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慘遭吐槽的《舌尖3》,還有哪些靈感留給我們?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記》·《曹劌論戰》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意外爆紅之后,《舌尖3》對很多人來說,這個節目便不再單純的只是一部 人文美食記錄節目了,它包含了太多的商業心機在其中。

    遙想當年,魚頭泡饃、血腸、黃饃饃、空心掛面等等不被人注意的小吃,在鏡頭中走上一遭便成了各大金主爭搶的香餑餑。而各種品牌露出、特色產品露出更是硬廣中的硬廣,想不引起注意都難。

    前人借此成功,后人自然也想趕上這波東風,擺明了說,很多人對《舌尖3》的期待,早已不再止步于“美食”。

    本文2799字;需6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后細讀

    目前《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已經播出了5集,可惜風向卻不大對,社交平臺上娛樂大眾吵得不可開交不說,豆瓣評分更是從一開始的8.0跌至5.4,曾經力捧《舌尖1》的知乎上更是將《舌尖3》踩到了泥地里。

    昨晚剛剛播出的第五集提到所謂自制口紅則將矛盾推向了高潮,面對種種質疑,相信不少餐飲人心中都有疑惑:說好的爆品靈感呢?

    一、《舌尖》系列節目的影響力

    1.捧紅了店

    在《舌尖2》中國有著1分58秒鏡頭的成都曉宇火鍋,憑借銀幕上質樸的手工炒料景象被眾多消費者所追捧,即使在節目中未曾露出門頭、品牌,依然在短時間內門庭若市,食客、加盟商們絡繹不絕。

    同樣在《舌尖2》中走紅的還有杭州的菊英面館,雖然只有短短兩分鐘的亮相時間,但后勁十足,第五集《相逢》播出的第二天,菊英面館外就排起了長隊,小小的鋪面外排著上百號被《舌尖》種草的食客。

    而原本生意就不錯的旺順閣,在《舌尖》播出之后,招牌菜魚頭泡餅化身成讓食客。游客趨之若鶩的美食。創始人趁熱打鐵,以自己為代言人,擲重金在電視、新媒體等渠道上做廣告,生意火爆程度連普遍處于低迷期的高端餐飲都羨慕不已。

    旺順閣所投放的車身廣告

    2.捧紅了產品

    臭臭的螺螄粉近幾年風頭兩無,成為淘寶上火爆的“網紅速食”,甚至今年年初,日本著名吃播主播木下佑香還專門為螺螄粉做了一期節目。

    螺螄粉這一產品之所以火爆,正是得益于《舌尖1》中自然的饋贈篇。借此機會,螺螄粉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并成功走出柳州,邁出了一大步,得到各層人民的重視,為今后的爆紅打好了基礎。

    除此之外,出現在《舌尖1》中的黃饃饃以及《舌尖2》中的張爺爺空心掛面,更是被西貝以高價買斷。

    借勢《舌尖1》黃饃饃而大獲成功的賈國龍,被業內戲稱為“餐飲圈最大的投機分子”,賈國龍對這個頭銜欣然接受,他也曾多次表示,最厲害的營銷高手打的是太極拳,講究順勢而為、四兩撥千斤,要的就是“投機取巧”,這樣企業才能“借力快跑”。

    因《舌尖》而走紅的螺螄粉

    3.捧紅了人

    從《舌尖1》到《舌尖2》,出鏡人物將近百人。

    根據公開報道,此前因《舌尖》熱播,吸金最多的美食手工藝者當屬賣切糕的買買提,總收入大約在450萬左右。

    張爺爺空心掛面更是獲得了600萬的收益,并且張家與西貝合作之后,收益是可持續的,而且有可能呈幾何倍數上升。不管從簽約的金額還是未來的收益,張家無疑成為《舌尖》所有出鏡手工藝人中的首富。

    而在《自然的饋贈》中火起來的除了云南地區稀缺的松茸,還有出境的三位婦女。有酒店甚至專門邀請他們在店內制作松茸,成為酒店對外宣傳日常經營的招牌。

    因與西貝莜面村合作而出名的張爺爺一家

    三、《舌尖3》給了餐飲人哪些靈感?

