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一周,除了國際形勢,飲品人都在關注另一件事:
喜茶官宣告別30元,并且“誠邀見證,絕不打臉”。在熱點密集的24日,這個消息一度沖到了微博熱搜Top4。
沸沸揚揚過后,有2個問題值得飲品人深究:
調價之后,喜茶的菜單邏輯、產品思路發生了哪些變化?
頭部品牌調價,透露了哪些信號,會對行業產生什么影響?
告別30元,門店爆單
喜茶發力15~25元價格帶
今年內不會推出29元以上的飲品類新品,以及所有產品今年內絕不會漲價。
“如何看待喜茶宣布今年絕不漲價?”
成為知乎的熱榜話題,豆瓣奶
茶小組的討論跟帖上百篇。
覆蓋芝士茶、果茶、奶茶、純茶、咖啡,甚至喜茶面包點心類、喜茶制冰在內的絕大多數產品。
15~25元價格帶,成為喜茶發力的重點。
這一價格區間的產品,已占到喜茶全部產品的60%以上。
喜茶的菜單變化,也值得行業人關注。
銷售邏輯
的轉換:
當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品不再具有絕對的稀缺性,就要放大顧客需求,方便購買。
(500ml)
和加大杯MAX
(650ml)
兩種杯型。
產品心智+價格優勢,降低爆款產品的嘗試門檻,有助于收獲新的客群。
“更純粹、更清爽”
成為行業內公認的產品趨勢。
努力告別“新茶飲高價”的刻板印象; 顧客需求為導向,把握“優質”、“清爽”的大趨勢。
價格下調,也是品牌“秀肌肉”的舉措。
喜茶崇禮滑雪場店
(杯子、杯蓋、外賣包材等)
、吧臺設備,申請了多項技術專利,帶動全行業包材耗材升級的同時,也對成本有了更大的把控實力。
自主研發的杯蓋
這或許是新茶飲
進入新階段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大膽下一個結論:
喜茶調價,或許是新茶飲進入發展新階段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消費行業整體感受到了增長的壓力,茶飲品牌也不例外。
疫情的反復、全球經濟的不穩定,讓年輕人的消費觀發生了變化。
新茶飲發展多年,增量市場減少,在內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下,不可避免地進入存量時代。競爭的格局,也由此發生變化。
首先,在存量時代,一切競爭都是體系的博弈。
喜茶拓寬價格帶、調整菜單,有其規模、品牌的優勢做支撐。
從9元到29元,在同等價位上,喜茶品質和服務更有優勢,有能力去爭取更多增量用戶。
而重點發力15~25元賽道,勢必對原本處于該價格帶的品牌帶來沖擊,加速中間價格帶的優勝劣汰。
進入存量市場,洗牌或許無法避免。前期沒有完成體系建設的品牌,很可能在存量時代遇到危機。
其次,喜茶帶頭告別“高價印象”,有助于新茶飲走入日常。
過去幾年,新茶飲不斷提升價值感和體驗感,好的原料、好的服務,都要高成本去支撐,因此部分產品給消費者留下了“高價”的印象。
但如今新的消費環境下,一個帶有“高價”標簽的品類,并不利于消費端的推廣。
接下來一段時間,新茶飲的重點,應該是走入日常,擴大用戶基數。
而當消費趨于理性,能提供“綜合性價比”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遠。
現在的茶飲消費者,想要支付合理的價格,獲得優質的產品、貼心的服務,還要有趣的靈魂,“綜合性價比”成為產品、服務、價格、體驗之間的一種綜合平衡。
這是行業成熟、消費者走向理性的一種表現。
公司是一個生命體,降價、漲價,都是自我迭代的過程,甚至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動作。
新茶飲存量時代,喜茶已經率先給出了答卷。
而只有價格合理、品質出色,新茶飲才能真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拍照打卡的工具。
統籌|笑凡 編輯|曉夕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特別策劃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5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