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3122 期
餐企老板內參 蔡大柒 | 文
46家店的上井沖上市 但市占率僅為0.8% 沉寂已久的日料賽道,終于有大動靜了,有人要上市了。 近日,日料連鎖品牌上井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2020年的收入是2.47億元,位居日料放題連鎖品牌榜首,但市場占有率僅為0.8%。 這0.8%的占有率,還只是日料細分出的放題領域。 這次上市的主角上井,我們先從招股書了解下: 2004年,上井在上海開了一家放題餐廳,隨后開啟了相對混亂的“南征北戰”,東一榔頭西一榔頭。 經歷了近16年發展,到2021年,上井的自營門店數才開到34家,差不多一年開2家。 在2019年-2021年,僅僅只增加了一家門店。 在2022年,上井還開了附屬餐廳倆倆和牛,加上加盟餐廳,勉強湊夠了46家店。 根據上井的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全年的收入分別為3.2億元、2.47億元和3.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237.3萬元、1863.2萬元和3381.1萬元。 受到疫情沖擊的2020年,業績下滑非常明顯。 上井的人均在280元左右,與其他日式放題餐廳的50-80種菜品,超100種菜品的供應是其最大的亮點。 在翻臺率方面,上井一天不足1次,2019年到2021年,翻臺率僅僅為0.6次/天、0.6次/天和0.7次/天。 雖然有280元以上的高客單支撐,但仍不是一個理想的數字。與之相關聯的上座率也并不高,這三年只有63%、59.5%、64.8%。 面對如此的數字,有業內人士評論這次上市“很硬”—沒有條件硬要創造條件上市。這背后可能會有對賭協議等不得不上的理由,否則創始人要付高額違約金。 在未來,上井還計劃加快開店速度,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分別新開19、31和32家門店,除了押寶在倆倆和牛這個新品牌外,還計劃開發新的品牌,如日本茶館。 倆倆和牛分為了日式烤肉放題和壽喜鍋放題兩個方向,門店規模在300平方米左右,人均降到了200元左右,是品牌年輕化的嘗試。 疫情沖擊,品牌老化 這幾年日料挺難的 無論是新品牌的打造,還是拓店計劃,在餐飲下行的當下,都不是件特別樂觀的事,特別是日料賽道,近幾年的發展已經不能用曲折來形容。 首先,日料品類高度分散,品牌的影響力有限。 日料這一賽道,品類眾多,不僅有丼飯、烏冬面、日式拉面等快餐品牌,還有壽司、燒鳥、燒肉、居酒屋等特色品類,同時還有人均1000元以上的高端日料存在。 從快餐到精致餐飲,日料分散在餐飲金字塔所有層級中。 就上井所在的放題就有壽喜燒、日式烤肉等多個類型,最近還衍生出了“三文魚放題”等更小的品類。 品類越分越細,各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也越來越少,上井在招股書中標榜為“日料放題連鎖品牌榜首”,但市場占有率還不到1%。主打日式放題的連鎖品牌們,規模也大多在5—10家店。 在招股書中,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數據: 招股書提到這5個品牌,味千拉面、吉野家(不含合興集團旗下門店數)、食其家、N多壽司和爭鮮回轉壽司,合起來也僅僅占了市場份額的3%。 連鎖化程度不高、門店較少,會大大降低品牌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在上井的招股書中,我們能看到巨大的食材成本開支,報告期內,上井所用原材料及耗材金額分別達人民幣1.23億、9690萬、1.52億。在食材上漲的當下,這種成本無疑會再加大。 更小的市場份額,也意味著品牌的影響力有限,無法占據消費者心智,擁有穩定的消費客群。這些都降低著品牌的抗風險能力。 其次,疫情沖擊,競爭加劇,日料這幾年挺難的。 高度分散的日料品類,并未出現有影響力的頭部品牌,暫居頭部的品牌都遇到過不小的危機。 特別是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對日料的沖擊特別大。 北京新發地市場疫情中,因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導致了三文魚大動蕩,不少日料店緊急下架了三文魚相關菜品,海鮮市場、商超與電商一夜不見三文魚。 事發當晚,有日料餐廳營業額直接下滑90%,緩了小半月后生意才有所起色。日后只要有涉“疫”相關的冷鏈事件,必然會波及日料品類。 日料也和其他品類一樣,在反反復復疫情下,運營時斷時續,虧損與關停成了常態。 在2011年經歷了骨湯門(宣傳純豬骨熬制湯底,實則是濃縮液勾兌)后,味千拉面的利潤逐年下滑,大規模關停虧損門店。受疫情沖擊,味千拉面的門店數收縮至734家。 吉野家在2021年發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業績凈虧損高達75億日元,虧損的主因仍是疫情,為挽回損失,吉野家在2020年已經關閉了全球150家店鋪,同時接連出售了旗下兩個子品牌。 這些日式快餐品牌,一方面應對著突發的疫情,一方面又要面對快餐新秀們的接連挑戰,內外受敵。 內參君常去的商場的美食負一層,食其家旁邊是大米先生和老鄉雞,隔壁的味千拉面,則被和府撈面、陳香貴、馬記永合圍,原有的消費客群被大量蠶食。 這幾年的日料挺沒活力的,曾有從業者這樣形容這幾年日料品類的發展,品牌老化,疲態頻出,又少有沖擊力十足的新品牌出現。 其次,日料成食品安全重災區,正降低消費者好感度。 3月14日,吉野家一上海門店被曝出撕除臨期產品標簽。在此之前,吉野家就曾被曝出腌制雞塊超過了保質期、雞塊貯存溫度不合規、衛生狀況堪憂等多重食品安全問題。 在上井所在的放題小賽道,也是問題頻出。 上海的網紅自助餐廳一緒に壽喜燒就在去年爆出虛假宣傳,用比目魚冒充鱈魚,還用廉價牛肉冒充澳洲和牛,客人吃剩的刺身回收后,還會添加新的繼續使用。 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正降低著消費者對該品類的信任感,日料中食材講究的好印象快被消磨殆盡。 跟著餐飲大趨勢走 日料或許還能崛起 道路是曲折的,但方向是光明的。 高度分散的日料品類意味著各品牌仍有突出重圍的機會,開啟品牌連鎖化發展將更有利于品牌的持續擴張。 在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性價比”餐飲需求旺盛,這或許仍是日料品牌可以發展的方向。 此外,下沉市場的日料需求也日益旺盛,內參君在返鄉時也觀察到,小城里的年輕人也開始趕日料的時髦,約在日式居酒屋或者無限吃的壽喜燒自助店。 這幾年曲折的發展路徑,仍是上井和眾多日料品牌直面的問題,經營理念的提升,呈現更有新意的產品與營銷;更加重視食材安全問題,進一步提升品質,甚至還可以增加更多互動,更多體驗感。 而從2020年至今,有藏壽司、壽司郎、唐揚天才、鮨小波、炎珀EMBER等不同價位、不同類型的日本餐飲品牌在中國開出首店,搶奪千億日料市場。鯰魚再入場,勢必也會激發新的競爭態勢。 沒看過癮? 點擊下方↓ 再來段內參精彩視頻
掃碼關注“秦朝餐見”視頻號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婷婷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