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我不看好牛蛙火鍋









    牛蛙火鍋一直不溫不火,在多數人看來,屬于“弱勢品類”

    然而,在其他品類“門店負增長”的時候,它卻不疾不徐地實現了小幅凈增長

    牛蛙火鍋的紅利,究竟有多少?弱勢品類該如何打造強勢品牌?

    一起來看。









    第 982 期

    文 | 張冬

    1
    牛蛙火鍋
    有增長、有機會、有痛點

    先看一組來自窄門餐眼的數據,時間是2020年。

    ▲ 來自窄門餐眼數據

    不難發現,看似火爆的品類,關店越多,從這個角度看,牛蛙火鍋無疑是一片藍海(目前全國僅有2000多家營業門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牛蛙相對于酸菜魚、烤魚等品類,確實弱勢——他們的關店數都比牛蛙火鍋的開店數多幾十倍。

    小品類,盯上的人也少,這就造成牛蛙火鍋的品牌前三名,占了40%的市場。窄門餐眼數據顯示,牛蛙火鍋門店數前三名分別是:蛙來噠、老佛爺銅爐蛙鍋和蛙小俠

    ▲ 牛蛙火鍋

     

    餐飲人不做牛蛙火鍋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老板表示,供應鏈是大痛點

    牛蛙養殖地以廣東、福建為多,但季節性太強,容易斷貨,而且還有一些食安問題。

    一位鄭州火鍋老板說,兩斤的牛蛙最多出一斤肉,要么9兩,算下來成本太高。

    這些雖然都跟供應鏈脫不開干系,但是,供應鏈穩了,牛蛙火鍋就一定會興起?

    2
    牛蛙火鍋該如何“自強”?

    從根源上講,牛蛙的品類認知,遠不如雞鴨魚肉——這牽涉到“母體文化”

    比如“雞”,易養殖、很常見,另,雞同“吉”音,在中國人的認知里,雞肉的應用場景多為喜宴、聚會之類,且古已有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就是一場“約吃雞”的朋友小聚。

    另外,雞肉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燉雞湯、補身體”

    這兩年,豬肚雞和椰子雞的興起,正是暗合了“雞湯補身體(養生、健康、營養)”的母體文化認知,疫情又推波助瀾地放大了這個認知優勢

    ▲椰子雞

    再如魚,國人素有“無魚不成席”的說法,魚諧音“裕”,有“富裕、豐裕”之意,應用場景多為大宴

    與雞湯不同的是,魚湯雖然營養美味,但在中國母體文化中,不如雞湯功效認知廣、深,所以,以魚湯及周邊產品為主打的品牌,一直出不來,其根本原因就是“認知太弱”,而且應用場景狹窄。

    像在火鍋業,還是烤魚和酸菜魚較為風行。

    ▲烤魚

    即便是蝦,國人也有廣普認知。

    牛蛙卻是個“舶來品”,上世紀50年代傳入中國,發軔于90年代,加之供應鏈不成熟、品牌少,認知程度低,市場教育成本一直很高,以至于很多火鍋店在用牛蛙時,不得不“借力其他品類”,像美蛙魚頭、牛蛙愛上蝦之類。

    當然,牛蛙火鍋起不來,還有一個關鍵點——很多人不敢吃牛蛙

    所以,牛蛙火鍋出頭的第一步,是要“重塑認知”。

    ▲ 牛蛙愛上蝦

    >>牛蛙火鍋第一要務:重塑認知

    品類認知需要切合場景,否則顧客基本無感。

    像提到“吃雞吃魚”,人們就會想起宴席、聚會。這就是品類切合場景。

    看幾個例子。

    香飄飄,最出名的口號是“連續六年全國銷量領先,一年賣出十億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三圈”,這個口號的潛臺詞是“我的產品很熱銷”

    在競爭對手還不強大的時候,這么喊,基本沒什么問題,隨著對手的崛起,你繞三圈,我能繞八圈,信任狀就失了效。

    后來,香飄飄改了口號,“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

    這就把產品納入了場景中——餓的時候和困的時候。

    但“餓、困”場景的替代品太多,像紅牛,“渴了喝紅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紅牛”;像士力架,“橫掃饑餓,做回自己”等等。

