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亞奶茶走紅全國:最高日銷2000杯,一年開店200家!

    今年夏天刷爆小紅書的“袋裝奶茶”,已經做出連鎖品牌了。

    有個叫芭堤啦的品牌,從昆明步行街擺攤起家,主打袋裝老撾冰咖啡、泰式奶茶,產品均價16元,日出杯量最高能達到2000杯。

    每到一個城市都會引發打卡潮,短短一年時間,它已在全國開出了200家門店。

    開一家火一家的東南亞飲品,能不能跑出大品牌、沉淀出品類?

     



    東南亞奶茶店,最高日銷2000杯
     
    和中國奶茶在新馬泰爆發一樣,東南亞飲品也在國內攻城略地了。
     
    “總想喝點不一樣的”,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是一個樣。

     
    今年夏天,各個城市街頭都開始出現一種“袋裝飲品”:
    塑料袋加冰加飲品,用小皮筋扎口,最后放入一個紙袋里,形式特別、顏值出圈。
     


    名字也很接地氣:老撾冰咖啡、泰式紅奶茶,藤編椰子冰,小紅書上和朋友圈里,時常刷到這種“異域風情”的飲品照片。

    這些東南亞風情的奶茶店,因為風格獨特,也是開一家火一家。芭堤啦老撾奶咖,就是在這個時間遇上了爆發期。
     
    “今年1~11月份,在浙江、四川、江蘇、貴州、廣西、武漢、上海等地開出了近100多家新店,因為跳出茶飲同質化的圈子,基本上開到哪個城市就會火到哪個城市。”芭堤啦創始人吳澤偉說。
     
    2019年在昆明走廊步行街,芭堤啦以一個小推車起家,開出了第一家店,隨后,他們以東南亞風+10~30平的小店模式,在全國開出200家門店,最好的門店日出杯超2000杯,平均單店營業額在5000~6000元。

    芭堤啦門店

     
    很多行業人不看好的東南亞飲品,已經用2年時間給市場交出了成績單。

     
    這種又甜又香的“重口味飲品“,能沉淀為一個穩定的品類嗎?我和吳澤偉聊了聊。
     


    東南亞飲品,到底“香”在哪里?
     
    行業人常說的東南亞飲品,通常指的是以老撾冰咖啡和泰式奶茶為代表的飲品,重奶重糖重咖啡因,輔以大量冰塊去膩,在泰國、老撾等地流行上百年,普遍以袋裝形式為主,近1~2年開始國內各個城市嶄露頭角。
     
    從大眾點評和小紅書看下來,如今遍布在全國各地的東南亞奶茶,普遍有4個優勢:
     
    1. “重口味”,一口就驚艷

    飲品,“第一口定成敗”,第一口的驚艷,往往會令人印象深刻。

     
    不管是老撾冰咖啡,還是泰式紅奶茶,
    第一口的香濃順滑,讓不少消費者產生“以前喝過的奶茶都是水”的感覺。
     


    吳澤偉告訴我,東南亞飲品,不管是咖啡還是茶,在萃取濃度上都要高于國內,“我們的奶茶,同樣8升的茶湯,使用的茶葉比普通奶茶店都要多。”
     
    另一方面,他們的處理方式也更容易凸顯茶感
    ,比如芭堤啦的泰式紅奶茶/綠奶茶”,茶葉都是來自泰國,吳澤偉告訴我,泰國的茶葉在拼配時,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香料,讓茶湯的茶味和濃郁度更高。
     
    咖啡也是同理,芭堤啦暢銷的“老撾冰咖啡”使用的咖啡豆,是來自老撾的深烘焙豆子,咖啡的焦苦味更明顯,和香甜的煉乳奶油融合之后,讓“咖啡味”更濃。
     


    雖然這和國內低卡低脂的訴求并不相符,
    但不可否認,有一大部分客群,就行喜歡這種“重口味”的快樂水。
     
    2. 顏值高,一拍就出圈

    在小紅書上,關于東南亞奶茶的高頻詞是“一秒回到東南亞”、“變身泰劇女主角”、“快來度假”等。
     
    我總結下來,發現在視覺上,東南亞奶茶有2個優勢:
     
    第一是獨特的包裝,
    袋裝奶茶,用透明塑料袋扎上小皮筋,再加上有異域圖案的包裝紙袋,曬在朋友圈十分吸睛。
     
    流量款產品“椰子冰沙”,以藤編的小籃子,加上冰淇淋、東南亞的代表性雞蛋花裝飾,顏值出眾,隨手一拍就是小紅書硬照。
     

    椰子冰沙


    “椰子冰沙就是個流量款,其實毛利并不高,售價20元,泰國進口的藤編籃子成本就要10塊,但引流、傳播效果特別好,所以一直保持售賣。”吳澤偉告訴我。
     
    第二是門店空間,
    以芭堤啦為例,其門店中,棕櫚樹、芭蕉葉,配上沙灘躺椅,以及各種東南亞紋飾、擺件,再加上穿著東南亞民族服飾的調茶師,時不時來一句“nīn dǐ dòu hāb”
    (老撾語歡迎光臨的意思)
    ,給消費者制造出了“一秒穿越東南亞”、“假裝在度假”的沉浸式體驗。
     


