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餐出海200年,為什么沒有出現一家媲美肯德基的中餐品牌?



    中餐出海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遲到的愛。

    你知道國外現在有多少家中餐館嗎?60萬家。你知道現在有多少中餐企業參與出海嗎?2 500家。

    毫無疑問,這些數字還在隨著原有企業的內生和新企業的加入,不斷膨脹。

    一個稍顯老生常談的話題是,中餐出海已經有大約200年的歷史,截至2016年,前后經歷了3次大的浪潮,可為什么全球范圍內仍然見不到一家媲美肯德基、麥當勞的中餐品牌?

    本文3035字;需8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四次中餐出海潮

    以全球各地唐人街建立為肇始的中餐第1次出海,奠定了中餐美味、做法新奇,但不夠干凈衛生的印象。改革開放之初,以全聚德、東來順等為代表的國營餐飲企業帶著厚重的品牌第2次出征,卻因缺乏對當地的了解、投資選址不夠謹慎、成本過高、管理跟不上等原因,幾乎全軍覆沒。

    2010年左右,以眉州東坡、黃記煌、劉一手等,在國內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規模效應、產品線完整的中國民營餐飲企業,開始引領中餐第3次出海。但最終卻在產品定位、供應鏈解決方案、品牌營造等方面,遇上了諸多水土不服。

    2013年,眉州東坡進入美國比佛利,作為中餐第3次出海的代表,眉州東坡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但盡管陸續在美國投資超過2 000萬美元,眉州東坡在美國卻連年虧損,最高峰時月虧損額高達數十萬美元。

    2017年6月,和合谷計劃在英國倫敦開出第一家海外店;8月,慶豐包子在哈薩克斯坦落地首家海外店,馬子祿牛肉面登陸日本東京;9月,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在美國加州塔斯廷市開業……

    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金融體系的變化、社交媒體的全球化以及中國餐飲的品牌化完成,讓中餐企業雄心勃勃地開啟了第4次集體大航海時代。

     ▲唐人街上的中餐廳

    中餐為什么要出海?

    2017年,特色餐飲楊銘宇黃燜雞已有加盟店5 000多家,新加盟近1 000家,關店500多家;

    同樣地,傳統飲食楊國福麻辣燙2017年加盟店數量已達3 000多家,開關店比例接近2:1。

    需要正視的另一個事實是,雖然中國餐飲市場體量具有上萬億元規模,但新舊企業林立近400萬家,競爭激烈,平攤到具體品類或品牌的盤子并不大。

    在大環境方向,尋找藍海增量市場,是中國餐飲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一大措施。

    為什么中國出不了肯德基?

    1.沒有擺脫固定認知

    到唐人街去,幾乎是每一個中國餐飲企業出海最先想到的地方,因為那里文化趨同、口味趨同、群眾基礎高。但莆田餐廳創始人方志忠卻不這么認為:“各國的唐人街管理都比較混亂,品牌眾多但代表的是低檔中餐,想做好品牌,應該最先去到西方主流社會中。”

    大董烤鴨在2017年年底進入美國紐約時,聘請當地設計師把門店設計成了擁有壁爐、墨竹、四合院的“佛系風格”。高端的定位加上傳統北京烤鴨工藝,讓大董烤鴨開放預訂當天,2小時內就收到了2  500份預訂。

    大董這些落實在品牌和營銷西方化的外功,可以讓中餐企業很好地解決獲客和消費積累。但出海的中餐企業若要更長久地本地化發展,更應該在服務和管理方面,學會如何用西方邏輯經營管理企業。

     ▲大董紐約店內部效果圖

    2.難以融入當地文化

    2013年,海底撈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阿卡迪亞的富人區,開了第一家海外分店。然而,盡管阿卡迪亞近6成人口為亞裔,海底撈卻并沒有像在中國國內那樣受歡迎。

    據了解,當時阿卡迪亞的海底撈餐廳定位比較高端,顧客通過iPad點餐,一份金針菇7美元(約合人民幣43元)、腐竹6美元。同時,搭配了海底撈標配的“周到得令人發指”的服務。

    但在美國的點評網站Yelp.com上,海底撈的評分只有3分(滿分5分),很多評價反映的卻是“沒有覺得店里的服務員訓練有素”。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兩名顧客在海底撈交談一項需求時,旁邊的服務員立馬像國內一樣,笑臉相迎表示“可以提供”,讓這兩位顧客覺得隱私被觸犯。

