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是廚房管理的核心問題,直接關系著出品質量和餐廳利潤,也是提高毛利率的前提。在包廚房時,有些新晉廚師長,常常會因為成本價格忽高忽低不穩定而困惑。
那么,如何在保證出品的同時,有效降低廚房成本呢?
邵軍亭師傅在廚房管理的實踐中,總結出了六個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確實很有幫助,下面一起來看看。
經過多年包廚房的實踐經驗,我的廚房成本控制主要分六條線:采購、驗貨、領料、生產、備料和爐臺控制。酒店的整個出品完全掌控在這六個環節上、缺一不可。這六大環節要環環緊扣,這也是控制餐飲產品質量、提高毛利率的前提。
根據常規,監控人員按崗位人數被分為三組,廚房主管和菜房為一組,負責采購和廚房開出的申購單對單,按照原料的品種、產地、質量、價位、數量來統一核實。
領料和生產控制為第二組,由廚師長來完成。
第三組為爐臺控制,由爐臺主管和行政總廚負責,對原料的半成品加工進行監督和控制。
采購環節歷來是酒店的”重災區”,也是成本控制的關鍵,所以必須有一個部門來制約、監督,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規定采購標準分為四點:
1、物品的質量保證,杜絕以次充好。 2、保證貨源價位合理。 3、采購數量要符合廚房部進貨計劃和儲存條件。 4、驗貨要開驗收單,并在進貨票據上簽字交采購部。
例如干貨類、魚翅、遼參等,要計劃購買,并報給采購部,召集供貨商來酒店看貨論價,然后貨比三家。
這時候,供貨商會告訴你這個好,那個也不錯,但千萬不要相信,可每樣留一個樣本,發制后進行比較,效果就出來了。這樣做的目的,是杜絕供貨商給進貨者吃回扣,漫天要價。
有一次,一個供貨商拿來幾種遼參讓我們看,有2000多元的,也有1000多元的,有人就認為2000多元的肯定好,但經過發制后比較,1000多元的遼參比較合適,500克有40多個,口感細膩不麻口,有韌性,而另一種的質量,還遠不如這一種。
原料采購環節對比方法:
原料:
同樣的物品比價位,同樣的價位比質量。
價格:
把近一周和近期在市場詢問的價格記錄下來,和供貨商的報價單對比,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提醒:
對供貨商提供的物品要多點警惕,要知道商品經手的商家越多,層層扒皮,價格要高很多。
比如以前,我們酒店買調味品都是小批量的買,價格就比較貴,八角每500克18元,批發8元;胡椒每500克25元,批發15元。通過比較,有的調料竟然差價一半還多,月終算下來就不是小數字了。
另外還要形成規律,在哪里購買的質量和價位,若敲定下來就不要來回改。購買青菜也可以根據季節靈活掌握,因為為了防止夏季青菜葉黃干枯,許多青菜商販都是用水洗菜,但由于高溫,蔬菜就很容易腐爛,所以夏天要分兩次來采購,冬天可以開一次單,這樣就杜絕了浪費現象。
驗收人員職責要求為:
1、按產品的規格要求驗貨。 2、按產品質量要求逐一審驗。 3、物品的實際重量與申購單是否相同。 4、核實原料的價位與原定的價格是否一致。
除此之外,驗收人員還要做到:開驗貨收據,并在供貨票據上簽字,然后將申購單據與驗收單據交與采購部。
舉例:雞精替雞粉,湊合一下
比如涼菜上需要用10只三黃雞,結果送來的是肉雞,這就達不到質量標準,就要退貨更換。
再比如熱菜房申購的是家樂雞粉,而采購員說這種牌子的調料暫時缺貨,你們就先用這個XX雞精湊合一下吧。但通常情況下,這種雞精很便宜,除了咸味什么味道也沒有,廚師們使用雞精一勺接一勺,菜都過咸了。
所以針對這種“省錢”的采購,我會表明利害關系,讓其更換,另外要糾正這種”敷衍”的做法,沒有達到廚部的要求標準,驗收人員不準在入庫單上簽字。
舉例:采購耍奸
另一種情況是供貨商送來的貨,采購員一稱,打單據就讓我簽字,這種情況要堅決禁止,必須經檢驗質量和數量都沒問題,先由檔口主管簽字,再送廚師長簽字。
曾有一個送海鮮的供貨商,拿著一個月的收據(約八萬元)來找我簽字,我逐一查對后,卻發現上面只有采購的簽名,而沒有驗貨人的簽字,誰能夠說得清楚這貨送的沒問題?
