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菜品、口味、菜量、價格是否真的回歸大眾路線,做出明顯的差異化,還在于顧客能否買單。
呷哺呷哺的3大困局
為啥呷哺在此時要做出“回歸大眾路線”的舉動?
這幾年,呷哺呷哺一直在竭力擺脫快餐形象,朝著精致化、休閑化、高端化轉型時,也早已丟掉性價比標簽。
今年可以說是呷哺呷哺面臨更大挑戰和尋求生機的一年。
第一、資本減持、高層離職、市值蒸發等問題集中爆發。
今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接連發生兩次高層人士變動。4月中旬湊湊CEO張振緯離職,5月21日行政總裁趙怡被解聘。
而在公布張振緯離職后的第三天,呷哺呷哺股價跌幅一度超過20%;之后,5月21日當天,呷哺呷哺市值跌了19億港元。今年2月-5月,呷哺呷哺的市值就蒸發了188億港元。
其二、客單價居高不下,顧客不愿買賬。
呷哺呷哺一直在試圖拔高品牌定位,殊不知,其低價位、高性價比早已深入大眾意識。
同時,在新老火鍋的夾擊中,襯托的呷哺呷哺越發沒有特色。在消費者心中,呷哺呷哺再也不是四五年前超值性價比的小火鍋,新鮮感也不復存在,可替代的火鍋餐廳數不勝數。
其三、盲目擴張選址,“南下”不順。
上市后的呷哺呷哺在門店和市場擴張持續加速。在擴張之初,呷哺呷哺憑借強供應鏈能力,迅速占領北方市場。然而,這也成為呷哺“南下”布局的阻礙。
據財報顯示,2013年呷哺呷哺在上海有55家店,2018年減少了3家門店。內參君從大眾點評搜索顯示,目前上海門店正常營業36家,另有5家暫停營業。
2021年上半年報告中,提到預計全年關閉呷哺呷哺品牌的虧損門店200家來止損。目前來看,已經開始了關店進度。如大眾點評上顯示,北京市場暫停營業門店也有大概5家。
品牌擴張全國市場,由于地域性、口味等差異,僅僅靠時尚裝修和漲價是不夠的,最終需要得到顧客的認可和支持;賀光啟回歸掌舵,重整集團資源、調整發展結構、優化門店布局,并通過關店等系列行動來挽救品牌。
“近幾年呷哺呷哺走了不少彎路,包括選址、管理、定位等違背了呷哺呷哺作為大眾消費為主的餐飲品牌的定位,因此決定今年不再拓展門店。”賀光啟曾表示。
呷哺呷哺還有優勢嗎?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