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窄門數據發布的一項統計,國內咖啡門店最多的前十大品牌的門店數占比僅19%,咖啡市場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未被資本固化,眾多中小品牌依然還有發揮想像空間。
01?■ ? 誰的蛋糕還不一定??
根據數據統計發現,2022年,開業門店數量最多三家品牌為瑞幸咖啡(新開業2939家)、幸運咖(新開業1521家)、麥咖啡(新開業763家)。
至目前,國內在營門店數量最多的品牌為瑞幸咖啡(8171家)、星巴克(6882家)、麥咖啡(2530家)。在增速方面,幸運咖憑借聯營加盟模式拓店迅速,可謂在2022年“異軍突起”。
另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統計,至去年4月,中國咖啡館門店數量約11.73萬家,按這個數量計算,咖啡門店數TOP5的品牌市場占比為16-17%,TOP10占比也不到20%。
兩項綜合分析,現調咖啡市場還遠未形成寡頭經濟。按一般商業規律分析,一個行業的頭部品牌市場占比達到30%后,市場自由競爭基本結束。飲品市場分配還未進入固化的階段,區域中小品牌成長的時間窗口也沒有關閉。

? ?? 咖啡飲品
02?■ ? 內不內卷看這個數據??
專注現調飲品市場的能圖資本董事長熊芬認為,咖啡從源頭市場數據上看,規模大,市場超萬億,但是在中國市場增長較慢;而現制奶茶增長快,國內部分飲品品牌的年復合增長率達50%,并不算很高,當前現還處于兩三千億的市場規模,但未來完全可能達萬億。 她認為市場機遇在下沉市場,據預估,國內飲品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人民幣。城鎮化率提升至60%以上,以及90后、00后消費人群消費力量的崛起,是這個行業在下沉市場崛起的重要底層邏輯。 未來20年,現制飲品崛起的根本動因關鍵有:內循環、城鎮化、Z世代、社會保障體系下的小店經濟、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由此得出的結論,市場足夠大,消費者興趣變化更快等。
? ?? Manner咖啡始于2平米小店
從市場分布來看,至2021年,全國超過10000家飲品門店的省市有12個,廣東省以6.6萬個門店位居榜首,但其前十名品牌門店數合計不7000家。 第二名江蘇省的飲品門店數為2.5萬多個,前十名品牌門店合計同樣不足7000個。說明頭部品牌遠未形成市場壟斷,細分市場的空間依然有巨大的開發空間。
03?■ ? 小而精的極致體驗??
咖啡賽道繼續發展,一定延展出眾多更精準的細分市場。精品化與大眾化,哪種更有前途? 有業內人士分析,現在新消費市場,咖啡的飲用場景已經由社交、商務向日常剛需轉化。在這一轉變下,性價比成了很多人購買的首要選擇因素。相較于精品咖啡,不斷涌現的本土化平價咖啡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和消費群體。 不過,也有人認為,目前消費者對咖啡文化接受度還有極大的提高空間,高端精品咖啡市場空間占比為25-30%,現在市場上的品牌還不能滿足高端精品咖啡市場需求。 ? ?? 藍瓶咖啡
去年8月,藍瓶咖啡在國內的第二家門店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開業,新店的落成吸引了不少咖啡愛好者前來“打卡”。 作為精品咖啡的代表品牌之一,這個新店采用中國傳統的屋面瓦為設計靈感,門店內使用的1.3萬余塊手工燒制的陶土磚由宜興工廠定制。配上人均消費價格在60元左右的定價,藍瓶咖啡在“小眾+精品”細分賽道做到了極致。
04■ ? 貼著大魚覓食的印魚??
√5 coffee的第一家店只有3㎡,之后兩家都沒超過10平米。√5 coffee的店面定位不超過30㎡,主要外帶和外賣,員工1-2名,把空間和人工成本壓縮到最低。 ? ?? √5 coffee √5 coffee最擅長的打法就是與瑞幸“貼身肉博”,由于瑞幸咖啡負責對受眾的心智教育,想喝瑞幸的消費者多數不會拒絕多停留1分鐘去了解一個看上去顏值不錯的新咖啡品牌。 所以√5 coffee多采用小店模式,窗口店、店中店都有,尤其是店中店的聯營模式,多選擇買手店、健身房、4s店附近等咖啡消費人群較多的店面,不僅降低了成本,還可以流量互補。就像跟在鯊魚身邊的印魚,自有一番生存空間。
05■ ? 發揮想象發掘天量的下沉市場??
國內的下沉市場規模其實是遠超一二線城市的,因為是新興市場,許多已有模式未必適用于下沉市場,新的市場需要新的商業手段,只要發揮想象力就能撬動這個天量的市場。 如7-ELEVEN在臺灣的咖啡銷售量相當于內地星巴克的1/3。很大原因是由于便利店的餐食體系與消費消費場景切合度高,而且便利店的覆蓋范圍相對較廣,既可滿足白領上班族對于品質咖啡的需求,也可滿足高節奏工作生活對于便捷性的要求。 另外,國家大力倡導的社區店也有許多空白市場有待開發,多功能社區門店的高便利性和受眾終端的高粘性讓社區渠道生存能力更強。因為距離用戶比較近,就會有多種消費需求的可能性,比如下班途中預點單,到家就可以取。 ? ?? 社區咖啡店 小型社區化的咖啡門店也可發揮全渠道運營優勢,將平臺渠道和私域渠道進行拓展,包括自有門店、電商平臺、自有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 將來會出現更多“咖啡+商超”、“咖啡+書店”、“咖啡+服飾”等基于各種消費場景的咖啡消費模式。本質而言,咖啡是對所結合業態的補充和完善,以及分攤降低運營成本的工具。當下,其消費群體較為小眾,要構成推動咖啡消費成長的驅動力,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7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