(簡稱3R或4R食品)。

    一是即食食品:

    指開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預制調理制品,可以概括為“開包即食”食品。具體產品如即食泡腳鳳爪、雞腿、火腿腸和罐頭等。

    二是即熱食品:

    指只需要經過加熱即可食用的食品,可以概括為“加熱即食”食品。比較典型的是近兩年在市場上非常活躍的快餐料理包,如梅干菜扣肉,辣子雞丁等等。

    三是即烹食品:

    指經過相對深加工(加熟或淺油炸),按份分裝冷藏或常溫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鍋,加上調味品進行調理的食品,屬于半成品預制菜范疇,可以概括為“熟料加熱調味”食品,如香酥肉、椒鹽排骨等。

    四是即配食品:

    指經過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只是物理加工)而成的小塊肉、生鮮凈菜等。一般以生的菜料為主,烹飪者要自行搭配各種調料,經過炒制加熱變熟后可食用,可概括為“生料加熱調味”食品。

    由此,按照加工的深淺程度,可以做如下排序: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從預制菜的品類發展趨勢來看,也是從高附加值、工藝復雜、制作時間長、復熱后能保持原味和易儲存的品類。

    如速凍食品、調理制品、高溫低溫肉制品,逐漸過渡到附加值較低、工藝簡單、新鮮度要求高、較難儲存的品類,如各種調配食品,各種加工好的生鮮凈菜等。

    02

    四大門派搶占藍海賽道

    國海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上游的預制菜企業約有2萬多家,但還沒有誕生一個有統治力的品牌。

    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新零售巨頭已切入這個賽道,而新品牌的創業者們也在這片藍海里奮力地往前游。
    在疫情的推動下,預制菜迎來大爆發,據天眼查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超過6.9萬家預制菜相關企業。企業數量眾多,根據其所屬企業背景,可分為以下四種派別。

    1、專業派

    代表企業:蘇州好得睞、河北惠康食品、伍氏(中國)、山東佳誠食品等。

    專業派專攻預制菜,產品品類最豐富,研發和生產能力也最強勁,供應鏈能力最強大,推廣力度和銷售團隊也比較專業,是當前預制菜行業的主力軍。

    2、餐飲派

    代表企業:海底撈、新雅酒店、知味觀、賈國龍功夫菜等。

    這類企業中,既有像新雅酒店、知味觀這種半成品菜的老兵,也有海底撈、賈國龍功夫菜這種新人。

    這些企業大多以堂食為主,往年可能會在春節等特定的節令點,推出預制菜禮盒,具有明顯的節令性。

    3、零售派

    代表企業:盒馬鮮生、永輝等。

    以新零售樣本盒馬為例,為了打造半成品菜,盒馬專門成立了“盒馬工坊”,打出“盒馬工坊,你的廚房”slogan,200多個SKU中,半成品菜占到一半。

    4、綜合派

    代表企業:安井、三全、正大等。

    這類企業通常有自己的主業,近年來看好預制菜的發展前景,開始加碼預制菜。

    從目前來看,因為出身不同,預制菜的四大派系也各有優劣勢。

    03

    用互聯網產品模式做餐飲

    預制菜的突然火爆,有其背后原因。一方面,離不開疫情對大眾消費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是標準化中餐生產工藝的成熟。
    隨著對制作流程各項細節的深入掌握以及項目管理的思維模式,無論是麻辣小龍蝦、酸菜魚還是沙拉蟹,再復雜的味道都可以量化成具體的數據:辣度、酸度、甜度、咬合度……
    當研發團隊成功把一道中餐的味道拆解成這些數據,便可以送到工廠小規模生產一些樣品。樣品出來后,研發團隊拿回來品嘗、比對,和工廠反復調試,直到最終實現量產。
    在產品打磨過程中,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從預制菜的加工是否方便、菜品是否具有傳播性,吃起來是否上癮等各個因素層層把關,把產品做到極致。
    新品牌不僅要有創新力,還要跑得快!在消費者越來越挑剔的前提下,爆款單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