    3. 夠小眾,跳出同質化
     
    任何小眾東西,都會對年輕人有神秘的吸引力,茶飲也不例外。
     
    雖然在社交平臺上東南亞奶茶遍地開花,但現實中,在大部分城市都僅幾家店。相比于其他飲品動輒上百家的體量,東南亞奶茶的小眾屬性就很明顯。
     
    吳澤偉也提到,
    “我們開一家火一家,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競爭對手,這個品類還沒有成熟,也沒有成規模的品牌。”
     
    多以小散戶為主,散落在各個城市的東南亞奶茶,品類未成熟品牌格局未定,相對來說是一個有縫隙的市場。
     

    東南亞奶茶,相對來說是一個有縫隙的市場


    4. 模式輕,最低10萬就能開店

    相比于國內普遍以水果茶為主流的飲品店,東南亞奶茶的模式更輕。
     
    吳澤偉告訴我,芭堤啦的門店普遍為20~30平米,“10多平擠擠也能開,因為我們沒有鮮果和小料,對空間的需求不大。”
     
    因為在租金、人工、原料、設備上都不“重”,所以開店成本相對較較低,以芭堤啦為例,最低10萬就能開一家店,最高投入一般不會超過30萬。
     

    芭堤啦門店


    甚至很多城市的東南亞飲品,都是以小推車擺攤的形式出現。
    相對較低的開店門檻,也加速了這種飲品在國內的發展。

    今年,
    泡魯達、生打椰、芒果糯米飯等產品的爆紅,讓消費者對東南亞味型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東南亞飲品作為一個細分品類,也勢頭強勁。
     
    但這個品類會不會曇花一現?它到底有多大的市場空間,能承載什么樣的體量?
     


    “重口味”的奶茶,能跑出大品牌嗎?
     
    采訪了一些東南亞飲品愛好者,以及行業的資深研發,我發現,
    要想跑出大品牌,東南亞飲品還有3個問題要解決:
     
    1. 食安問題,還沒有專業的設備

    第一次喝類似的產品,看到調茶師徒手用皮筋扎袋子時,職業強迫癥就讓我聯想到,皮筋消毒了嗎?手干凈嗎?
     


    還有,很多單打獨斗的小店,塑料袋用的是什么材質?也讓人很不放心。
     
    吳澤偉的做法是:員工出品時帶手套,塑料袋也采用成本高出30%的環保可降解食品級袋子。
     
    不過,未來這個品類要達到一定的體量,
    研發出“扎口機”之類的產品,或許才是正解。
     
    2. 供應鏈問題,國外原料供應不穩定

    今年芭堤啦在江蘇的門店,奶茶的銷量相比于咖啡就有所下降,吳澤偉分析原因,是因為疫情導致泰國的茶葉無法入關,只能找替代品,但替代品的口感還原度低,影響了奶茶銷量。
     


    疫情常態化之下,
    在國內尋找供應鏈,或者自己投資工廠,或許才是產品標準化的出路。
     
    3. 產品問題,迭代能力有待考驗

    國內飲品的超強迭代能力,來自于水果和小料種類的變化。
     
    沒有小料,也很少使用新鮮水果的東南亞奶茶,
    在產品迭代上,面對國內“喜新厭舊”的消費者,缺乏創新優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復購問題。在打卡嘗鮮之后,還會有多少消費者變成復購常客?這也是來自市場的考驗。
     

    在餐飲市場,每一兩年,都會出現一些迅速躥紅的品類,比如餐飲領域的黃燜雞米飯、潮汕牛肉火鍋、小龍蝦,飲品領域的韓式咖啡、廣式檸檬茶。
     
    但在走紅1~2年之后,有一些品牌就迅速消亡,比如土掉渣餅,韓式咖啡,就因為沒有解決供應鏈和復購率的問題,品類熱度過后,一地雞毛。
     
    但潮汕牛肉火鍋、小龍蝦、廣式檸檬茶等品類,就給市場留下很多品牌,甚至從區域走向全國。
     
    任何一個品類,只要能解決供應鏈和標準化問題,同時做好服務和體驗,踏踏實實做生意,都能找到生存縫隙,沉淀出品牌,
    東南亞飲品也不例外。

    統籌|笑凡  編輯|居居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咖門2022萬有飲力年度大會購票開啟!長按識別了解詳情:

    飲力學院VIP

    超級店長養成實戰班: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67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3日 11:03
    下一篇 2021年12月13日 11:0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