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湖南菜,你會想起什么?
金錢蛋、米豆腐、辣椒炒肉、酸辣雞胗,還是剁椒魚頭?
總之無一不辣,吃得人滿頭大汗、靈魂出竅。
然而,最近福桃撿破爛收舊書小組再次出動,在北京某個書市上,淘到了一本1982年的老菜譜——《湘菜集錦》。
封面充滿年代感的精致,讓顏狗飽弟想都沒想當場掏了錢。
然而,翻開里面的彩頁,飽弟瞬間眼前一黑:
就算天王老子來了,這這這這也不是湖南菜哇!
01
在這本菜譜里,湘菜根本沒這么辣,不信你看書前彩插——
即便是麻辣子雞、炒細牛百頁、熘嫩鱔絲這些辣菜,也只有些辣椒絲,不像今天半碗小米椒。
相反,清淡的菜式才是大多數,比如鴨掌湯泡肚、蓮蓬蝦蓉、芙蓉鴿松,一點也不辣,照樣是上世紀響當當的湘楚名菜。
▲鴨掌湯泡肚
至于冰糖白蓮這樣的甜菜,起碼今天北京隨便一家湘菜館,根本看不到,想都沒得想——
因為凈是雞肉臘肉黃牛肉、茄子煙筍蘿卜干呀。
其實,高檔一點的食材,人家一點也沒落下:紅煨海鱉裙、瀟湘五元龜、火方鹿筋、海參原蒸三鴿、蟹黃魚肚……
每一種食材,都有多道做法,才不是只有“土菜”。
▲瀟湘五元龜
當年的湘菜,絕沒有后來百菜一味的粗糙,講究的做法一樣不少:
干貝無黃蛋,要先把雞蛋敲個小眼,取出蛋清蛋黃,再把蛋清、蛋黃加雞湯和鹽灌回蛋殼,蒸熟剝出來,澆上雞湯、干貝加調料和蔥花燒成的芡汁,妥妥的分子料理。
蓮蓬蝦茸,看起來像藕做的,實際是把蝦茸放進小酒杯里安上蓮子蒸熟,加雞湯雞油才好吃;
至于隨手來個孔雀開屏、鳳凰展翅,更是家常便飯。
這跟我們日常吃到的湖南菜,一點都不一樣。難道,它是個跟廣東混血的湘菜?
然而,飽弟看了看這本書的作者,一查資料,倒吸一口涼氣:
如果他寫的都不算“湘菜”,那世上就沒有湘菜了。
02
這本《湘菜集錦》,其實是新中國菜譜的一部里程碑巨著。
它的作者叫石蔭祥,是位湖南廚師,1917年出生,2008年去世。
在圈外,他也許并不知名,然而在餐飲界,“石蔭祥”三個字如雷貫耳。
有人認為,他是湘菜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廚師,是一人成就一個菜系的湘菜教父。
? 陳自罡(石蔭祥外孫)
其中一半,是因為這本《湘菜集錦》,另一半,則來自他傳奇般的庖廚生涯:
回看他的經歷,你會懷疑他是不是《中華小當家》的原型。
他自小家境貧寒,可他外公、父親、舅舅都是廚師,不知是不是遺傳基因太過強大,十五歲那年,他就去長沙有名的曲園酒樓當了學徒。
在那個人生根本沒有選擇的年代,天賦與愛好就是他的選擇。別人走投無路才去當廚子,等著祖師爺賞飯,而他,屬于被祖師爺拿瓢往嘴里擓飯那種。
他學徒的地方,就是湘菜界的黃埔軍校——
直到今天,曲園酒樓在北京經營了七十多年,依然是北京老食客眼里的湘菜頂流。
而民國初年的曲園酒樓,更加氣派,偌大一座四層高樓,能擺一百六十桌酒席,葫蘆形的院內,亭臺樓閣、假山魚塘無一不有,今天西四南大街的新址,那根本沒法比。
偏偏他還是個學霸,不僅本職工作努力,還背過《增廣賢文》,抄過《三國演義》里的詩詞,愛讀《笑林廣記》——別笑,在那個廚師普遍不識字的時代,這就算大知識分子啦。
從此,石蔭祥的廚師生涯,只能用開掛來形容。
