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全時段經營這件事,容易產生哪些誤區?

    掃碼訂閱專欄

    最近餐飲全時段營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鹿鹿公司的同事們看到相關文章后也展開了一波談論,其中頗多值得探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為什么要做全時段餐廳?

    經營者視角:在房租固定的前提下,產品、排班做一下調整,營業時間越久營業額越高。對應而來的坪效、部分產品品效、周轉率等一系列經營數據,都有機會朝極致化發展,甚至能24小時不間斷營業……

    鹿鹿視角:如果僅從提升效率和利潤的角度出發,容易讓品牌陷入主觀式自嗨。因為至始至終都是自己想做全時段,而沒問過消費者是否需要該服務。消費者對你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品牌基因是怎樣的?畢竟,利潤只是結果,而更好的滿足需求才是動因。

    全時段經營容易陷入那些誤區?

    鹿鹿覺得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往往被品牌忽略掉,角度過于單一,導致戰術動作變形。

    A.認為場景可以隨意切換

    不論品牌大小、實力強弱,很難通過簡單的產品增加,改變自己打造的消費場景。

    比如有正餐品牌認為,自己的裝修、環境都不錯,加上飲品和甜品就能吸引消費者來吃下午茶,順帶休閑社交,可惜事與愿違;又比如海底撈曾經在友誼店推出過早茶,反響平平,最終下架。

    究其緣由,鹿鹿覺得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場景認知已形成固定框架,并不會因為產品的豐富而改變消費行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去辨別,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去XX里做XX么?

    B.認為飲食習慣可以復制

    一個品類在不同城市之間,消費時段是會發生“變異”的,這跟品類起源以及不同地方消費者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

    舉個例子,小面和熱干面分別是重慶人和武漢人,去開啟一天味蕾的方式,在其它城市卻成了正餐的選項。換個角度想,如果讓廣深消費者以這兩者作為早餐,大家反而可能無感,畢竟前者太辣、后者又太干,早上還是來份腸粉好了。

    不考慮本土飲食習慣,將異地產品直接嫁接,做原先異地可行的時段生意,也會發現,設想出的營業時段較難實現。

    C.產品延伸不遵循心智認知

    之前鹿鹿的文章里提到過,延伸產品線,最好在所屬的大品類項下尋找,而非隨機抓取品類融合。

    當搭建的產品結構在同一個大框架下,并且有一條主品類線貫穿其中,才會沒有違和感,因為它遵循了消費者對你的品類心智認知。

    有的餐廳為了多做一市生意,只考慮上架熱銷、易銷的產品,脫離自己本身的品類歸屬。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可能會選擇無視,也可能會選擇懷疑,你的突然改變會讓TA們有點摸不著頭腦。對新品專業度信任的缺失,導致沒有產生購買的沖動。

    D.本來的核心訴求被忽視

    餐飲的每一個營業時間段背后,對應著不同的消費訴求,單純靠主觀臆斷無法得到準確答案。

    說直白一些,就是你得確切知道:TA們在這個時間想要什么?而不是提供一個自己認為的可能性需求。就好比必勝客打造的休閑早餐(社交、親子休閑屬性),15~45元不等的一份套餐,無論從出餐速度、餐品質量、還是價格,差異于都市人對早餐的主流需求—在一定的客單價內快速取得,并可便捷地吃掉。

    因為,對于大部分都市人來說,早上沒有親子時光沒有社交時間,只有趕路與飽腹。

    E.什么階段到底干什么事

    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主營業時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本職”,而延伸出來的新營業時段可以稱之為“兼職”。

    當“本職工作”還沒做扎實的情況下,就開始著急做“兼職”,脫離原有的模式去創新;或者在模式尚未成熟、規模尚未建立、產品尚未精細的情況下,一味貪多求快,最終往往得不償失。

    所以全時段經營到底要不要做,要看你處于什么階段,這個階段的關鍵矛盾是什么,不可舍本逐末。

    全時段營業的依據是什么?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要做全時段?鹿鹿認為,并非為主觀需求驅動,而是被客觀的餐飲消費行為改變所驅動。

    1,就餐時間界限愈發模糊

    生活方式轉變,帶來的就餐方式改變。

    以前我們對每一餐的用餐時段,劃分非常清晰,生活具有規律性。但現在,你可以把從早上6:00到中午11:00都劃分為早餐時間,或者干脆吃個早午餐。這就給餐廳提前或延長單一營業時間段,提供了基礎。

    2,碎片化的餐飲消費

    小餐頂替大餐,帶來碎片化的餐飲消費。

    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改變了原有的“吃飯套路”,TA們將一整天的就餐行為,分散在各個時間段。我們聯想一下:早上吃個包子,午飯前吃點酸奶,中午吃個沙拉,午休后啃點鴨脖,晚飯吃碗粉,刷劇吃著水果,宵夜來個火鍋……這種碎片化的需求,也就需要餐飲的更長時間覆蓋。

    3,反時段產品被接受

    不是應時而食,而是應心情而食。

    傳統飲食精神中包含著,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不止是應季而食,也包括應時而食。比如早餐——豆漿稀飯,正餐——粉面飯,宵夜——點心糖水,大概每頓吃什么心里會有個數。但是現在對每餐吃什么并沒有刻意講究,反時段產品——比如深夜吃腸粉豆漿,一天三頓喝粥,都成為可選項。這使一些產品突破了營業時間的限制,變成了多時段產品。

    4,場景轉化的背后是需求變化

    餐廳想的是經營時間,顧客想的是消費目的。

    上周鹿鹿去海底撈吃飯,跟服務員聊天,我問:后半夜誰還來吃火鍋?服務小哥狡黠地笑了笑說:10點以前來的客人,都是來吃飯的;10點以后的客人,很多是來喝酒的。想想也是,三五好友喝著啤酒神侃、幾個大學生圍坐打排位,火鍋、空調、西瓜、wifi、小吃還有不錯的服務,也挺愜意。全時段、好環境、好服務、平價不貴……這后半夜的經營,并不靠海底撈的策劃,而是對應了城市人的某些需求。

    參某說

    最后,全時段經營這件事,大家的探討其實從挺久前就開始了。最近一夕火熱,心動者眾,但還是需要回歸理性,先多理解、思考,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才是最好的。

    本文由餐飲品牌策略師王鹿鹿(微信公眾號:鹿鹿餐飲大白話)授權發布。

    點擊下列關鍵詞 閱讀更多精彩

    麥當勞星巴克熊貓快餐喜家德

    RIO西少爺肉夾饃新餐飲創新營銷胡桃里

    云味館日本研修蠔門九式|西尾抹茶|石客照明熊貓設計|世界杯營銷|丸龜制面|西貝|沙縣小吃

    中式快餐|跨界組合|淡季營銷餐廳管理|飲品數據|公關案例

    【活動/廣告投放】

    孟小姐:13424391712

    微信號:mengguimiao

    【公關/營銷/推廣】

    林小姐:13798211722

    微信號:Rita-Lam

    【加入餐飲界社群】

    微信號:chohuobang

    【原創轉載】

    微信:DYY1211-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報名!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64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9月3日 22:24
    下一篇 2018年9月4日 00:1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