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店半年負債30萬,咖啡生意為什么越來越難做了?


    啡賽道火熱的同時,創業開店的新“坑”也不斷涌現。

    本文轉載自咖門(ID:KamenClub),作者:夢婕。

    前不久,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篇扎心的筆記,叫“挑戰最快倒閉咖啡店”。在咖啡頻繁融資、市場沸騰這一年,該博主的店面臨倒閉,在賣設備時心態都崩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聽到了很多和咖啡創業相關的“故事”,比如有的咖啡店主,23歲負債30萬,黯然退場,開啟“倒閉倒計時”。
    和咖啡創業相關的故事正不斷上演,背后暗藏了哪些值得餐飲人注意的“坑”?
    01.

    “挑戰最快倒閉咖啡店”
    開店3個月,賣機器時心態崩了
    最近我被一篇小紅書筆記扎到了心。
    標題叫“挑戰最快倒閉咖啡店”,博主用5篇筆記,記錄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故事。
    筆記顯示,該博主沖動裸辭,決心開家咖啡店,先是去咖啡廳和西餐廳打工做學徒,隨后去云南探店、去小眾咖啡室學習將近兩個月,終于今年初,在長沙芙蓉區開了一家店,叫魔法咖啡。
    我采訪了這位叫做恒星的博主,他告訴我,門店定位是“平價外賣咖啡”,面積24平,咖啡定價和Manner差不多。
    在他的計劃中,小門店的前期投入成本不高,再加上芙蓉區咖啡館不多,競爭對手少,如果打破“0咖啡”的局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賺錢也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先是選址。附近人群還沒養成喝咖啡的習慣,加上門店面積太小,“堵死了堂食這條路”,產品和裝修又不夠“網紅”,單靠平價,很難吸引顧客來專門打卡。
    “沒人在這邊開店是有原因的。”恒星說。
    再是盲目上外賣。恒星一開始的計劃是靠外賣賺錢。他告訴我,只做外賣、不接堂食的構想很美好,可他忽略了外賣平臺的高昂抽成。
    以美式為例,線上定價14-16元,單杯成本在5-6元,減去滿減和紅包,最終到手僅有3-4元,這還不包括水電人工租金的費用。
    △圖片來源:受訪者、小紅書博主恒星
    宣傳推廣的成本,他也沒計算好。
    依賴外賣的咖啡店,除了線下的基礎花銷,還要計算線上投入的推廣費用。恒星的店,經常花得沒有賺得多,在短暫的營業期中,平均一天甚至接不到10單,最好的月銷量只有100+單。
    就連轉讓出手的時候,也吃了虧。
    “當初設備花了兩三萬,最后轉賣的時候,4千包郵還得送磨豆機,當時心態就崩了。”他說。
    最終,魔法咖啡在3個月后倒閉,前期投入8萬,倒閉時虧損了5萬。

    △圖片來源:受訪者、小紅書博主恒星
    02.
    “咖啡館倒閉倒計時”
    23歲的店主,如今負債30萬
    另一個同樣令人心碎的故事,也在長沙。
    這位店主的夢想,是開一家“長沙%Arabica”。今年23歲的徐剛,前兩年都在一線城市工作,看見%Arabica的火爆,回到老家湖南,在長沙開了一家Belink Cafe。
    他的設想和計劃,看上去不錯。
    因為想要對標%Arabica,所以徐剛主做堂食,門店66平,裝修風格明亮簡潔,落地窗采光很好,開放式座椅,設計感十足,是時下流行的簡潔風。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家店開在了商圈周圍和學校對面,他預感,“流量會很大,商圈人群+學生,雙重保險流量都能抓”。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徐剛沒想到,這種在一線城市格外受歡迎的開店風格,在當地卻行不通。
    一方面是門店設計有些“水土不服”。周邊的“社恐人”更喜歡買杯咖啡獨自喝,而不是身邊坐著陌生人相顧無言,店里開放式的座椅,顧客都不愿意坐。太重視設計,反而忽視了客群的體驗感。
    另一方面是門店流量,新開張的小店PK不過商圈網紅店、茶飲連鎖品牌。
    徐剛說,他以為“商圈學校都能抓”,實際忽略連鎖品牌和網紅店帶來的“雙重壓迫”,再加上門店開在商圈外圍,也并非核心地段,自然吸引不了太多人;而均價在31元的咖啡,對于學生來說則太過昂貴。
    “小店搶不了商圈的流量。”徐剛很無奈。
    03.
    開到第二家店才發現
    “做咖啡,也需要標簽”
    在廣州的酒癮咖啡,今年是成立的第三年,是咖啡師Lam的第二個咖啡品牌。
    2016年,21歲的咖啡師Lam與合伙人開了第一家店,當時國內咖啡普及不高,店面做得不溫不火,身邊合伙人來了又走,人際關系復雜混亂,最終門店草草關門,轉做了中高端咖啡設備。
    但Lam的咖啡館夢想沒有放棄。她有了第一家店的經驗,加上做咖啡設備積累下來的經驗,幾年的沉淀后,酒癮咖啡順利開張。
    △圖片來源:攝圖網
    這次的成功也讓Lam感覺到,好的咖啡店不僅有好原料和技術,也要有一套營銷手段,就像做網紅要打造人設一樣,做咖啡,也需要標簽。
    喜愛咖啡和酒的Lam,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以威士忌+咖啡為主題,推出了酒咖,這也是“酒癮咖啡”的名字由來。
    2018年開張時,國內咖啡市場剛剛起步,特調很少,而酒咖這種新潮的概念,很容易就出圈了,圍繞著酒咖這一概念建立起品牌認知度,工作日平均出杯在50~60杯,節假日平均出杯100杯,最高日出杯量加上外賣,則在150杯。
    在疫情時的咖啡館都不好做,Lam又有了新想法,就是做社交平臺。
    她把日常拍成小視頻,有時吐槽生活中遇到的奇葩顧客,有時分享咖啡日常干貨,后來還把自己的員工也包裝成博主,挖掘他們的愛好,給咖啡師貼上不同標簽,喜歡攝影就去做攝影博主,喜歡穿搭也可以分享穿搭。
    “既然都是推廣,為什么不推廣我們自己的咖啡師?”Lam說。
    經歷過一次失敗,她找到了自己的開店之道。
    04.
    咖啡市場崛起,也藏著很多“新坑”
    如今開一家咖啡店,避開“舊坑”沒用,還得留心出現的“新坑”。
    聽完他們的故事我發現,以往的選址坑、裝修坑、定價坑等等問題,隨著咖啡市場的崛起,也有了新變化。
    1. 早一步晚一步,選址的定位就不同