三年學徒期滿,別的廚師想學個干炸丸子,都得看師父臉色,而他的師父史玉和,不僅立馬讓他上灶掌勺,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幾年之后,他就成了湖南年輕一代廚師最頂尖的,后來甚至憑技術入股,成為長沙頂級酒樓“瀟湘酒家”的股東——
他當時的同事,蔣介石最器重的湘菜廚師,“左宗棠雞”的發明人彭長貴,都沒這個待遇。
▲后來彭長貴赴臺,老哥倆直到1980年才重逢(左為石蔭祥,右為彭長貴)
1945年,28歲的他,被推舉為長沙烹飪同業公會總管。那時,一個廚子做到這份上,已經是開了金手指的天選之子。
然而,他的天賦、才能與運氣遠遠沒有用盡:
解放后,石蔭祥被調到湖南省委接待處工作,他的廚藝,得到了全世界最著名的湖南老鄉垂青。
1959年,毛澤東在建國后第一次回湖南長沙,吃到石師傅做的菜后,大喜之下,又請他一同去了闊別32年的家鄉韶山。
從此,毛主席多次回湖南,總要嘗嘗石蔭祥的手藝,包括在長沙有一些外事接待,也請石師傅來幫忙。
按說,毛主席對奢侈飲食實在沒什么興趣,更偏愛家鄉菜、家常菜,所以石師傅在酒樓烹飪鮑參翅肚的本事,還用不上。
然而,要把家常菜做得格外好吃,才是最見功力的,要不然老人家也不會對石師傅的大白菜炒肉絲念念不忘。
▲石師傅的紅燒寒菌,是毛主席最愛的菜之一,中午沒吃完晚上還要留著煮面
于是,石蔭祥也受到了毛主席特別的厚待。1965年5月,胡志明來華訪問時,曾到長沙面見毛澤東,帶了一些芒果送來。
那年頭,芒果可是稀罕物,毛主席也留給湖南省委同志一人一個,然而給石師傅,他單獨送了四個——石師傅自己只留了一個,剩下的,就分送給其他服務員了。
70年代末,石蔭祥年近六旬,桃李滿湘楚,作為廚師的體能,按說也不如往日了。
然而,此時他卻創下了餐飲界的一個紀錄:
雖然做了這么多年菜,然而老先生發現,湘菜數千年來還沒有一本系統性的菜譜,也缺乏夠多的文獻記載。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還靠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許多菜式早晚有失傳的危險。
他花了三年時間,于1982年寫成出版了這本《湘菜集錦》,把從晚清民國流傳到他手中的許多菜式,都記錄下來。
也許,這本書比197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湖南菜譜》晚了些,沒能成為中國第一本湘菜菜譜,但它依舊是新中國菜譜史上的“第一個”:
這是中國第一本,由一名職業廚師獨立完成的菜譜。
在中國古代,菜譜寫作幾乎是文人的專利,而建國后,哪怕是《中國菜譜》《大眾菜譜》這些由廚師參與編纂的“名著”,也是經由大量工作人員協助整理完成的——沒辦法,那年頭老師傅的識字率著實有限。
然而,這么一位愛讀“閑書”的廚師,愣是用早年攢下的文化水平,開了80年代菜譜黃金時代的先河。
此后,不少名廚都親自執筆或口述,將個人的一線經驗,與掌握的罕見菜式整理成書。
無論對廚師地位的提高、湘菜菜系的地位穩固,還是對技藝的傳承,石蔭祥與《湘菜集錦》都算做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如此“神人”有“天書”傳世,后來的湖南菜,怎么就跟書里完全不一樣了?
