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瑞幸門店排隊的照片,吸引了我的關注。
前段時間,瑞幸在財報中宣布門店突破6000家。
瑞幸門店的生意到底怎么樣?龐大體量下,瑞幸如何做運營管理?一二線城市之外,瑞幸給當地咖啡市場帶來了什么?
我輾轉找到了瑞幸的聯營合伙人,還有一批開在瑞幸周邊的獨立咖啡館,試圖在財報之外,還原一個更鮮活的瑞幸咖啡——
截至2021年末,瑞幸全年新開店1221家,總數已達到6024家
(自營門店4397家,聯營門店1627家)
,成為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咖啡品牌之一。
其中,
聯營門店增長顯著,數量接近2020年底的2倍
。
瑞幸咖啡董事長兼CEO郭謹一,也特別提到了聯營門店業務,“在聯營門店發展方面,隨著業務向下沉市場擴張,聯營業務對收入的貢獻也大幅增長。事實證明,聯營門店模式與我們的自營門店戰略形成了高度互補。”
瑞幸咖啡高級副總裁、運營線負責人曹文寶,在采訪中也提到了一套對聯營合伙人“篩選、培訓、管理、續約”的系統性機制。
這讓很多行業人討論起來:
瑞幸的聯營門店生意到底好不好?
一位南方的朋友,發給我一張瑞幸門店坐滿顧客的照片。
這家店位于金華的婺州古城,100多平的門店,排滿了買咖啡的消費者。
朋友告訴我,她所在的金華市已經開了很多家瑞幸,每一家生意都不錯,特別是她去過的婺州古城和橫店鎮門店,節假日基本都在排隊。
一二線城市之外,節奏慢、剛需少,瑞幸的生意為什么這么好?
在連鎖行業,最難的品控和食安方面,瑞幸的方法論是什么?
低線城市到底哪些人在喝瑞幸,瑞幸對那里的咖啡市場有哪些影響?
幾經輾轉,我找到了瑞幸的聯營合伙人方建龍,以及一批和瑞幸做“鄰居”的獨立咖啡館老板,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方建龍,是瑞幸的聯營合伙人,開了20家瑞幸門店,有的在金華市區,有的在金華下屬的縣城和鄉鎮,他給我帶來了7個關于瑞幸的新認知。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冬奧會之后,瑞幸的slogan變成了“年輕,就要瑞幸”。從利路修到谷愛凌,瑞幸的營銷一直圍繞年輕人。
方建龍告訴我,他開在縣城的門店,白領、商務人士、學生等年輕人依舊是主流消費群體,但門店形態有所不同。
“
一方面考慮剛需,另一方面也要照顧本地年輕人的社交打卡需求。
”方建龍的店,以60平帶座位的門店為主,還開了一些100~200平、有設計感、帶打卡點的門店。
可以看出,通過聯營模式,以及門店模型的差異化,瑞幸深度開拓了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區域,和這里的年輕人也實現了共鳴。
方建龍告訴我,瑞幸在前期門店選址階段,瑞幸會用內部的智能選址系統,測算人流量,“選址失誤率低,基本上剛開業的門店,經過短暫養店期,都能達到日出數百杯的銷量。”
“目前我經營比較好的店,日出杯量保持在400~600杯。和一線城市一樣,生椰拿鐵仍是銷量排名第一的單品。”
對于首次喝咖啡的客群來說,一杯香甜醇厚的生椰拿鐵,比意式咖啡,更容易建立他們對咖啡的喜愛。
在過往的采訪中,很多咖啡從業者告訴我,在一線城市,美式、意式基礎款會更受歡迎,但在一線之外,創意咖啡會好賣。
但瑞幸也讓我看到,
在一線城市之外,咖啡續命的年輕人正在急劇增多,各個城市的咖啡濃度都在提升
。
“2021年,瑞幸上了113款新品。”方建龍告訴我。
回顧過去2年,從厚乳、輕乳、生椰、絲絨,到Dirty、小黑杯等,瑞幸每一次產品上新,似乎都
“押對了爆款”
。
