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廳成本壓力大?這里有14個提高菜品毛利的技巧!

    開餐廳,以前是毛利低于50%是覺得沒錢賺,現在幾乎沒有人提這個說法了。因為人工成本、租金以及物價的上漲,即使全國餐飲消費超過3.5萬億,很多餐飲老板都覺得日子難過。

    那么,如何在保證出品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毛利呢?下面這些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餐廳控制毛利的關鍵控制點如下:


    • 1.提升銷售額。銷售額提高了毛利自然也就高了,所謂薄利多銷正是這樣的道理。


    • 2.控制物料儲存。原料的儲存是否得當,決定即得物料量,決定計劃物料量,導致影響營業總成本。


    • 3.計劃量控制。計劃量影響庫存量,計劃量大,而實際需求少,導致剩余物料量增多,引起物料非正常損耗,導致毛利下降。




    • 4.產品配料控制。根據不同季節調整各季節時蔬類配料占比。如:冬季,菠菜,價格高而且出成率低,如果繼續使用該種蔬菜作為配料,當月毛利肯定吃緊。


    • 5.驗收控制。控制原料的源頭就是對所來原料的驗收環節,新  鮮的原料,出成率高,且質地好,原料因不合格丟棄的量少。使用率提高,減少了原料第一步的浪費。


    另外,在后廚操作中還有以下的菜品控制毛利的方式:


    1.一料多用



    即盡可能地用一種原料開發出多個品種菜品。通常情況下,100道菜品用100種主料;進行適當開發后,100種菜品采用80種原料,節省了原料品種占用量,節省了成本。



    案例:比如,現在很多餐廳主要做的是單品,比如做魚頭,那么魚身怎么辦呢?做牛肉火鍋,那么其他部位的牛肉怎么處理呢?有想法有智慧的餐飲管理者會想著延伸一些菜品出來,比如魚身就取魚肉做成魚丸,做成魚餅之類的。牛肉則可以做牛雜煲、牛肉丸之類的給其他餐廳供應。


    2.粗料精做



    用簡單的原料做出不簡單的菜品,在不增加原料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利潤。


    案例:很多餐廳把粗糧精工細作,用精致的器皿盛置,賣相很好,原料成本很低,賣價卻不低。比如常見的紅薯,做成了紅薯泥或者丸子,又好吃又好看。



    3.主輔反串



    把價格相對較高的主料用其他價格相對便宜的輔料替換,既豐富了菜品營養,還降低成本。


    案例:盡量少用整只雞、整條魚來做菜,可加入新鮮的蔬菜、蘑菇等低價原料。



    4.西料中用



    使用引進和培植的西餐烹飪原料,用中式烹飪技法進行加工。運用了新式烹飪技法,提高了菜品檔次,提高了賣價和毛利。


    案例:如蝸牛、澳洲龍蝦、象拔蚌、皇帝蟹、駝鳥肉、夏威夷果、荷蘭豆、西蘭花、歐芹等西方比較流行的原料,烹制出的菜品如泡椒蝸牛、水煮龍蝦、多味象拔蚌、三吃皇帝蟹、芝麻駝鳥、宮爆夏果雞丁、奶油西蘭花、清炒荷蘭豆等就是很好的案例。




    5.西味中調



    吸取借鑒西餐常用的調味料,既可以豐富中式菜品的味道,又可以提高菜品利潤。


    案例:如引進番茄醬、咖喱、檸檬汁、XO醬、奶油、黃油、蠔油等。烹制的菜品如:茄汁蝦餅、咖喱燒雞、檸汁鍋炸、XO海蟹、奶油瓜方、黃油蛋卷、蠔油豆腐等。


    6.西烹中借



    借鑒西餐烹飪做法、西式廚具做中式菜品,提高菜品檔次,提高賣價和利潤。


    案例:運用“鐵扒爐”制作扒菜,如川式鐵扒雞、牛柳、大蝦等;采用“酥皮制”的做法與川菜酥炸烹飪方法結合,創新烹制的菜品如酥皮鮮魷、酥皮鮑脯等。




    7.藥材菜用



    藥材入菜,是比較流行的烹飪方法,“藥膳”出現在很多餐廳,“食療”也開始大受歡迎。把藥材當原料加入菜品中,既讓菜品有了藥用價值,迎合了顧客需求,也會因為小投入獲得大回報。