    在預制菜搶占市場過程中,要求新品牌有更快的產品迭代能力。用快時尚的打法去做產品,不斷的上新SKU品類。
    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的加快,相較于早幾年的預制菜,不斷與時俱進的預制菜產業在市場、產品、渠道、營銷等方面發生了明顯變革,呈現出產品越來越精細化、渠道越來越細分化、營銷越來越精準化的發展趨勢。
    1、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標準化預制菜成為新需求

    面對越來越挑剔的年輕消費者,預制菜從“能吃”、“好吃”,到“好吃且具有性價比”,再到“好吃+性價比+更好的體驗感”,實現了不斷的升級迭代。

    無論是五分鐘出餐、微波菜品還是自熱自嗨速食火鍋米飯,做到和新鮮原料出品的無限接近。

    疫情不僅改變了家庭食材的購買習慣,也改變了對餐桌食材的認知習慣,安全、健康的預制菜會越來越受歡迎,消費者除了對菜品的還原性越來越講究外,標準化的預制菜消費將在家庭餐桌占有重要地位。
    2、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線上線下同時布局

    經歷了新冠疫情的抗擊,預制菜的渠道也從餐飲、團餐等線下渠道開始轉戰家庭餐桌,發力新零售渠道,渠道下沉和定制生產也成為廠家的重要生存和發展手段。

    從預制菜的產品渠道分布來看,電商渠道、私域流量型渠道和新型O2O渠道在預制菜銷售渠道的占比中快速提升,也有大量新銳品牌選擇從線上開始建立品牌。
    3、新媒體營銷平臺崛起,助力產品高效且精準地觸達用戶

    以往,人們購物消費大多都依賴線下商超和便利店,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場景也隨之轉移到線上。

    直播視頻帶貨模式的風靡,不僅成為一個銷售渠道,也是一個和顧客溝通,建立品牌傳播的路徑。
    而這些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能夠高效且精準地觸達目標用戶,讓預制菜的營銷實現精準化傳播。

    比如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不少用戶對于預制菜的日記分享,而直播間里出現的預制菜品牌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
    現階段,預制菜在消費市場上呈現出零售化和家庭化發展,這不僅對消費者的預制菜消費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也將有利于家庭預制菜的創新和進步。

    未來,百分百還原現做口感、精美的包裝、規模化的標準化的量產、精準化的營銷,都將成為預制菜搶占市場份額的關鍵!

    04

    未來: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不過,對于新入局企業來說,預制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首先一點就是前期投入巨大。企業如果采取自建工廠的形式,需在產品、渠道、市場等各方面建立完善體系,前期必然投入巨大。

    此外,加上中餐品類較多,產品更新頻率需要加快,對于生產設施的投入可能會加大。
    其次是供應鏈也是一個門檻。在一般食品工廠端,預制菜食品工廠一直較為分散,區域性明顯,沒有絕對頭部的企業出現。

    供應鏈考慮的是協作與體系建設執行,由于只有擁有了健全的體系,嚴格的執行與監督,加上良好的協作,才能從計劃、采購、生產、研發、運營、市場等多個環節低成本、高效率、100%安全的運轉。
    除此以外還需考慮技術問題。

    如何將傳統烹飪工藝的工序拆分,然后基于此探索很多模塊化的產品,包括食材的模塊化、調味汁的模塊化等都是所有企業需要探索和鉆研的。

    但是,把握預制菜的趨勢,未來可期。
    從品類上,更看好以肉為主的預制菜。

    對于蔬菜型品類預制菜,在工廠處理蔬菜是個“吃力不討好”的過程,而且蔬菜在二次加工后,口感損耗比較大。

    預制菜要保證口感不走樣,就盡量減少在餐廳的加工程序,主要程序在工廠完成,餐廳只需要簡單加熱或者復炸,像小酥肉、酸菜魚就符合這些特質。

    肉類加工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比如說梅菜扣肉、豬肘、火腿、牛排、牛肉粒等產品。
    預制菜企業能否跳過外賣、小餐館等分銷環節,直接面向消費者呢?畢竟與to B服務相比,預制菜的to C市場有更高的毛利空間。青松資本投資人曾表示,“預制菜賽道上下游極度分散,毛利率達到50%以上,上下游價差很大” 。
    從實際行業結構來看,雖然to C毛利率更高,to B服務仍是中國預制菜企業的主賽道。
    中國預制菜企業to B和to C的比例在8:2。

