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報名新茶飲大賽。
火鍋品牌湊湊將臺式麻辣火鍋和手搖茶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種“餐+飲”的新式場景。
在人人都說火鍋市場飽和的今天,湊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餐飲業發展的一種新可能——“餐”和“飲”真的不分家了。
但對飲品業來說,可能性在增加,競爭也愈發激烈了!
1
飲品升級,拿下餐廳30%利潤
餐和飲本身就是日常剛需,解決人們饑和渴的生理需要。
在中國傳統的就餐習俗中,人們習慣“四菜一湯”、“八菜一湯”這種營養全面的搭配。
餐后的喝茶習慣,是大多中餐館的標配。當然,瓶裝水也是選擇之一,有些餐廳會提供瓶裝水零售。
這里的“湯”、“茶”、“水”充當的都是解渴的功效。
不知從何時起,新式茶飲刮起了一陣風,似乎一夜之間,各個餐廳都開始賣現做飲品了。
這里的飲品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更像是一種新時代的消費特征。
▲餐+飲正在變得流行
大眾點評隨便搜幾家餐廳,都會有自己的飲品,且不限于瓶裝水,最簡單的也有酸梅汁、玉米汁等這類飲品。
尤其是輕正餐,飲品已成為菜單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精細的餐廳,除了市面上比較受歡迎的茶飲之外,還會有自己的特色飲品。
和府撈面的出現,甚至把原本幾家知名的連鎖面館逼上了絕路,“輕餐+小吃+飲品+文藝風”的綜合搭配,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有日式風格。
在飲品的推廣方面,店內會設置專門的海報展示,可見其重視程度。
有餐飲人透露,店內新增飲品后,客人點飲品的幾率在70%以上,甚至幾款飲品的綜合利潤占餐廳總利潤近三成。
現在餐廳的飲品搭配大致可分為三類:
開瓶即飲類:可樂、雪碧等飲料和酒;
沖泡類:各種茶和速溶沖劑;
現磨、鮮榨類:如橙汁、蘋果汁等。
第一類基本都已具備,第二類也不難實現,而第三類才是最受消費者歡迎并為餐廳帶來更高利潤的存在。
2
“餐+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可以大膽預測,未來“餐+飲”模式的現象會更普遍。
餐飲競爭激烈已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既然有餐廳把茶飲拿來賣,就說明有市場,別人有你沒有,就缺少了幾分競爭力。
更何況,茶飲的成本低,利潤空間大。批發橙子的成本能有多少?但是在人均一百的餐廳里橙汁都能賣到80元/升左右,毛利率能達到80%。
▲飲品的火爆帶來了一定的機會空間
與賣餐食相比,飲品利潤可觀,還能減輕廚房的經營壓力,餐廳需要這樣的盈利支撐。
處處瘋狂排隊的桂滿隴,在飲品方面也很有自己的特色,甚至連市面上非常受歡迎的牛油果飲品都有,并且獲得消費者的好評。
在這樣的市場競爭下,商場餐飲店增加飲品的機會空間還是很大的。
消費升級的驅動,迫使餐廳不得不重視消費體驗。飲品已成為餐廳的必備產品線之一,沒有飲品的店會降低顧客的消費體驗。
對于客單價較高的餐廳,增加了飲品之后,消費者的就餐時間增多,速度減慢,結果就是降低翻臺率。
翻臺率低并不一定是壞事,本身就不是拼客流的,客人坐得久說明就餐體驗不錯,還顯得人氣高,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店。
對于客單價稍低的餐廳,小份量的輕飲品會有更多的市場空間。畢竟是做正餐的,飲品只是副產品,大份量的喝不完還會減少點菜量。
飲品做得份量小且好喝,引起消費者的回味,可以誘導其再次消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健康越來越看重。顧客對飲品的需求不滿足于解渴,更看重健康性。
與瓶裝飲料和沖調飲品相比,現磨、鮮榨飲品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添加劑和色素是消費者非常忌諱的,這就是餐廳中飲品的機會所在。
▲消費者開始追起健康
看市面上鱗次櫛比的茶飲店就知道,消費者需要茶飲,不只是為了就餐,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與滿足。
3
餐廳是這樣搶走飲品店生意的
賣飲品已經不是你要不要做了,而是市場在逼著你去做。當下市場上賣飲品店的餐廳有這4種思路:
專設檔口,“餐+飲”的特征更明顯,消費者的認知度就更高。
比如,有不少輕餐類餐廳,會專門設置飲品區域,與經營的主食之間并不沖突。簡潔典雅,開放式的廚房區和茶飲制作區更具吸引力。
有了茶飲的搭配,店面整體顯得更加清新。三四十的客單價并不高,這樣的格調尤其適合都市白領。
麥當勞旗下咖啡品牌麥咖啡(McCafe),作為獨立咖啡店像麥當勞甜品站一樣分立快餐店的兩個角落。這樣的業態能為顧客營造出一種咖啡館的氣氛。
▲專設窗口,打造品牌感
用專設檔口打造飲品獨立的運營體系,占地面積不大,并且簡單易復制,與正餐結合起來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茶飲算是餐飲的一個細分,與正餐相比偏輕量化,做起來的成本不高且易復制。餐廳想拓展這一塊的市場,也可利用原本的供應鏈玩花樣。
比如海南椰子雞,主打產品是椰子雞火鍋,就有品牌在餐廳門口設了一檔口,專門賣椰汁類飲品。不僅帶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從側面看也算是一個子品牌。做椰子雞火鍋賣椰汁,這原本就是一個產品線上的。
從原本的產品線上細分,不僅沒有增加供應壓力,反而多了一個盈收渠道。另一方面,強化自身的供應鏈來做飲品,不僅能提升對供應鏈的利用率,還能加深消費者對品牌核心產品的印象,帶動復購。
如果開拓飲品有一定的壓力或難度,不妨找一些專做飲品的品牌合作,既能分攤房租,又能共用客流。
如果能與一個不錯的飲品店達成合作,還能起到相互引流的作用。
二者的產品線相互補充,比如下午茶時,單點飲品外賣顯得有些單調,就可以點一些餐廳的小吃等。
既能增加營業額,對消費者來說還省了一筆配送費,在做一些營銷活動時也會有更多可施展的空間。
只要供應鏈充足,無論是現做飲品還是批量生產瓶裝飲品,想成立自己的品牌并不難。有品牌之后,不僅可保證自己的供應,還能給其他餐廳供貨。既能增加自己的收益,又能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打造專屬飲品品牌
孟非在自己的火鍋店中所售的孟非小釀,就相當于自建了一個啤酒品牌,且不說這一啤酒引發的偷配方事件結果如何,這一自創飲品的經營策略是值得餐飲人借鑒的。
就連餐飲界巨頭海底撈也有了自己的精釀啤酒品牌,而且大肆宣傳,還得到不少網友的支持。
海底撈啤酒的誕生正迎合了吃火鍋“聚”的場景需求。
飲品行業自身的競爭已愈加激烈,如今越來越多的餐廳也要參一腳進來了。對于“餐+飲”的這一趨勢,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眾郝創意咨詢(ID:ichonghowe)
作者:胡茵煐&玥老板,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聯系作者,微信號:yuelaoban
END
統籌:咖sir | 編輯:忽而
商務合作 | 微信:mengmeng478469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