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雙
來源丨餐飲經理人(canyinjingliren)
全文字數:3164 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導語
原麥山丘如何一夜成名,引爆烘焙行業的小高潮?
這一路走來,除了產品和空間打造,原麥山丘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其對自身定位、品牌打造、線上運營、公司管理、市場分析及新零售等諸多方面的全方位打造。作為中國烘焙行業的一個巨頭,原麥山丘究竟有多少秘笈可以為我們所用呢?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品類紅利:小品牌賣產品,大品牌定標準
有數據表明,烘焙品類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速,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正在發生改變。面包,對于現在的消費者來說,已經沒有了中餐西餐的差別,而是和包子饅頭一樣,成為一種剛需的標準主食,這就為烘焙品類開拓出了極為廣袤的市場,各式各樣的面包品牌難以計數。但縱觀烘焙行業,卻沒有一個能夠占據優勢市場份額的品牌,可以說,烘焙品類始終群龍無首。
想要在一個行業擁有絕對優勢,首先就要把品牌做得足夠大。足夠大的標準是什么呢?即一個品牌在整個市場中的定位,不是賣產品的,而是定標準的。在原麥山丘之前,市場上幾乎全部都是日式面包,而且已經風靡了二十多年,標準早已固化,品牌日趨飽和,即使產品做得再好,也無法對市場標準的定義產生任何影響,可以說這個品類已經成為一潭死水,難以再注入新鮮的活力。
日式面包品類的優勢雖然已經消耗殆盡,但烘焙市場卻并非只有這一枝獨大,只是尚且缺乏定義者,大多數品牌都習慣了走別人走過的路,雖然狹窄,但卻不必再費力去開辟新徑,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了定義市場標準的機會,這種賣產品為主的發展思路,也是眾多小品牌難以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
原麥山丘無論是賣蛋糕還是賣面包,都力求成為能夠定義整個烘焙市場標準的品牌。
在品牌創立最初之際,原麥山丘并沒有一頭扎進日式面包的市場,而是跳出品類,通過對當時烘焙市場及未來消費者飲食趨勢的分析,同時結合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烘焙市場的發展經驗,認為將來的顧客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營養攝入,于是開發出烘焙市場中還沒有人定義過的歐式軟面包、低油低糖健康面包等產品,既擺脫了其他的競爭對手,也成為了健康軟歐包品類的標準定義者,從根源上為其品牌之后的做大做強奠定了基石。
另外,從消費人群來說,通過不同渠道進行不同場景消費的顧客,很有可能是同一個人,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工作日上班就成了白領,休息日在家就成了宅男,大采購時又成了主婦,因此原麥山丘在升級面包時,只要去找這一波人的共性就好了。
比如說,這些人很可能都會希望自己吃得食品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低卡,而不再是以前的包裝面包,因此隨著顧客需求的逐級上升, 產品甚至是品類的門檻也要逐級上升,這是品牌定義品類標準所帶來的紅利。
渠道紅利:拓展品牌渠道,借力多方平臺
開發新品類的紅利并不能維持過久,隨著原麥山丘被越來越多的品牌所模仿,通過定義市場標準帶來的利益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小,單靠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品牌的發展需求,這時候渠道就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
常規的發展路徑,品牌有了成熟的門店模型,就應該走連鎖道路,通過直營、加盟、代理等方式,迅速地把門店開到全國各地,增加品牌效應。但這樣的發展思路過于狹隘,僅僅借助品牌自身的力量來輻射市場,難免會在擴張的過程中漸漸變得力不從心,沉重的管理成本及供應鏈保障也會嚴重考驗和消耗品牌的內力。
跳出特定的品牌范圍,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面包已經成為一種大眾主食,既然是大眾,那么消費者對于差異化標準的要求并不高,反而更加關注性價比,只要產品和價格都能接受,顧客是不會在意品牌的,就像我們日常吃的包子饅頭一樣,大多數人并不太在乎這是什么品牌的包子和饅頭,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出面包品類未來的發展路線,主食化的產品定位賦予了面包便利商品的屬性,這也就為品牌的擴張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拓展面包的便利商品屬性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借助其他便利平臺的渠道進行銷售,如日本的大多數面包品牌。有數據顯示,在日本有55%的面包是通過便利店進行銷售的,還有30%多是通過大商場銷售的,只有15%左右的面包是通過品牌店售賣的。也就是說在日本其實很難找到真正意義上的連鎖面包店,銷售大多是以便利店為主要渠道。零售本身覆蓋的范圍就很大,便利店、超市、銀行、餐飲等等,能夠充分運用好這些現有的消費場景,對品牌來說已經擁有了非常大的市場價值。未來的市場一定是社會分工高度細化,術業有專攻,我們沒有能力和精力去兼顧所有方面,只有借助他人優勢,品牌做大做強才能后顧無憂。