    形成這一市場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to C服務面對的用戶需求更為多元、位置更為分散,且單筆訂單金額小、購買頻次高,盈利模型與to B顯著不同,對產品研發、上新周期、分銷渠道、包裝設計、冷鏈倉儲、客戶服務等環節也有新要求,需要企業有重金投入的魄力。

    C端預制菜正處于快速發展初期,市場格局尚未成型,沒有跑出市占率有絕對優勢的頭部企業,也沒有被廣泛認可的絕對成功模式。

    各方玩家出身基因不同,攜優勢資源及能力入場,使得行業呈現出多樣化模式競爭的情況。

    門店出餐模式這是預制菜領域較為獨特的經營方式。以西貝推出的“賈國龍功夫菜”為代表,此前還有“康師傅私房菜”等也可算做此類。

    “賈國龍功夫菜”主要是基于西貝已有的線下門店資源,在其中設立預制菜檔口,檔口內不設廚師而是擺放冷柜呈現可選預制菜品類,消費者選擇菜品后由店員加熱后上餐。

    此種模式屬于典型重資產投入,若無西貝門店支持,僅租金、人工等投入就是一筆不菲成本。因而模式跑通,需要有較高客單價,也要考慮門店坪效、人效等指標。

    相對應的,“賈國龍功夫菜”的單份預制菜售價較高,在40-600元不等,到店人均消費也在百元上下,可謂預制菜中的高端玩家。

    但預制菜的天然屬性與高端餐飲間的意識差距需要撫平。

    消費者對高客單價的期待是美味、品牌、服務、環境等綜合能力,這不僅考驗預制菜的研發供應鏈,也考驗提供附加價值的配套功夫。

    目前消費者對此模式的褒貶不一,有的說是“天價速凍大餐,不值得”,有的則認為“味道滿意,模式新穎”。重資產模式天然壁壘高,關鍵要用戶愿意為高價買單,這樣打造出高端品牌后還可向低單價預制菜品降維打擊。

    但第一步往往艱難,先行者的創新精神與勇氣永遠值得尊敬。

    但難啃的骨頭往往也是建立壁壘的好機會。近年來,C端用戶對預制菜的接受度逐年走高,尤其是疫情期間預制菜更受追捧。

    龐大的C端市場潛力已吸引一批預制菜企業躍躍欲試,也有餐飲商家看準這一時機,欲憑借自身在中央廚房、to C服務、線下店面、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資源與經驗,搶占市場紅利。

    隨著社區團購、生鮮電商、到家服務等線上線下新渠道的崛起,為預制菜行業的to C銷售提供了重要基礎設施,通過產品的不斷迭代開發,挖掘更多精品預制菜,加之新媒體平臺的高效精準推薦,相信未來前景將更加廣闊。

    -END-

    內容來源:
    1、鄺廣元.2021.5 預制菜行業分析
    2、呂翠平.2021.5 假日充電站 | 預制菜江湖四大門派,誰的“武力值”更強?
    3、余春生、趙寧寧.預制菜:更忙、更懶催動的3萬億廚房革命.新財富
    4、葉川.支撐年輕人過年儀式感的預制菜品類,爆發出3萬億市場藍海.營銷觀察報
       

    延伸閱讀

    • 松哥油燜大蝦變了?超1000m2全新旗艦店,主打“小龍蝦+海鮮”

    • 海底撈最新“智慧餐廳”曝光:“無人”后廚、DIY鍋底隨心配...

    • 逆流而上的王品集團,底氣在哪里?

    • 年入14億的香港譚仔米線,19億港元賣身后,如今要上市了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58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5月9日 04:06
    下一篇 2021年5月9日 11: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