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飲料少了油、鹽、糖,還能帶給我們多少歡愉?”
尤其在飲品行業,“無糖”概念可謂是正當紅。而作為“無糖”概念風靡的“大功臣”——赤蘚糖醇,也逐漸從上游原料端端向產品消費端普及。
目前,整個飲品市場對“0糖”產品可謂是“眾星捧月”,不僅導致無糖飲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也帶動了赤蘚糖醇的快速增長。但隨著消費人群持續擴大,以赤蘚糖醇為代糖的產品也迎來了新的考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反應,疑似因為飲用了含赤蘚糖醇的產品后,有過敏反應。
相比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甜味劑,赤蘚糖醇進入國內的時間要晚得多。
國內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起于2004年,保齡寶公司是國內最早開始赤蘚糖醇工業化的企業。但在2015年之前,全球的赤蘚糖醇主要集中在幾家企業手中,隨后國內本土企業開始快速崛起,并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企業。
2007年6月19日,我國原衛生部公告正式批準赤蘚糖醇作為甜味劑應用于口香糖、固體飲料、調制乳等食品中。而早在1999年6月,國際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JECFA)就批準赤蘚糖醇作為食用甜味劑,且無需規定ADI(每日允許攝入量)值。目前,赤蘚糖醇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韓國、墨西哥等國已用于食品生產。
雖然起步晚,但在國內代糖領域,依托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水平的快速提升,赤蘚糖醇從“默默無聞”到“當家花旦”也不過僅花費了兩三年的時間。
從產業端看,目前,國內主要從事赤蘚糖醇生產的企業包括三元生物、諸城東曉生物、保齡寶、淄博中舜生物等。
并且還有不少的生物化工企業開始開拓這一領域。比如華康股份8月25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年產3萬噸高純度結晶赤蘚糖醇項目”已開工建設,計劃于2022年5月底前全面試生產;豐原藥業2019年宣布全資子公司擬新建年產30000噸赤蘚糖醇項目;山東省公布的2021年127個重大儲備類項目中,就有日照樸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赤蘚糖醇的項目……
而之所以大家對赤蘚糖醇趨之若鶩,主要得得益于2018年,元氣森林依托以赤蘚糖醇作為代糖的“0糖”氣泡水快速出圈,并因此也吸引了眾多飲料巨頭紛紛加碼“無糖”產品,其中采用的代糖大多就是赤蘚糖醇。
隨著無糖產品在市場快速走紅,也帶動了赤蘚糖醇的快速增長。據沙利文研究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赤蘚糖醇的消費量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2018年赤蘚糖醇消費量增長率達到了89.7%,2019年的增長率達到100%,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穩步推進,以及全球范圍內控糖、減糖意識的逐步普及和滲透,赤蘚糖醇在未來的消費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天風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假設未來赤蘚糖醇代替5%的白糖市場,那么僅國內潛在需求空間有望達到80萬噸。而目前國內2019年赤蘚糖醇的產量僅4.62萬噸,這也意味著市場應有20倍左右的增長空間。
12月23日,有消息稱,有用戶疑似因為喝了元氣森林氣泡水導致過敏,而其“元兇”疑似其中代糖成分——赤蘚糖醇。
針對此事,元氣森林客服對北京青年報記者稱,產品均是經國家批準的原料,目前未收到因赤蘚糖醇過敏的消費者反饋。
而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在知乎上“有對元氣森林過敏的嗎?”這一問題下,有35條發表評論的網友表示,自己在飲用元氣森林后出現不適。在微博上,自2019年起,至少有43個用戶發布動態表示飲用元氣森林后出現過敏。
食評方在微博上也發現有網友表示:“第三次喝元氣森林又又全身蕁麻疹,證明我的確對元氣森林過敏,怎么會這樣。?”而元氣森林官方微博則對其評論稱“應該是對赤蘚糖醇過敏?”