所以通常遇到此類問題,我會把利害關系講明:”對不起,你手續不全,單據上沒有驗貨人的簽字,僅憑采購大筆一揮,首先是對酒店不負責任;其次,我也不能違反規定的。”
特別提示:
對于手續不全的單據,說不定是陷阱,一定要謹慎。
對于領料的監控,必須填寫領料單,一式三聯:一聯留存,一聯交財務,一聯交庫管。還必須有部門主管簽字、總廚審核,特別是數量的控制。
一次,一個打荷的把鮑魚素、李錦記財神蠔油領到地方菜組,我發現此情況后找他問話,原來是地方菜的廚師在試作兩道新菜,需要這兩種調料。
我表示,出新菜固然重要,但可以到粵菜檔口借用,如果菜品穩定了并已走向正常銷售了,是可以領的。
還有的廚師見了我就要這要那的,比如剛領了一個月的菜刀,壞了,問其原因,說忙的時候砍雞損了兩個口子。而按照酒店規定,一把菜刀必須使用三個月才能以舊換新。所以我就要這廚師寫保證書領新刀,如果又在三個月內損壞,就由他本人負責購買。
在領料方面,我委托庫管和我一同把關,如毛巾、工裝、帽子、洗衣服、洗滌劑、炒鍋、紗布等,用量都比較多,存在的浪費也較多。那就必須按規定來發放,員工去庫房申請領取,就必須由庫管打電話或主管來找總廚申請,落實情況后,再統一發放。
而控制好發料,我則嚴守”四不領”制度:
1、沒開領料單的不給領。 2、工具類在使用范圍內的不領(如手鏟要用半年,鍋刷要用一個月,炒鍋要用3個月等,每次領物品要有賬目)。 3、不是自己用的不領。 4、本檔口根本不需要的不給領(如做羊肉檔口的要領粵式調味品的)。
這樣就避免了庫房是大家的,你領我也領,從而控制了出庫的數量。
涼菜上最明顯的浪費就是一次加工原料過剩,沒有計劃而盲目備料。比如說青菜,通常是早上上班時將青菜燙水,下午班還需要燙一次。可有的廚師就圖省事,10千克西芹或蕓豆一下子就搞定了,甚至有的把第二天的青菜都燙好了。
這種操作就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碧綠的顏色很快就色澤黯淡,實在無法用了就只能用于工作餐了。
我通常的做法是對其實行”加工控制法”,由專人負責加工的數量。
具體工作方法:
1、涼菜廚師長可根據客源的多少判定需加工的數量及品種。 2、合理計算原料在酒席中的使用情況,如500克青菜燙水后,出品率為50%,是一份;肉類500克出70%,如果30桌酒席生牛腱肉需要12.5千克,按70%的出品率鹵好后是8.75千克,鹵制品牛腱按規定每500克可出2份,30桌可出30份,再多出5份做備用,這樣就不會造成原料的積壓和浪費。
開餐前的備料控制,又分切配控制及荷臺調味品控制。砧板組的原料及半成品的保鮮是有期限的,青蔬類的不得超過2天,肉制品及水產等不超過1周。如果超過食品的保鮮期,烹制后的菜品就無法保證質量。以前冰柜里到處是保鮮盒,不知道裝的是什么,冰箱內半成品積壓嚴重。
為了方便管理,我將各種原料分層管理,并根據原料屬性分裝于不同的層斷內,每層標有原料類別,原料分類表張貼在冰鮮柜的門上,這樣對保鮮的物品一目了然,對分類存放后哪一種原料備了多少份,庫存幾份,待加工的是哪幾種,做到心中有數。
對調味品的控制重點,是對調味品的添加、小料加工和菜品裝飾的控制。常見的問題:荷臺上到處擺滿了瓶瓶罐罐,也不知道哪一種先開瓶,沒有了就去庫房領,造成荷臺上雜亂無章。
我將調味品進行分類組合,如兩個炒鍋共用一組調料,在調料容器內以”警示線”為標準,少加、多分次。
在收檔時,由專人負責收各種醬料冷藏,以防變質。對裝飾菜肴用的法香、蘭花、紅綠車厘子、玫瑰花等也要進行節約控制;食品雕刻,要進行收藏保管,以便于回收再用;紅綠車厘子成本較高,一瓶售價為30元,我就規定散客只能用穿花,對高檔宴席和包廂菜品可以用車厘子。
爐臺控制主要是用具控制和技術控制。
用具控制: 比如新購買的炒鍋領用后,沒用多久,鍋就被燒壞,有的嚴重變形,而按規定,一口普通炒鍋要用三個月,進口的鋼鍋可用半年,但有的廚師使用一個多月,鍋就炒壞了,鍋內凹凸不平。 在這種情況下,廚師們通常想到的辦法是把炒鍋燒火,用手勺進行擊打,這樣一來鍋就嚴重變形了。而有的廚師則埋怨炒鍋質量太差,怪酒店訂的制度太死:“鍋壞了買新的不就行了嗎?”其實這主要是由于操作不當造成的損壞。
我的應對方法是:?鍋技術最關鍵。
每天早上,廚房會對爐臺上的炒鍋去污除灰,進行燒鍋,而這些工作通常是由荷臺小弟完成,但由于他們經驗不足,在燒紅的炒鍋里加入冷水來進行清洗,殊不知鋼鍋在瞬間就變成了鐵鍋,這個道理一般人是不注意的。
正確的操作方法是:鋼鍋燒紅后,要迅速移到荷臺上,晾十分鐘,然后放入一些食鹽,用洗鍋的炊帚來清洗灰質,待完全涼后再放水洗鍋。
這樣,一般一口鍋的有效使用期可達半年以上。
技術控制
大型宴席對蝦類的烹制,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就拿椒鹽大蝦來說,在酒店正常的營業中,一般一板蝦能出一道菜,成菜后裝在盤中明顯量很足。但是到了大型宴席上,比如有35桌酒席,就配了35盒蝦,可到了出品時,卻只能出30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這種烹調失誤在酒店中很常見,曾經有一位來應聘的廚師,在做這道菜時就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搞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出菜的時候蝦就是不夠數,只好又重新配了幾份,連砧板人員也犯嘀咕了:”怎么明明給夠了還要呢?”
其實烹制這道蝦類菜肴,其關鍵還是在操作上,如果這道菜是單炒,就要求蝦飛水后再蘸干粉,入近200℃的油溫中炸酥,再炒制。如果是幾十份蝦一起制作,那就要改變一下操作方法:
所以說技術控制,也是爐臺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視的關鍵。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