瑞幸小黑杯系列
這和高頻上新分不開,瑞幸去年的上新頻率,甚至超過了大多數茶飲品牌。
瑞幸產品線負責人周偉明在對外采訪中說:“目前,什么樣的奶咖才是中國消費者喜歡的,還沒有定論,菜單結構的發展也沒有定型。所以我們要不停上新,去積累我們的招牌產品,發現哪些是我們消費者喜歡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打造我們的基礎盤,把我們的招牌菜單固定下來。“
大體量品牌的高頻上新,對供應鏈、運營體系都是“大考”,能做好的品牌為數不多。
“瑞幸的效期管理非常嚴苛,
每晚打烊時,都要對到期原料在系統中操作‘報廢流程’,而且需要在監控可視范圍內作廢物料
。”
“比如到了效期的牛奶,需在監控視頻下倒入水池。否則第二天門店營業終端設備界面會無法正常開業,用系統去管理,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食安事故的發生。”
瑞幸這種通過智能系統,代替傳統督導“人盯人”式的監督,是個值得嘗試的方向。
開店1年前后,方建龍感受最深的,除了咖啡市場的熱度增高之外,就是商場的態度變化。
“最開始我需要去搶鋪,好位置很難拿到,但去年下半年,我們當地的一些主流商場,開始主動邀約我過去開店,在位置和物業上都給出很大誠意。”
方建龍告訴我,他開的門店中,校園店生意尤其好。
他告訴我,瑞幸校園店有專門的產品營銷策略:
校園店,還會有專屬產品
在機場店、商場店、街邊店、寫字樓店、校園店,瑞幸在所有業態下,都已經有了一套門店盈利模型,可以適配不同的消費群體。
方建龍的開店經歷讓我深切感受到,連鎖品牌的滲透下,一二線城市之外,咖啡在快速融入年輕人生活,走進“更廣闊的日常”。
在咖啡領域,星巴克完成了國人對咖啡建立信仰的過程,分布在中國大街小巷的、品牌各異的10萬家咖啡館,讓咖啡完成了生活方式和調性的轉變。
瑞幸,也在咖啡走進大眾日常的過程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德州藍蓮咖啡主理人熊棘:“瑞幸就是‘活雷鋒’,我們獨立咖啡館能生意越來越好,全靠大連鎖幫襯。”
“瑞幸進入德州比我的店晚了2年,瑞幸來了后,幫助我教育市場,讓更多低齡化群體喜歡上咖啡,把我們當地市場的咖啡氛圍炒熱了。”
南寧飛鳥咖啡,目前已經開了3家店,而其中一家店,就在瑞幸的樓下。
飛鳥咖啡的創始人小玲告訴我,瑞幸剛開始來,對她的店多少有些影響的,但后來她發現,市場熱鬧起來了。
“瑞幸把更多奶茶用戶轉化成咖啡用戶了,去年瑞幸把生椰拿鐵帶火,很多客人來問生椰拿鐵,我們緊跟著上了之后,賣得也很不錯。”
建小咖,在福建南平下面的縣城建甌開店,3家店,其中一家就在瑞幸隔壁。
在創始人劉建平看來,瑞幸正在開疆擴土,為咖啡鋪路。
之所以這么說,他在經營中發現,學生也開始嘗試咖啡,甚至以前幾天喝一杯,現在很多人一天喝2杯。
鄭州金水區,與瑞幸直線距離30米的Play Coffee,店主張晴也有感觸:
“瑞幸讓咖啡更親民,畢竟以前咖啡‘高貴’的理念還是存在的。
瑞幸這種打法,更能發現每個城市不同類的人群對咖啡的喜愛。
”
秦皇島谷雨咖啡主理人李子傲的感受是,“如今在三四線城市,
很多人的第一杯現磨咖啡,就是瑞幸。
”
“以前在三四線城市,咖啡館遙不可及,瑞幸把咖啡館開到消費者觸手可及的地方,在咖啡教育方面功不可沒。”
但獨立咖啡館、小型咖啡連鎖也不用懼怕。連鎖品牌教育了市場,也為大家找到了市場的增量。
正如飛鳥咖啡主理人小玲所說,更重要的是,
大家都把用戶沉淀下來,各自安好,共同成長。
統籌|笑凡 編輯|曉夕 視覺|江飛
文章為咖門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