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是你認知的總和!要么頂流,要么平庸!

    「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餐飲的本質是產品,產品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產品是萬萬不能的!無論市場營銷做得多牛!最終還是要產品好!

    但產品絕不只是出品,真正的產品,對外是去滿足用戶需求痛點、給用戶創造愉悅的體驗!對內是你的認知總和,你無法通過舊認知,達到新坐標。

    我們經常說市場,可是市場在哪里?事實上這個問題大部分時候,又似乎一下子說不清楚。所以,我們提出了三原點邏輯,作為市場認知的補充。

     

    既:原點人群、原點渠道,原點市場。通過原點人群、原點渠道不斷疊加的方式找到原點市場。

    換句話說:市場是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是個認知而不是認定,是原點渠道、原點人群疊加的過程、是原點渠道、原點人群兩者認知不斷清晰的過程,累加量與清晰度決定了你對于原點市場的理解。

    我身邊有兩類生意人,但并不是手上的產品形態讓他們分為了兩類,而是口中的語言讓他們成為了截然相反的兩種、兩類生意人。

    語言是思想的表達,詞語召喚認知。大部分人,語言成于30歲、語言也死于30歲,因為認知在30歲固化,你無法通過舊認知,達到新坐標,很多事可以重來,但很多決定都是重復。

    • 產品在營銷之前,銷售在產品之后

    • 你的產品就是你的認知,你的產品就是你認知的總和

     

    趨勢、品類、差異化、購買理由、戲劇化表達,在你還沒有思考這些問題之前,不要急于去做產品、更不要急著去做出產品。

     

    營銷講4P,第一個就是產品,產品一定在去調整的只能是渠道與價格了。

    所以,但凡拿產品來找我聊天的,我也只能在渠道上給些建議了,其他的你真的改不了、甚至改不起。犯錯成本太大了,尤其是擠壓的庫存。

     

    • 一流營銷,為購買提供理由

    • 二流營銷,深挖渠道搞滲透

    • 三流營銷,做促銷清庫存

     

    01

    趨勢:形勢大于人

    所謂趨勢、形勢的變化,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形的變化,一是勢的起承轉合。形是看的見的、勢是一種感受,因其形,成其勢

     

    雷軍的一句名言,我想大家都知道:飛豬理論。想成為一只飛起來的豬,首先就要站對風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一當萬的邏輯不是人力所為、更不是蠻力所為,而是你是否處于一個有利的位置、是否發現和占據了那個有利的位置。

     

    地一直在那里,至于是否能成為地利就在于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占據和經營。做企業也是如此,要看到趨勢、形勢的變化。

    西貝莜面村上位的本質不在于其所謂的從西北菜到莜面,而在于意外的抓住了從大店到小店、從餐飲一條街到商業綜合體的渠道紅利。這個紅利就是地理位置所帶來的紅利。

     

    3種趨勢:新的消費者大概不會消費媽媽們的品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觀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榜樣。本質上TFBOY和小虎隊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處在于受眾變了。

     

    • 品類和特性的分化帶來新的機會,既趨勢。比如:酸菜魚從一道菜到一個店。

    • 消費者人群換代,認知及觀念的改變帶來新的機會,既趨勢。比如:元氣森林無糖氣泡水。

    • 渠道變遷帶來的渠道紅利,既趨勢。比如:把飯店開在商場里的西貝莜面村。

    ——既:新產品、新人群、新渠道

     

    02

    品類:選擇大于努力

     

    • 深刻理解品類是品類分化的基礎

    • 品類是消費者口語化的表達,對接需求、表達需求。

    • 做品牌的價值就在于品牌=品類,這個等號畫的越快越值錢

     

    品類小而美、產品窄且深,成為新消費品入局行業賽道的破局章法,大而全的做法在當下已經不適應新商業10年。

    新商業10年真正的挑戰,不在生產端、供應端,而在認知端、洞察端。

     

    • 對原有品類分化的洞察

    • 對消費者顆粒度的認知

     

