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到記憶中的家常美味,你會想到什么?
是放學回家時香氣鋪滿樓道的“媽媽牌”回鍋肉,還是周末外婆家辛香辣口的辣椒炒肉,又或是年夜飯中一盤盤冒著熱氣的粉蒸肉。
實際上,在多數中國人的家常美味中,總有一位常客——豬肉。
但不知從何時起,兒時記憶中令人垂涎欲滴的豬肉卻不再如過去那般香了。肉質粗糙沒嚼勁不說,時不時還會被“柴”到。部分年輕人即使對此感受不深,也或多或少地聽過家里的長輩抱怨“豬肉變難吃了”。
長輩們的抱怨是錯覺嗎,現在的豬肉真的變難吃了嗎?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豬肉
對于多數中國人而言,很少有人能拒絕豬肉菜肴的魅力。 鮮嫩麻辣的四川水煮肉片,酸甜酥脆的東北鍋包肉、軟糯 Q 彈的江浙東坡肉……在全國各個地區的餐桌上,這些以豬肉為主角的硬菜幾乎老少通吃。 一日三餐中,更是少不了豬肉的身影。無論是青椒炒肉、魚香肉絲、回鍋肉等家常小菜,還是北方人逢年過節必吃的餃子,一旦換成別的肉都總覺得少了點兒靈魂。 實際上,與其他肉類對比,中國人對于豬肉相當依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豬肉為 18.2 千克,遠遠高出種類繁多的水產品以及其他肉類 [1]。
放眼全球范圍,中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經合組織-糧農組織農業展望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豬肉消費量約為 1.18 億噸,其中中國消費量為 5315 萬噸,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 45% [2]。 這意味著,全球近一半的豬肉都被中國人吃掉了。 毋庸置疑,豬肉絕對是國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明星”。但近些年來,這位“餐桌明星”卻遭遇了口碑下滑,不少人感覺它沒以前香了。 但在討論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之前,我們得先知道一塊“香”豬肉的標準是什么。 豬肉品質其實是一個復雜的性狀,它的評判指標有很多。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一般使用常規肉品質性狀進行判斷,最常用的六大指標有:肉色、大理石紋、pH 值、系水力、嫩度以及肌內脂肪 [3][4][5]。
其中,肉色、大理石紋等指標反映了豬肉的感官品質,是直接影響消費者是否樂意購買和食用的外觀特征。 拿大理石紋來說,類似于牛肉里的“雪花”紋理,它是指肌肉小肌束間脂肪結締組織形成的大理石狀紋理,肉眼可以直接看見 [4]。 通常來說,大理石紋含量較多且分布均勻時,會賦予豬肉更嫩的口感。而它的含量往往與另一重要指標——肌內脂肪掛鉤 [4]。 實際上,不僅是大理石紋,肌內脂肪還扛起了豬肉嫩度、多汁性、適口性及風味等其他肉質性狀的 KPI,是妥妥的“六邊形戰士” [6]。 通常,它均勻分布于豬肉肌肉組織內,被包裹在瘦肉中 [3][7],會讓豬肉肥瘦得當,吃起來更嫩、更多汁。 不止如此,小時候在樓道里總能聞到的陣陣炒肉香,也歸功于它。 因為肌內脂肪主要成分是磷脂,其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當肉被加熱時,脂質會發生熱降解和氧化降解,形成不飽和碳基化合物如醛和酮 ,使肉散發濃郁風味 [8]。 可以說,肌內脂肪(IMF)是與豬肉食用品質掛鉤的關鍵指標,兼顧了豬肉的“美味”與“風味”。 豬肉,真的變難吃了
弄清楚了品質評判的關鍵指標,那讓我們回答最初的問題——豬肉的確難吃了,這不是錯覺。 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吃得更多的土豬相比,如今市面上主流的商品豬肌內脂肪含量明顯下降了。 一項 1989 年的研究數據顯示,當時國內市場上土豬的肌內脂肪含量絕大部分在 4% 左右,民豬甚至能達到 6.12% [9][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肌內脂肪含量越高,豬肉品質也越好 [6]。當其數值不低于 2.5% 時,便可認為該豬肉的品質較好,吃起來會更鮮嫩多汁 [11]。 據此來看,占據當下主流市場的商品豬肌內脂肪含量則僅在好品質肉的“及格線”附近徘徊。 以杜長大雜交豬種(DLY)為例,在一項針對地方豬肉和瘦肉型商品豬肉的肉質比較研究中,它的肌內脂肪(IMF)含量僅為 1.17%,并且遠遠低于同組實驗中的安慶六白豬、皖南花豬肉以及定遠黑豬肉三個地方品種 [12]。 《動物遺傳學》(Animal Genetics)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包含杜長大雜交豬種(DLY)在內的商品豬在三種不同基因類型下,肌內脂肪含量均低于 2.5% [13]。