第二種方式是將自身門店打造成便利店,如韓國的品牌巴黎貝甜。在大規模開店到一定程度之后,單一的面包品類已經無法支撐起品牌的豐富性,也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巴黎貝甜通過不斷豐富和增加產品種類,將面包、咖啡、各種各樣的包裝零食等等產品紛紛吸納進來,打造出來的門店,堪稱是以烘焙為切入點的主食廚房,這種零食便利店的形式也是拓展面包品牌市場的絕佳選擇。
中國烘焙市場的面包品牌進化及擴張,基本也會遵循這兩種主要的拓展方式,雖然一些精品面包店,即遵循匠人精神,追求極致差異化、純手工、小眾原料的面包品類依然會存在,但是想要做大規模大體量的品牌,最終一定要擁抱渠道。不只是烘焙品類,現在整個餐飲行業的格局都在發生變革,所謂的餐飲新零售,渠道競爭的紅利非常巨大。盒馬鮮生、京東、商超、便利店等等,都是我們可以借力發力的平臺。
供應鏈紅利:強大的后方才能保障品牌的發展
與其說烘焙行業隸屬于餐飲,還不如說這是一個偏零售的行業。因為餐飲的服務很重,擴展起來也完全是基于人的堆砌,而烘焙業態更多的是產品輸出,核心是不一樣的。餐飲一旦搭上零售,就必然要增加產品化的比重,而產品要被工業化,就意味著必須要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或者要有供應鏈管控能力,能夠整合供應鏈的資本。而保障和發展供應鏈,也是產品紅利期減弱之后,除了渠道紅利之外,品牌可以謀取利潤的另一種方式。
零售紅利:不同渠道要找準發力重點
很多餐飲人都知道新零售的本質就是全渠道運營,但在擁抱新零售的時候還是會感覺迷茫,新零售難道只是在線上賣賣產品?自有渠道和第三方渠道究竟有哪些差異?究竟新零售的利潤點在哪里呢?
我們不妨從餐飲品牌切入線上的兩大渠道來分析。
首先是自有渠道。原麥山丘的品牌公眾號有接近兩百萬的粉絲,包括自有線上、自有門店等等,從這個層面來講,品牌自身所營造的形象及典型場景就會顯得極為重要。具體來說,同樣是顧客來消費,閑逛時到實體門店里購買原麥山丘面包,辦公室白領在樓下解決簡餐時所購買的原麥山丘面包,和在超市便利店為家人采購一周主食時購買的原麥山丘面包,所呈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消費場景。而自有渠道經營所關注的重點,應該放在前兩種,即具有鮮明辨識性,能讓顧客有明確品牌選擇性和品牌記憶點的消費場景,這才是自有渠道的發力重點。
除了努力深耕這些比較典型的、用戶會用到原麥山丘面包的場景之外,我們還要做好產品公司的工作,比如以盒馬生鮮為主要購買渠道的用戶通常為家庭主婦,通過京東到家購買產品的可能是一些宅男用戶,而通過全家便利店購買的,更多可能是白領用戶……在不同的場景下,用戶也不同,只有提供恰當的產品和恰當的體驗,我們才能服務得更好、同時盡可能多的衍生出新的場景。
另一方面是第三方渠道。即外賣平臺、京東到家等等。我們不妨這么理解,餐飲新零售全面興起的大背景下,各種品類、渠道、需求、場景等等都被劃分的越來越細,專業性越來越高,時代賦予我們的分工也越來越專一,一個品牌無法同時兼顧所有,于是出現了第三方平臺,他們就像是新零售時代的基礎設施,承包了物流、技術、平臺、廣告等等多重功能,能夠為品牌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這種切入零售市場的方式下,品牌差異性固然重要,但更加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此時的面包,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主食化的產品,顧客更看重的是性價比,所以這種渠道的新零售,對于上游有自帶品牌紅利的產品公司來講,是非常有利的競爭格局,供應鏈的紅利主要也體現于此。
文:吳雙
來源:餐飲經理人(canyinjingliren)
轉載聯絡(微信):13331083279
微信(ios系統)又改版啦~
為了便于找到我們公眾號,不讓我們失散~
快把我們設置為星標吧!
2019年雜志訂閱
2019年雙刊雜志訂閱
現在訂閱
將獲贈價值3200元的大禮包!
價格全年不變
禮品月月減少~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訂閱界面~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總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3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