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來,國內食品行業漲價浪潮此起彼伏,從調味品龍頭海天味業開始,漲價潮由此蔓延到整個食品飲料行業。
調味品漲了,飲料漲了,零食漲了,漲價成為食品業連鎖反應。(詳情請點擊:百事、海天、洽洽等食品巨頭先后提價,全球“漲聲一片”將給市場帶來什么影響?)
11月8日,祖名股份公告稱,對部分植物蛋白飲品(主要是自立袋豆奶)出廠價進行上調,出廠價上調15%-20%不等。
11月9日,銀鷺食品發出產品漲價通知函,稱由于三片罐等包材成本持續上漲,公司決定對整體三片罐食品飲料的價格體系進行調整,包括罐裝即食粥系列、點心、罐裝花生牛奶和罐裝果汁系列產品等。
此前,海天醬油、洽洽瓜子、佳禾食品、李錦記、海欣食品等十多家食品巨頭提價。背后提價的原因都是大同小異,都是材料成本上漲,利潤受到擠壓,食品終端行業公司利潤普遍下滑,不得不通過提價消化這部分成本。
漲價潮開啟,從供應端到渠道、終端、消費者,價格是鏈性傳導的,是經濟規律,但是食品終端也攸關民生利益,結合市場現狀解讀漲價現象,或許能有更多的思考。
在各食品企業此起彼伏的一片漲聲中,“漲價”的邏輯似乎非常容易理解——各企業無一例外給出的原因是“原材料上漲”、“運輸等成本上漲”等。
“企業成本端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7月份以來,影響全行業成本的包材、運費價格繼續大幅上漲;另一方面,一般企業部分原材料鎖價不超過半年,提前鎖價的低價原材料消耗完畢后,企業新采購價格開始上升,因此近期出現啤酒、調味品、零食、飲料等消費品行業集體漲價潮。”有業內人士表示。
“漲價有理”,但漲價效應在產業鏈條的傳遞過程中,往往會對行業競爭格局產生直接影響。
站在產業和企業的角度分析,漲價一是加快龍頭份額集中,競爭格局好的龍頭通常率先提價,中小型企業產品提價能力低于大企業,利潤承壓問題更為嚴重,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二是提價過渡期階段性影響盈利。當前由于疫情等影響,目前消費需求景氣度不高,導致提價過程未必非常順暢,企業提價幅度小于可能成本漲幅,或者需要額外投入費用,導致階段性盈利能力承壓。
換言之,企業在提價過程中未必順暢。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受成本上升影響,企業提價本身為了降本增利無可厚非,但在國內食品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企業是否有提價的底氣,能否保證提價后客戶不流失還很難說。因此從發展趨勢來看,這一波漲價對于食品企業來說或是分化的節點,強者恒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平安證券分析師張晉溢在近期研報中指出,食品飲料龍頭企業價格一般會被作為市場標桿,面對原料及包材成本上行帶來的壓力,食品飲料企業往往會采取提價措施,將壓力傳導至下游渠道及消費者。但考慮到市場的充分競爭性,一般只有在龍頭率先提價后,其余競品企業才會跟隨性提價,一般跟進時間在3~6個月左右。
根據這一價格傳導路徑,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消費品出廠日期多數在幾個月前,因此出廠價提價尚未傳導至下游消費者。
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提價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可以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但難從根本上解決盈利增收問題,尤其是在行業中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很有可能在漲價潮中被淘汰掉。
這里面最關鍵的問題是:成本提升,利潤縮減,進而提價以補差額,這種補救業績的措施能實現嗎?
以更顯“剛需”屬性的調味品行業為例,根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調味品上市公司利潤出現下滑。16家調味品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合計為605.06億元,凈利潤合計88.37億元。其中,加加食品、天味食品利潤同比下降98.7%、75%。業內人士表示,上調出廠價除了受原材料上漲的影響,還包括業績增長的壓力。
而恒順醋業在公布漲價信息時就曾坦言,“本次部分產品調價可能對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有一定的影響,加上成本上漲因素,因此產品調價不一定使公司利潤實現增長,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此輪提價主要系部分企業在成本普漲壓力下被迫提價,后續能否順利傳導取決于終端需求情況及細分競爭格局;短期來看,仍需進一步觀察需求恢復情況能否順利消化提價影響;中期來看,若未來上游成本回落、下游動銷開始提振,提價企業的利潤彈性將得到較為明顯的體現。”國泰君安證券分析認為。
很顯然,漲價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成本高壓的“焦慮”,但漲價的效果卻需要在渠道、終端以及消費者等環節上觀察。
經銷商能否獲益的關鍵在于漲價勢能能否順利傳導至終端。
據《調料家》報道,包括海天味業在內的不少企業紛紛表示,此輪漲價最終經營體現主要在明年。其實,不管體現在什么時候,最關鍵的還是要看消費端能否得以順利恢復。
而對于此番漲價,杭州一位消費者在得知自己鐘愛的一款調味品要漲價后,表示“馬上買!”而對于自家消費并不是太多的調味品漲價,該消費者就顯得很淡定了:“這種調料能漲多少呢?還不至于囤貨,先不買吧!”
同時,經《調料家》在終端發現,目前涉及的已經宣布的調味品品牌及相關產品在終端的價格尚未發生改變,貨齡日期也較為健康。根據中國證券報采訪信息顯示,物美超市方面表示,相關產品并沒有漲價,而且供貨源渠道順暢,貨量充足;天貓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公司自營采購的產品目前價格變動還未體現。
關于經銷商能否在漲價潮中獲益,另一位調味品行業人士則對《調料家》明確表示:“我覺得經銷商的日子快到頭了。”
“企業說法都很好聽,廠家提價經銷商的毛利空間隨之上漲。但此一時彼一時,實際終端要漲價很困難,反而社區團購等平臺方反而更有價格和成本優勢了,而經銷商則很難降低運營成本”。該人士向《調料家》解釋道。
而該人士的說法也得到了河南一位經銷商的認可。
“企業漲價對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并沒有什么太大改變。”該經銷商向《調料家》表示。
一方面,企業提價后,終端價格很難漲上去,即便是會漲上去,但有較長的周期,在此期間,經銷商要面對賬期、庫存及資金墊付等成本壓力,利潤也會因此受損;
另一方面,經銷商和廠家不同,經銷商沒有廠家那樣的議價權,尤其是大型KA連鎖,漲價更難。因為這些連鎖終端的進貨渠道豐富,而且對于價格漲跌需要經過嚴謹的市場調查,別的區域或者銷售系統漲了自己才會漲,而每每這個時候,各大系統之間還會相互推脫,導致終端傳導周期進一步拉長,使得經銷商的利潤受損;
還有一方面就是一般經銷商手里的品牌并不齊全,終端價格漲幅要明顯高于企業漲價幅度,而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也會隨之下降,甚至選購其他品牌的可能也很大。
該經銷商對《調料家》直言道:“經銷商其實最希望的就是物價平穩,廠家漲價對經銷商影響很大。”
如此來來,經銷商要想享受到此番漲價潮帶來的市場紅利,并不容易。
聲明:凡注明 “作者: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亦不作投資建議。
文中數據均來自企業公告及媒體公開報道,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