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賣了個關子,沒太展開講啥叫預制菜,就如大家都在講供應鏈,很少人能理解供應鏈到底涵蓋了哪些核心職能?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看到的預制菜的定義也五花八門,比如從肉類加工廠通常分類維度:原料類(生或凍)、生品調理、熟食調理,當然還有半熟的;蔬菜行業認為的粗加工菜、凈菜、冷凍蔬菜也可以叫預制菜;不少工廠早就做出來一道菜品,或者一個菜的主材,從字面理解也算是“預制”的菜,比如宮保雞是丁、麻婆豆腐、酸菜魚、魚香茄子、獅子頭等,還有面點主食工廠做的不都是由基礎面粉、米、雜糧等“預制”出來的產品?比如包子、餃子、月餅等都是極大了方便了不管是B端還是C端的消費。
我認為預制菜都不算舶來詞,是有了個3R(Ready to cook, Ready to heat, Ready to eat )的概念,國內有人這么翻譯過來,Ready to 其實不就是預制的意思嗎?從這層意義挖掘出來即烹、即食、即熱。有資料表明, 我國預制菜行業大概在2000年萌芽,2014年開始發展,2020年開始,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進入加速期,市場前景比較廣闊,受外賣經濟、物流體系完善、宅家/懶人經濟、疫情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預制菜行業在近幾年迎來了快速發展期,除了外賣行業,個體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日本冷凍食品市場規模達238.5億美金,滲透率在超60%,而同期中國只有僅僅8%,中日經濟模式、消費文化、飲食結構的相似程度較高,預制菜行業在中國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