    品類的三個邏輯:

     

    • 01、品類不是原因,而是結果:新品牌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品類入局,在很大程度上就預示了結果——老產品是多余的,創新有理。

    • 02、品類是母體:消費者以品類對接需求,用品類表達需求,用品牌選擇產品。

    • 03、創新細分品類,是差異化最粗暴、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企業可以把木門分為實木木門、復合木門、軟木木門,按照所用材質的不同去分類。但是在Tata做靜音木門之前,沒有一個叫做靜音木門的分類。這就是用戶視角與組織視角、內部思維與外部思維的不同。

    而這種不同思維、視角的轉化、及洞察能力,將成為未來10年新品牌決勝市場的關鍵——品類分化的洞察與新品牌市場敲門磚。

     

    • 基于價格分化老品類:鐘薛高、拉面說

    • 基于功能、特性分化老品類:元氣森林、三頓半、王飽飽

    • 基于技術分化老品類:小仙燉

    • 基于場景分化老品類:小熊電器

     

    03

    差異化:占據特性搶占心智

     

    差異化的本質是占據特性,進而打造認知優勢。消費者購買的是功能、利益,脫離了這個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長期競爭的角度來看,差異化是要占據一個特性的,好比:哇哈哈說我的眼里只有你(品牌情感論)比不上樂百氏說27層凈化(獨特銷售主張),樂百氏27層凈化又比不上農夫山泉天然弱堿性水的訴求。

     

    差異化的本質是占據特性,進而打造認知優勢,這點在方太更懂中國廚房與老板大吸力油煙機也是如此。競爭從物理層面爭奪貨柜的競爭,在慢慢的轉移到占據消費者心智認知的競爭。

    這也就是我在文章中反復所說的那句:知戰之地、知戰之日重要性意義所在。在商業競爭中,我們需要改變的不只是方法,而是從新定義競爭的終極戰場在哪里——不在物理市場,而在心智空間。只有這樣,才有了后面那句:可千里會戰的意義。

     

    所以,要先勝而后求戰,你要在開戰之前認真思考和確定戰略,才能贏得戰役的勝利。競爭環境的變化就是要求我們從更高的維度認知中去制定策略、站在你要到達的位置來做當下的選擇。

    ——葉問說:有師傅,知分寸,有對手,知高低

    04

    購買理由、戲劇化表達

    既所謂的廣告語。說到廣告語,耳熟能詳、張嘴就來的怕上火,喝王老吉;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去屑,海飛絲。

    凡現象既本質,5個經典廣告語,5個廣告語套路打法

     

    1、怕上火,喝王老吉:需求+動詞+品牌名

     

    縱然,我們強調品牌的價值,但還是要清醒的知道:消費者更關注的是需求本身,消費者更關注其自身未被滿足的某種狀態。

    所以,一個廣告語的出發點不是品牌,是需求;不是產品,是痛點,但落腳點一定是品牌。

     

    • 如果用互聯網的語言來說:需求是流量入口、品牌做流量承接

    • 消費者往往是先關注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才是打開心智的大門

    • 對于需求的洞察,是廣告語的起手式,關鍵動詞是后手棋

     

    廣告語開頭是,消費者未被滿足的某種需求的狀態,中間是產品的打開方式,后面是品牌名承接。

    既:怕上火+喝+王老吉。點睛之筆在于對于需求的描述,如果把怕上火,改成去火、預防上火則潛在人群的覆蓋度至少小了100倍。

     

    • 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

    • 激發需求的方式是放大恐懼100倍

     

    類似的還有:

     

    • 困了、累了,喝紅牛

    • 肚子脹、不消化,用江中健胃消食片

    • 保護嗓子,用金嗓子

     

    2、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占據場景,提供解決方案

     

    • 什么是場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 場景是需求的具象化、具體化

    “送禮”就是一個典型的場景。提到“送禮”,自然的會想到逢年過節、有事相求、初次見面、親朋好友、大包小包、笑臉相迎的畫面,這時候已經不用反復提需求的問題了,消費者需要的是選擇理由,提供解決方案。