而豬肉肌內脂肪含量變低,也意味著如今擺上我們餐桌的豬肉“油水”更少了,越發干瘦。 為何現在的豬肉都在“集體瘦身”?因為今日之豬早已不是往日之豬,我們現在吃到的豬大部分是洋豬或它們的雜交后代。 據《半月談》報道,在中國豬肉主流市場上,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 3 個品種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 [14]。 但把時間線拉回到改革開放初期左右,那時出現在中國人餐桌上的豬肉則主要來自純種土豬,例如四川的成華豬、湖南的沙子嶺豬 [15][16]。 土豬雖香,卻有一個“致命缺陷”——長得太慢。 一項地方豬種生產效率的研究顯示,養一只土豬,平均一天能夠長 398g 的重量,往往需要喂 12 個月左右才能出欄 [17][18]。 如此長的生長周期,產量自然也有所限制。于是,彼時剛富起來的中國人發現,豬肉是吃得起了,可是豬不夠吃了。 恰逢此時,“洋豬”們憑借著超高性價比,快速受到了養殖戶的偏愛。 相較于土豬,它的生長速度最高能達到 950g/天,僅需 6 個月左右就可以出欄屠宰,堪稱“無情的長肉機器” [17][18]。 不僅如此,洋豬還有著飼料報酬高、產仔較多等優良特性,能大大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 [19][20]。
而除了慢,地方豬不敵洋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肥。通常,國內地方豬種的胴體瘦肉率僅在 40% 左右,也就是說剩下一半以上都是肥肉 [17]。 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再缺肉吃的人們,也更青睞于不那么“膩”的瘦肉。 在消費市場上,大家也用購買的實際行動選擇了“高瘦肉率”的瘦肉型洋豬 [21]。以引自英國的大白豬為例,其胴體瘦肉率能達到 60% 以上 [20]。 ? 在嘗到了養“洋豬”的甜頭后,不少養殖戶開始不愿意養本土豬了。于是,吃的少、長得快、瘦肉多的洋豬以及它們的混血后代快速占領了中國豬圈。 ? ? 未來,可能更難吃到好吃的豬肉
悄無聲息間,國人餐桌上的豬肉已然發生了一場史詩級的品種劇變。 與之對應,豬肉消費市場也迎來一次大洗牌。根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自上世紀 80、90 年代開始進入國內生豬市場以來,進口瘦肉型豬種已占據九成以上市場份額 [15]。 而報道中援引行業人士的測算顯示,國內本土豬市場占比僅剩 2%-3% [15]。 現如今,除引進種豬外,國內也仍在不斷進口豬肉,以滿足國人龐大的豬肉需求。 2020 年豬肉進口量迅猛增長,達到了 439 萬噸,是全球豬肉進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2][22]。
當然,洋豬進入餐桌也并非完全是壞事,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畢竟洋豬引進后,讓更多的人吃上了肉,并且還是更符合口味的瘦豬肉,而養殖戶們也收獲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大幅降低了養豬成本 [17][19]。 但硬幣總有兩面。漸漸地,不好的一面也逐漸顯現——滋味更佳的土豬數量急劇下降,甚至部分品種瀕危了。 根據農業部在“十一五”期間組織的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中國特有的 88 種地方豬種中, 85% 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 31 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 [23]。 而有的地方豬種,則永遠離開了我們。 2017 年發布的《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顯示,橫涇豬、虹橋豬、潘郎豬等 8 個品種已經滅絕 [24]。
豬圈里的“危機”,也在餐桌上凸顯。在未來,我們可能越來越難吃到好吃的土豬肉了。 以享譽全國的四川經典名菜回鍋肉為例,通常一盤純正的回鍋肉需要由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的成華豬制成。 曾經這種豬遍布整個成都平原,但前些年它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十頭,比大熊貓都稀少 [25]。 此外,東北溜肉段、鍋包肉的常用食材民豬,最適合做金華火腿的金華兩頭烏等,近些年來數量也銳減,被列入了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6][27][28]。 但光保護并不能解決實質問題,如何實現商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贏得地方豬種保衛戰的關鍵。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每一口對土豬的消費,實際上都可能挽救正在流失的美味。只不過,面對價錢更貴的土豬,你真的愿意多掏錢嗎?
原創文章,作者:餐一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62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