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娛樂圈某女星因上傳與其他明星合照時,美化自己而丑化別人的事遭到一眾網友的吐槽,紛紛指其為“心機婊”。
事實上,“心機”一詞在當代已不完全屬于貶義詞了,尤其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餐飲行業里,沒點心機恐怕還活不成了!尤其是餐飲大咖們,沒點心機傍身,都不好意思“耍大牌”了!那這些大牌餐飲究竟都耍了哪些“心機”,才讓顧客死心塌地地獻上胃和錢包的呢?
很多同行和經濟學家都喜歡研究麥當勞甜品站里的“第二杯半價”。
有專家認為,麥當勞之所以能將第二杯的定價降為原價的一半,是因為絕大多數成本已由第一杯分擔,因此第二杯的邊際成本降低,保證了低價也能盈利;也有學者認為,第二杯半價是由于第二杯的邊際效用下降,無法像第一杯那樣讓顧客感到十分的滿足,因此顧客不會愿意支付與第一杯同等的價格去購買第二杯。
不論哪種解釋,在多數人看來,麥當勞的“第二杯半價”無非是一種價格策略,用低價的方式去吸引消費者,而同時又不影響麥當勞獲利的增加。然而,面對這樣的低價,你真的會選擇一個人獨享兩大杯飲料或甜品嗎?
那么問題就來了,一個人享用不了,可是如此誘人的優惠,不蹭一下又感覺太對不起錢包了!于是,當你想起麥當勞的飲品、甜品時,你多半會賣個人情給你的吃貨朋友,“嘿,好久沒聯系,一起去麥當勞喝一杯吧!第二杯還有半價呢!”
于是,無形中你便成了麥當勞的代言人,幫麥當勞帶來了原本沒有購買欲望或欲望不強烈的顧客,拉動了麥當勞的盈利增長。因此,小編更樂意將麥當勞的“第二杯半價”視為其社群營銷的典例,而非簡單的價格營銷。
從2013年的“昵稱瓶”,到2014年的“歌詞瓶”,再到2015年的“臺詞瓶”,可口可樂真是在玩轉瓶子的路上越走越遠,而且越走越堅定。這些帶有個性標簽的瓶子對可口可樂而言可不單單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噱頭,不單單是讓顧客看著好玩而言,這其實是可口可樂對社群營銷所帶來的效益的堅信。
在社交媒體下,人們越來越喜歡擁有自己的標簽和“族群”,無論是“昵稱瓶”、“歌詞瓶”還是“臺詞瓶”,這些宣傳文案不僅迎合了當下年輕消費者的潮流文化,而且滿足了大多數消費群體的對自我個性標簽追求的需求。刻在瓶子上的文案,也是每瓶可口可樂的獨特標簽,它們通過貨架與消費者溝通,消費者購買可樂的過程,也是在宣揚個性標簽的過程。
此外,自帶標簽的可口可樂也化身“自媒體”,被廣泛運用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網絡圈層,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間的自發分享與快樂傳播。換言之,每一瓶可口可樂都具有社交的功能,可以用來表情達意,可口可樂也正是看中了創意瓶的這個強大的社交屬性。
此前,百事可樂宣布將推出“emoji瓶”,同樣劍指社交。在這個對社交需求越來越明顯的時代背景下,抓好社群營銷也就抓住了消費焦點,一瓶可樂不僅能解渴,還能助力社交表達,何樂而不為。
年初,餐飲業被Uncle吳的“宴西湖”霸屏。近日,外婆家又帶著“你別走”準備開啟刷屏模式。
一向憑“低價”、“高翻臺率”躥紅的外婆家,卻開始在高端餐飲里“翻騰”。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宴西湖”好不容易在西湖邊開張。這個僅50座的餐廳在業內可算是人盡皆知,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開業前的預訂單就已經排到年中了。而僅隔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外婆家的另一個品牌“你別走”又要試營業了!
據說,這個200平米的“你別走”餐廳,以蝦為主題,將在不同的時間為顧客帶來時令新鮮的、不同種類的蝦,普通到小龍蝦、河蝦,霸氣到波士頓大龍蝦都會在這間店里出現。
不得不說,如今多數人對“你別走”的關注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此前開設的“宴西湖”。作為外婆家首個走高端路線的餐廳,“宴西湖”可謂是賺足了眼球。但你知道“宴西湖”是怎么火起來的嗎?我們來看看“宴西湖”的成名之路,也許你就明白外婆家的“心機”有多深了。
外婆家的創始人Uncle吳可算得上是餐飲圈里的明星了,其自身的名人效應可是相當強大 的。在“宴西湖”火起來之前,首先驚爆人們眼球的是吳國平在餐廳里端盤子的消息,而這個餐廳就是“宴西湖”。無疑,名人效應帶來了話題熱議,“宴西湖”開始在人們的視線里閃耀出光芒。
隨后傳出“宴西湖”的預訂單已經排滿前半年,產生了饑餓營銷的效果。甚至如今“你別走”打的牌路都是:“還在為如何才能拿到緊俏的預約號而煩惱,你別走餐廳已經提上議程”等話題,讓人欲罷不能,充分引爆消費者的好奇心,因而才能在短時間內就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追捧。
盡管名人效應和饑餓營銷都是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但巧妙之處在于外婆家運用手段時對節奏的把握。營銷布局過程中先后有序、力道恰當,當然,老板即名人這點也為營銷戰加了不少分,再加上處處滲透著的外婆家濃烈的品牌文化,自然不做作,這讓消費者更樂于接受,也讓外婆家在這場營銷戰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麥當勞半價吸引人,你也跟著半價,但卻沒看清“第二杯”的效用;可口可樂玩瓶子,你也跟著改包裝,但卻不明白“標簽”的社交價值;外婆家轉型開店熱熱鬧鬧,但你卻摸不透紅火背后的節奏……這些餐飲大咖們的心機招數也許在多數人看來并不稀奇,但如何在恰當的時機和特定的情境下恰到好處地運用,才是大咖們之所以能稱為“大咖”的關鍵。
借用馬克思的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餐飲人更應該學會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學到餐飲大咖們的精華,而不是邯鄲學步。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Joyce,屬餐飲界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餐飲界,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3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