    我聽過不少人說,開店當然開在商圈,自帶的巨大流量還愁沒人來?
    實際真的如此嗎?
    開在商圈,就要迎接格外殘酷的競爭廝殺。無論是商圈內的連鎖茶飲,還是商圈外的網紅店,不僅產品有創意,裝修風格,營銷方式,價格等等,都要“玩點不同”;在成本上,還要面對高昂的租金和水電人工等費用,如何取舍就是大問題。

    △圖片來源:
    攝圖網

    現在的年輕人不好糊弄,尤其是酷愛逛商圈、找美食的年輕人,該怎么從眾多品牌中“殺出一條血路”,已經愁壞了一批人。
    而堅持自我,開在非商業區的人,客流量就是大問題。
    早一步開在商圈,還是晚一步另辟蹊徑,重點還是對行業要有足夠了解,也要對選址周圍環境、客群喜好、人均消費等做足功課。
    畢竟早一步晚一步,都不如“來得巧”。
    2. 咖啡也在內卷,模仿網紅店已經行不通了
    工作內卷,產品內卷,創意內卷……開店何嘗不是內卷?
    在咖啡店不多的時候,一杯口味不錯,造型好看的特調就能輕松出圈,幾款杯子,幾種裝修風格,咖啡店就能火爆全城。

    △圖片來源:Seasaw coffee

    而現在,單純片面模仿網紅店,已經行不通了,當一家門店/一款產品開始接地氣,或許才是“出圈”的前兆。
    年輕消費者正在從潛意識里認同東方傳統文化,這點從目前層出不窮的“中式咖啡店”中也能發現。
    畢竟無法走進日常的品牌,注定走不到最后。
    3. 想出圈,還是要有鮮明的標簽
    聽完Lam的創業故事讓我感覺,當一家店開始標簽化,就是認知度提高的開始。
    這種標簽化也是定位的另一種意思,比如酒癮咖啡,lam把門店開在老城區,定位卻是新潮的酒咖,這種新舊碰撞的交錯時空感,就很容易吸引顧客前來打卡。
    說到底,市場越火,對老板的要求就越高。開一家咖啡店,除了資金、選址、產品,定位、營銷等功課,也必不可少。



    延伸閱讀



    ? 線上咖啡玩家線下開店,玩票還是動真格?

    ? 百億熱錢涌入咖啡賽道,供應商營收翻5倍

    ? 瑞幸咖啡們下沉,死路一條?

    紅餐網已同步入駐:
    人民日報客戶端、澎湃新聞、36氪、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前瞻網、贏商網、億歐網、億邦動力、雪球網、投融界、知乎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微博、騰訊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網易新聞、界面新聞、鳳凰網、一點資訊、天天快報、抖音號、視頻號、B站、UC大魚號、封面新聞、360圖書館、聯商網、商業新知、東方財富網等近40家媒體平臺,并同全國數百家媒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

    內容交流/采訪/轉載  |  微信:hongcango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634.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1日 17:02
    下一篇 2021年12月11日 17: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