03
湘菜為何變得越來越辣,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食材流變的影響。
比如今天湘菜最常見的小米椒,其實并非湖南原產,過去多產于云南、貴州等地,后來才全國推廣種植。
? 大師的菜
然而,弗蘭人對這種外來辣椒也非常歡迎:
畢竟,他們愛吃辣主要為了抵抗濕熱氣候,辣度是剛需,自然越辣越好,辣到滿頭大汗,總比陰天干蒸活人要痛快。
其次,是社會文化的演變。
過去,在一些經濟不發達,但產辣椒的地區,辣椒可以是比魚肉蔬菜更便宜的下飯菜,很受勞苦大眾喜愛,也與上層階級精致的菜肴保持著距離——
就像《湘菜集錦》里那些不辣的湘菜,其實都帶點“地主老財”氣質。
▲經歷四道燒制工序的燒大酥方,當年一般人也吃不起
然而解放這么些年,舊時代的階級壁壘早就打破了。那些富貴吃法,隨著它的受眾階層一起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大家一起辣個爽。
而餐館老板們,也很高興看到這一點。
尤其在中國餐飲競爭最激烈的近三十年,湘菜要想崛起,要先帶給食客一個鮮明印象。
什么印象呢?精致不行,淮揚菜的精致早就天下聞名。比食材也不好,人家粵菜得天獨厚。那就比辣度、比情懷吧。
于是,辣度比川菜還高,食材看起來更“土”,烹飪手法看起來更“匱乏”,但也更具備鄉土情懷的一些湘菜館,開遍全國,“勾引”著出門在外的湖南老鄉。
? 大眾點評
雖然看起來粗糙了些,可比起《湘菜集錦》繁復的菜式,連鎖店更青睞做法簡單、出菜快,又易于統一標準的“粗炒”,于是商業運作,就成了湘菜變辣的第三個原因。
當然,“辣椒炒一切”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甭管臘肉煙筍,還是鮑魚海參,炒出來都一個味兒。
在以上三點的共同作用下,不僅湘菜徹底無辣不歡,我們的口味也越來越辣,湘菜里其他口味的菜式,更沒有容身之處了。
▲書中有七道清湯火鍋,可如今誰還知道湘菜有火鍋呢?
雖然這種變化,也是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可我們被“瀟湘閣/客/府”辣得滿頭大汗、頭暈目眩之余,也不免開始思念石師傅們的巧思絕藝。
我們的口味越來越單一,是一種好現象嗎?
一種菜系千辛萬苦流傳下來,并廣受歡迎,卻以犧牲許多名菜為代價,對這個菜系而言,究竟是幸存還是衰亡?這樣傳下來的,還是那個完整的菜系嗎?
一代名廚的手藝心傳,沒有亡于天災人禍,卻被“潮流”的名義掃走,那這潮流的代價,是不是太慘痛了?
當然,也有我們更擔心的事:
今后要見證一個菜系的全貌,真的只能從上世紀的菜譜里尋找嗎?
參考資料:
[1]陳自罡.孜孜矻矻 不窮求索——憶湘菜泰斗石蔭祥.大湘菜報,2017.4.20.
[2]魏靳霖.話說“湘菜大師”石蔭祥[J].老年人,2006(09):20-21.
[3]張書志.毛主席湖南廚師的回憶[J].世紀,2006(05):14-16.
[4]江異.《湖南菜譜》——第一本湘菜菜譜誕生記.星辰在線-長沙晚報,2011.4.11.
[5]曹雨.中國食辣史[M].低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北京,2019.6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本文轉載【福桃九分飽】微信公眾號,專注于最接地氣的美食報道,探索一切帶勁的美食,對雞鴨魚牛羊、零食點心酒糖茶有較深入的研究,還時不時對社會熱點進行爆炒亂燉式解答,關注可搜索微信號:futaojiufenbao,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
點擊下面名片
看更多精彩內容
▼
投稿郵箱:861139149@qq.com
商務合作:13265099024、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廚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