    案例:荔枝雞爪湯、熟地歸芪羊肉湯、首烏寄生雞蛋湯、首烏紅棗粥、姜桂豬肚湯 、人參鵪鶉湯、山藥羊肉湯等都是藥材入菜的典型。




    8.老菜新用



    把過去已有的菜品,結合今天的飲食需求,改造一番,翻新出來,也是一種創新的辦法。


    案例:如傳統菜回鍋肉,很多酒店的廚師以鹽菜、側耳根、泡酸菜、油炸的鍋魁、年糕、鮮玉米粑、豆腐干等作為輔料加入炒制,還有的把肉故意切薄切長,炒成大刀回鍋肉。




    9.變幻裝飾



    巧妙借用其他菜品的一些特點,運用到新菜中來;或采用創新器皿,使菜品更上檔次。標新立異,出奇制勝。


    案例:廚師一般都用碟、盤、碗來盛裝菜品,有的廚師根據菜品的文化內涵的需要,采用魚裝船、蝦裝簍、果裝籃、雞裝笆、飯裝竹、丁裝瓦、點心裝葉片等等,就給人一種新奇感,使菜品更具有文化品位。




    10.變料不變技法



    就是以變料的方法創新菜品,在四川烹飪界流行一句變料的行話:吃雞不見雞,吃肉不見肉。


    案例:在四川傳統名菜中,“仔雞豆花”,雖是用雞脯、雞蛋清等用料制作的,但成菜在碗中似大豆作的豆花形象,使人見狀難辨真假。而今四川很多餐館新供應的“肉豆花”、“魚豆花”、“兔豆花”,碗中只見豆花樣,原料采用的卻是豬、魚、兔之肉為料的。




    11.變味不變料



    利用各個地方、各菜系已有的調味成果,選擇出當地食客能接受的味型來豐富菜品品種,也是一條捷徑。


    案例:川菜廚師新創的蛋黃油、糍粑椒大蒜油、川椒生姜油、蔥姜油、海鮮豉汁油、蒜香油等,再經烹調復合成新穎獨特的時尚味型。他們還吸收了不少國內外的好味型,如西餐的糖醋茄汁味、荔枝茄汁味、咸鮮茄汁味、果汁味、咖喱味,粵菜的蠔油味、芥末味等。




    12.型變料不變



    菜品造型可采取摹狀的方法,去表現和塑造廚師的主題構思,而不要僅限于“寫實”的手法,去機械摹仿自然界的東西。


    案例:蔬菜、瓜果、禽畜肉類及肝、腰、心、舌、肚,等原料,面粉、米粉、奶油黃油之類原料,都是廚師們可以隨心所欲的造型材料。即便是蔥、蒜苗、青椒、子姜等調味用的原料,也可用來做造型材料。



    13.菜系互動



    湘菜川做、川菜湘做,粵菜魯做、魯菜粵做等,都是移植各種菜系的烹飪優勢,“為我所用”的典范。目前,餐飲界菜系劃分越來越模糊,正走向“大融合”時代。



    案例:如“揚州清燉獅子頭”,四川廚師將這款菜移植過去,根據當地的飲食習慣,烹飪方法由原來的燉法改為炸或煎,再采用紅燒或燒蒸而成,形狀有大小之別,大的可作成一個,如“大燒獅子頭”,小的可做成四個,取名為“四喜圓子”或“紅燒獅子頭”。


    又如粵菜中的“姜蔥爆蟹”、“清炒螺片”,經移植后基本采用原有烹法,只不過加入了四川的泡辣椒和泡仔姜。再如“咸鴨蛋黃炒蟹”一菜,經四川廚師改良,烹制出“翻沙苦瓜或蘆薈”、“翻沙黃瓜”、“咸蛋黃燴豆腐”等一系列菜來,都深受顧客的喜愛。



    14.文化寓意



    藝術作品講究通過形象來描繪意境。意境就是意味、趣味、情調、境界。既講“意在筆先”,又講“意在言外”,還講“意味深長”。烹飪創作,也可以運用文學藝術的創作方法,來體現情趣、意味。因此,我們將“寓意”作為菜品創新的方法。



    案例:怎樣運用“寓意”之法來創新菜品呢?要抓住兩個方面。一是在設計菜品時,構思要巧妙,要表現出盤中的詩情畫意;二是菜品命名雅致,名寓意趣。


    對此,前人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含有意趣的詞語,像一品、三元、四喜、五福、六合、七星、八寶、九九長壽、十全十美、如意、龍鳳、繡球、鴛鴦、芙蓉、翡翠等等,我們都可以借用。by紅廚網


    立即報名參加(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9798.html

    (0)
    上一篇 2017年2月14日
    下一篇 2017年2月14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