    • 在“送禮”這個畫面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4要素都有了

    • 占據場景就是在給消費者一個解決方案

     

    在具體的場景下,需求已經變得再明確不過了,需要的就是解決方案,要么是產品、要么是服務。

    生活中有無數的具體、特定的場景,發現場景、占據場景,提供解決方案——場景是喚醒需求最直接的方法。

     

    類似的還有:

    • 看病人,送初元

    • 貴人來,上金茅臺

    • 冷熱酸甜,想吃就吃,冷酸靈

     

    說到貴人來,上金茅臺,有個有意思的故事:

    當時筆者在北京開干創業傳媒做項目總監,最初的提案是貴人來,喝金茅臺,當這7個字放到了吳老板面前時,吳老板說:挺好;把喝,改成上,就更好了。一字之差(喝,上)整個感覺都不一樣了。

    3、百度一下:名詞動詞化,占據詞根

     

    生意的競爭是品類、特性詞之爭,廣告語的本質是占據品類詞、占據特性詞,所有套路的形式、創意的發揮,要符合內容的本質。

    本質就是:占據生意的詞根。海飛絲占據的是去屑,百度占據的是搜索、滴滴占據的是出行。

     

    • 消費者的需求是由產品背后的品類屬性、特性利益所滿足的

    • 需求-品類-特性的遞進關系才是廣告語的內生邏輯

     類似的還有:

     

    • 滴滴一下,馬上出發

    • 斗米一下,馬上入職

    • 百度一下,就知道

    4、云南白藥創可貼,有藥好的更快些,競爭性替代

    生意的第一問,你的顧客從哪里來,從競爭對手那里來。競爭性廣告的目的就是轉化競爭對手的消費者到我這里來。

    這類廣告要給消費者明確的轉化理由,這個是競爭對手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利益、價值點;是同類產品的替代、換代。

     

    以前講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如今是新的不來,舊的不去——創新有理。

    類似的還有:

     

    • 高檔裝修,不用大理石,就用簡一大理石瓷磚

    • 裝地板,怕高溫釋放甲醛,用久盛實木地熱地板

    • 冬蟲夏草,現在開始含著吃

    • 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

     

    最早冬蟲夏草,廣告訴求:嚼七根不如含一片。強調的是更高、更快、更強。

    但是“更”還是在一個維度上在競爭,改成了含著吃就一樣了,在不同維度上的競爭往往更高效。暗含著競爭對手的吃法,都是老的、舊的、過時的,現在開始含著吃,創新有理。

    05、每晚只需一度電:功能、利益、工藝的戲劇化表達

     

    把產品的在原料、材料、生產、工藝、流程中的某個點拎出來,用戲劇化的方式放大。

    之所以用戲劇化的方式,是最大限度的放大信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不過,這類有關產品的功能、利益、工藝的戲劇化表達要注意一個關鍵問題:最終要落到產品所要占據的那個特性上。

     

    比如:就在這里曬,曬足180天的核心是要占據鮮,而不是只停留在180的曬;充電5分鐘,通話1小時,傳遞的背后是快充;27層凈化,背后是純凈水的凈。

     


    類似的還有:

     

    就在這里曬,曬足180天

    充電5分鐘,通話一小時

    樂百氏,27層凈化

    最后,你學會了嗎?歡迎留言區評論!

    -END-

    作者 | 后山客居,燕山大學碩士,米色米酒品牌總監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延伸閱讀

    • 連鎖餐飲下半場,肯德基的數字化方法論

    • 5000字深度解析:餐飲股大逃殺后,如何逆風投資

    • 6000字干貨:打造品牌的56條真經!

    • 蘭桂坊“進軍”前海,千億級“酒館”賽道分一杯羹?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0195.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16日 07:27
    下一篇 2021年10月16日 07:2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