而杭州一位消費者對食評方表示:“我真的一直在過敏,渾身起疹子,因為我嘗新的食品和飲料都是加代糖(成分)的。”但該消費者透露,自己從未懷疑過是代糖引起的過敏反應,還曾為此到醫院驗過血……
雖然目前并未有直接證據表明上述消費者是由赤蘚糖醇引發的過敏反應,但在Nature網站上一篇題為《赤蘚糖醇與木糖醇的腸胃道耐受性研究》的論文中指出,健康的志愿者在攝入含有20克和35克赤蘚糖醇飲品時,沒有出現任何癥狀;但當攝入量達到50克時,志愿者出現了明顯的腹部脹氣和惡心癥狀。
國外也有研究表明,赤蘚糖醇會導致個別人出現過敏反應。
此外,相比其他甜味劑,赤蘚糖醇的甜度確實要低很多,只有蔗糖的60%-70%。換句話說,要想保證食品飲料產品的口感和風味,如果使用赤蘚糖醇作為甜味來源,就需要添加更多的量才能實現。
目前,國際上已經出臺的標準中,澳大利亞、新西蘭要求,山梨糖醇、赤蘚糖醇在食品中的含量≥25g/100g(25%)時,均需要標注“可能會致瀉”。在中國,赤蘚糖醇在食品工業中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食品安全法規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涉及食品添加劑赤蘚糖醇的相關標準主要包括GB26404, GB2760和GB5009.279,都為強制性國家標準。但對于最大限量暫時沒有明確。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食評方表示,赤蘚糖醇過敏很正常,因為大多數赤蘚糖醇屬于合成的代糖產品,凡是代糖肯定沒有天然蔗糖那么健康、那么安全,這是必然的。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赤蘚糖醇出現過敏情況的幾率并不多,但現在既然出現了,就說明它在整體消費中的適應范圍是有短板的,也是它致命的一個缺點。
其實,在食品飲料行業,對于甜味來源一直在升級迭代。比如最初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劑,如甜蜜素、糖精(鈉)、阿斯巴甜、安賽蜜、 三氯蔗糖等,再到現在的糖醇類,例如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以及部分天然甜味劑,例如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
據食評方了解,目前赤蘚糖醇的生產方法主要有三種,即生物提取法、化學合成法和微生物發酵法。相較而言,微生物發酵法因其生產條件溫和、產品質量穩定、食品安全性高而成為最為理想的赤蘚糖醇生產方法。
不過,赤蘚糖醇也有自己的弊端。一方面,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感:赤蘚糖醇因為比其他的糖會更容易吸收,不過服用之后也會增加腹瀉,惡心、稀便等情況,所以服用的用量還是要注意下,一般來說在35克赤蘚糖醇以下的用量是不會引起任何的胃腸道不適感的;另一方面,可能會引起消化問題:因為高劑量服用赤蘚糖醇可能會引起消化問題的,當服用超過50克的時候,就會引起惡心,還有腹瀉等笑話問題,建議用量控制在20克以下,這樣也不會引起任何的副作用的;還有就是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赤蘚糖醇的服用之后可能會有一些人會產生過敏反應,尤其是一些過敏體質的服用之后會更容易產生,所以還是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
原本赤蘚糖醇也是基于當前健康消費的大趨勢而流行開來的,但上述弊端或許也為其未來發展增添阻礙。
而從屬性上來說,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天然甜味劑要優于現在流行的糖醇類甜味劑,但其生產成本也更高,目前并未大范圍的流行開來。
結合當前食品飲料市場現狀來看,赤蘚糖醇確實將代糖市場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但長遠來看,這或許只是代糖市場的又一個開始……
· END ·
聲明:凡注明 “作者: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亦不作投資建議。
文中數據均來自企業公告及媒體公開報道,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 宗馥莉不需要“道歉”,娃哈哈“接班人”比我們想象的做了更多
- 薇婭偷逃稅被處罰款13.41億元;蒙牛更換新LOGO;KELLYONE氣泡水獲三項大獎
- 凱度消費者指數:2021年奶酪、即飲咖啡增長較快;方便面、餅干呈現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