    說到底,香飄飄還是沒找到差異化的場景,去重塑品牌認知,這對于營銷、尤其是新零售營銷來說,是塊巨大的絆腳石。

    ▲香飄飄

    像王老吉,最早的廣告語是“健康家庭,永遠相伴”,消費者基本無感。

    后來改成“怕上火,喝王老吉”,把產品納入“上火”的情景中,這句戰略口號就有了價值和力量。

    還有如“過大年喝王老吉,美滿吉祥”,把產品納入了“過年”的場景中,以至于現代人過年送禮,常會考慮王老吉。

    ▲王老吉

    說回牛蛙火鍋。

    對于這個品類,目前大眾的認知很模糊

    像頭部品牌老佛爺銅爐蛙鍋,口號是“吃正宗銅爐蛙鍋,請認準老佛爺”,蛙來噠的口號是“吃蛙就來蛙來噠”。

    這兩個口號在品牌初創期、沒什么競爭對手的時候,品牌以自身角度告訴大家“我是做什么的”,或者將“指令”當成廣告語,告訴顧客做什么,都沒問題。

    ▲ 老佛爺炭火牛蛙

    然而,如果弱勢品類沒有場景化和差異化,消費者對品牌基本沒認知,自然很難說服他們。

    換句話說,我知道你是做“蛙”的,但你沒有給我一個購買的理由,究其根本——我不知道在什么場景下去買

    至于蛙小俠,口號是“鐵鍋牛蛙有功夫,文創餐飲超級品牌”,愿景不言自明,理想很豐滿,就怕走文和友的老路,玩餐飲又搞文創,結果兩樣都沒做成。

    所以,對于牛蛙品類而言,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建立認知,將產品納入某一或某些場景中

    這需要調研顧客,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進店,進而歸納總結,提煉出帶有應用場景的定位和廣告語。

    ▲ 蛙來噠

    >>牛蛙火鍋要“躍遷式創新”

    牛蛙火鍋的第二要務是“創新”

    對于弱勢品類而言,由于替代品很多,必須走“躍遷式創新”的路子。

    像老佛爺的銅爐蛙鍋,將牛蛙與傳統銅爐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大眾對于銅爐是有認知的、熟悉的,銅鍋涮嘛,都見過;而且還可將銅鍋一層層碼上去,有蛙又有蝦,外形如塔,取名“托塔天王”,霸氣震撼,給人印象很深。

    ▲ 老佛爺炭火牛蛙

    對于吃過饞嘴蛙或香辣蛙之類的顧客,這種創新形式很有沖擊力,拍照分享自傳播,肯定必不可少。

    像之前寫過的“菜系火鍋”,醉碼頭獨創“火鍋+川菜”的形式,開創了火鍋新品類,將川菜與火鍋疊加,顧客有認知,又新奇。

    若借鑒“火鍋+場景”的創新形式,那就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 菜系火鍋(點擊圖片即可查看文章)


    牛蛙火鍋是一片藍海,任何品類和產品的躍遷式創新,都有可能成為“開創者”,但至于怎么創新,還得根據自己的定位和商業模式走。

    創新不是瞎想,不能閉門造車,你要去調研、研發、用市場檢驗產品。

    >>供應鏈并非最大難題

    牛蛙火鍋要解決的第三要務是“供應鏈”。

    不過,隨著供應鏈企業的增長,技術愈加成熟,對于養殖、運輸、加工等體系的完善,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一些供應鏈企業已經開始運用“液氮速凍技術”了,能最大程度地解決牛蛙“鎖鮮問題”,相信不久就能大范圍推廣。

    當然,資本充足的情況下,自建供應鏈也行。

    至于食安問題,歸根究底,還是牛蛙養殖業的競爭強度不大。

    沒有競爭,就不好出精品,任何行業亦如是。

    其實,供應鏈與火鍋品牌是共生共長的組合,餐廳的品牌聲量有了,銷量有了,就會倒逼供應鏈更加成熟完善,進而提高市場活力,推著行業往前走。

     

    總結一下,牛蛙火鍋要出頭,需要思考并解決三個問題:

    1、重塑認知。

    2、創新。

    3、供應鏈(包括養殖、速凍、運輸、食安等)。

    小結:

    任何一個品牌的崛起,都必須搞清楚一系列問題:

    1、顧客的需求點在哪里?是功能需求、面子需求、場景需求,還是別的?

    2、我提供的價值在哪里?能否滿足這些需求?能否給顧客超預期?

    3、我的商業模式能否做好供應?我的戰略和體制能否支撐這種供應?

    4、如何鏈接我的顧客?線上怎么傳播?線下如何引流?

    5、市場空間有多少?是飽和、未飽和,還是空白?

    6、競爭對手是誰?我該如何做出差異化產品和策略?

    不同答案的不同排列組合,甚至能讓做同一品類的企業,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

    牛蛙火鍋也是如此,所幸的是,這個弱勢品類目前尚無強勢品牌,即便前三甲占了40%的份額,市場仍留下很多空白之地。

    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牛蛙火鍋當自強。

     

    推薦閱讀:吉野家“踢館”火鍋界

    END
    統籌丨孫巖巖
    輪班主編丨阿寧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文章轉載丨zhangsan426



    覺得內容還不錯,點個在看唄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02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21:01
    下一篇 2021年11月23日 21:0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