    之后海底撈調整了策略,根據美國人習慣規定了相關的隱私條款,盡量做到保持距離、不打擾而又“有求必應”。

    事實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帶來的管理壁壘,一直是出海中餐企業尚未完全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也會隨著中餐出海規模化進程的加快,變得越來越緊迫和嚴重。

     ▲海底撈美國店

    3.供應鏈受限

    為了解決鴨子的進口問題,大董烤鴨選擇與美國本土企業合作,在本土建立養殖基地,以獲得合法的鴨肉生產資格。同時又與當地合作企業共建中央廚房,完成整個供應鏈的建立。

    事實上,與當地企業聯手合作,建立合資企業是中餐供應鏈的首選解決方案。一個可以類比的案例是,1999年,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為了快速擴張解決供應鏈問題,它將代理權分拆成若干份,授予不同的中國企業運營。2006-2017年,在完成一系列整合后,星巴克逐步收回代理,中國內地全部2800家門店成為星巴克直營。

    全產業鏈式布局,對于一個出海品牌來說,是一個不太現實的方案。輸出品牌、文化以及產品等核心元素,將供應鏈、管理等交給本土化團隊運營,越來越成為一個模塊化的出海方案。

    供應鏈是規模化的基礎,但口味適合與否才是決定中餐能不能“全球同胃”的核心。

    什么樣的餐廳才能在全球范圍內流行?

    熊貓快餐是一家美國中餐品牌,開遍全美47個州,餐廳數量超過2 000家,年營收超過20億美元。有一個說法是“熊貓快餐有多受外國人歡迎,就有多不受中國人喜歡”。

    熊貓快餐的典型做法是,深度研究外國人的口味,但仍然堅持中餐的烹飪手法,陳皮雞、宮保雞丁這些中式菜品,都具有鮮甜的美式口感,深受美國人喜愛。

    甘其食作為一家杭味包子品牌,走入美國后,先給自己起了一個洋氣的名字Tom’s BaoBao,并開到了波士頓劍橋鎮的哈佛廣場,旁邊就是新晉漢堡王Shake Shack。平均3.5美元一只包子,賣到每日營業額約6 000美元。

    為了能夠讓Tom’s BaoBao實現規模化,甘其食對包子做了一系列標準化處理。首先是規定了每個生包子的重量、褶皺數目;其次建立本地化中央廚房,在后端對餡料進行統一加工制作;最后集中培訓本地員工現包現賣。在此基礎上,甘其食結合波士頓盛產龍蝦的特色,還推出了因地制宜的龍蝦包。

     ▲甘其食的員工正在做包子

    世界的金拱門

    歷史上總有一些分水嶺式的事件,他們帶來的變革是徹底的、多層面的,他們的意義在當時卻也是很難預測的。

    第4次大航海是不是中國餐飲的一次分水嶺事件,我們無法預測。但放在1年以前,很難想象一家在美國紐約的烤鴨店,開放預訂當天,2小時內就能收到2 500份預訂,訂單排到了2個月以后。這種現象也為資本助力中餐出海找到了方向。

    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闡述了一個觀點:世界上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人可以享受同樣一個漢堡的時候,也就是本土文化可以通過平坦世界展現自我文化魅力,吸引全球粉絲的時機。

    事實上,出海除了是外向的業務拓展,也是一個內向的品牌效益營造。國際化的品牌背書,在魚龍混雜的中國餐飲企業中,是一個常講常新的故事,可以用社會化營銷等方案,幫助那些中小餐飲企業開拓國內市場。

    萬事俱備的中國餐飲,能否在東風的吹動下,完成這最后的一躍,時間是一個最佳的度量衡。

    你怎么看待那些出海后的餐飲品牌?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孫鋒

    來源:商界雜志(shangjiezz)授權轉載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品牌VI設計超值套餐,還不快來!??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串天下 |西貝老碼頭 | 海底撈 |

    李雪火鍋 |麻辣空間 |蜀大俠

    人員管理|做餐飲什么是不變的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136.html

    (0)
    上一篇 2018年3月20日 20:12
    下一篇 2018年3月20日 20:4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