    《舌尖》系列節目發展至今已然變成了一塊大蛋糕,但分的人卻不再局限于餐飲從業者,比如《舌尖3》第一集播出后,其帶貨能力也依然堅挺。第一集中的“山東章丘鐵鍋”一夜爆火,某寶賣到脫銷,被提及的手工菜刀以及銀杏砧板也獲得了不錯的銷量。

    但對餐飲人來說,有值得“借勢”的亮點產品嗎?讀sir本以為在節目中被大篇幅提及的水盆羊肉會是其中之一,但不曾想,節目中所提及的水盆羊肉以及回坊等一系列概念都存在偏差,在社交網站上遭到了觀眾們的口誅筆伐。

    網友在“舌尖”官微下的留言

    1.脫離食物本質講餐飲,都是耍流氓

    前兩部《舌尖》系列,之所以能捧紅一眾產品,與其節目調性是分不開的。而《舌尖》系列節目的調性就在于通過人文故事,突出中華食物之美。但從第一季到第三季,兩者之間的關系越發顯得本末倒置。這一點,從三季節目的小標題中就顯露出了不少端倪:

    第一季: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

    第二季:時節,腳步,心傳,秘境,家常,相逢,三餐。

    第三季:器,香,宴,養,食……

    不難看出,第一季的《舌尖》是圍繞美食講故事,美食很美,故事很自然,可是從第二季開始,《舌尖》就走上了一條離開美食講故事的道路……

    一集不到三分之一時長的食物影像,學術名詞頻繁出現,類似《新聞調查》的敘事風格。

    到了第三季,《舌尖》儼然成了一部拉起美食大旗的文化宣傳片,美食已經變得無足輕重,重要的則是片中說教意味濃重的文化表達。

    《舌尖》前任導演陳曉卿曾透漏,他們挑選餐館的原則是美食,那么美味自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能不能透過美食折射出地域人群的性質。首先是挑選美食的品類,其次是挑選能代表該美食的餐廳。

    那么只有產品做得好,才有可能成為代表餐廳被選中。吃講究的不僅僅是生理需求,更多的是舌尖上的滿足。

    《舌尖3》已然將美食放在了次等,觀眾看不到令人口舌生津的美味,餐飲人自然也找不到下一個爆款的突破口,如果硬要“借勢”拉一波關注,想必也會在不久地將來被人貼上名不副實的標簽。

    2.別把情懷當飯吃,故事點到即止就好

    不得不說,《舌尖》系列節目都存在發揚田園牧歌手藝的特點,前兩部還保持在理性的角度,到第三部,從其宣揚的各種傳統手藝、器具等不難看出,這種凸顯“自然的、手工的才是最好的”思維已經滿溢屏幕。

    但我們都明白,餐飲行業已然面臨三高一低的處境,節目組花了十幾分鐘夸章丘的手工鐵鍋好,三萬六千錘,一錘一錘打出來。卻忘記告訴大家,再有所謂「生命」的傳統物器,都比不上機器制造便捷的成本和驚人的效率。

    餐飲行業說到底是一門生意。賣情懷可以為你錦上添花,卻不能幫你走出困境。如果真要按照《舌尖3》中傳達的思想去經營餐廳的話,毫無疑問,你的心血將陷進入不敷出的沼澤之中。

    本季《舌尖》放到現在,從社交媒體平臺的反饋看,爭議還是很大的,大概驗證了那句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傳統也好、情懷也好,有是可以有,然而人總要往前看的,虛無縹緲的情懷,支撐不起十幾億人對于幸福生活的實際追求,這與餐飲行業的本質完全是背道而馳。

    要說餐飲人要通過《舌尖3》獲得哪些靈感,不外乎還是引以為戒,腳踏實地這八個字。


    你如何看待《舌尖3》遭遇滑鐵盧?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本文作者:小白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bidu0001

      ————–End—–———-


    品牌VI設計超值套餐,還不快來!??

    ————————–

    推薦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閱讀更多干貨

    串天下 |西貝老碼頭 | 海底撈 |

    李雪火鍋 |麻辣空間 |蜀大俠

    人員管理|做餐飲什么是不變的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人必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147.html

    (0)
    上一篇 2018年2月26日 20:17
    下一篇 2018年2月26日 20:4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