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新式茶一直沸沸揚揚,討論“哪個新茶飲品牌會取代星巴克”的聲音更是不絕于耳。
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來思考這樣一個最基礎的問題:從技術層面來說,奶茶能否代替咖啡,奶茶和咖啡之間存在哪些差距?
1
原材料端:茶葉的標準化低于咖啡豆
茶葉的歷史悠久,起源于5000年前的神農時代,約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開始商業化,唐代煮茶、宋代點茶、明代泡茶,清代中國茶風靡全球。
而咖啡可追溯的歷史僅有1000余年,遠短于茶葉,那為什么咖啡是全世界飲品第一、出口品第二(僅次于石油)?
目前全世界最活躍的咖啡豆期貨交易包括:紐約咖啡、糖及可可交易所(CSCE)交易的C型咖啡豆(交割標的包括來自19國的Arabica咖啡豆),以及倫敦商品交易所(LCE)Robusta的U型咖啡豆。
以C型咖啡豆為例,19國的咖啡豆在期貨交易中統一定價,實際交割時會根據來源國不同有所增減,如哥倫比亞咖啡豆可每磅+2美分,而埃塞俄比亞咖啡豆則每磅-6美分。可見咖啡豆全球標準基本統一,這也為咖啡飲品的標準化奠定了基礎。
▲但茶葉種類繁多,不利于標準化
而茶葉方面,僅我國就有包括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等多種分類,每一大類茶根據產地、稀有程度、嫁接代系、采摘時間、炒茶工藝等存在極大差異,因此目前從茶葉原材料端來看,標準化難度非常大。
2
定價端:茶的品鑒難度高于咖啡
由于上述討論的茶葉原材料端的標準化程度低,由此導致茶葉的品鑒難度極高。大眾往往難以區分茶葉差異,導致定價困難。從而當茶類飲品定價較高時,消費者難以形成一致預期或評價,影響商品口碑。
而這一點也是筆者認為奶茶優于茶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添加了高度標準化的牛奶和糖,使得茶的口感得以變得更加醇滑,且牛奶和糖的甜度使得品鑒的需求和難度大幅下降。
▲所謂的“一口奶,一口茶”,
使得顧客對茶的敏感度降低了
因此,在茶葉使用方面,盡管目前的現調奶茶已經從原本的奶精香精過渡到鮮奶+桶泡茶,也依舊降低了消費者茶葉品鑒能力的存在感。
水果茶是蠻有趣的一個存在,極大地降低了茶的品鑒難度,同時又擺脫了果汁標準化程度過高難以形成品牌差異的困局。
3
使用價值端:需求層次差異
先來對比一下三者在使用價值上的差異:
咖啡的使用價值:刺激中樞神經、延長清醒時間,提高新陳代謝率;
奶茶的使用價值:滿足甜食欲望,逛街解渴;
“網紅”奶茶的使用價值:發朋友圈,發朋友圈,發朋友圈…
提起需求,沿著馬斯洛需求層次,人的需求屬性在向著金字塔上方升級。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一件商品在不同層次的需求上出現明顯矛盾,可能很難建立壁壘。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下到上,需求層次越來越高
從咖啡來看,同時滿足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而奶茶呢,傳統奶茶的非健康食品屬性導致其并不符合當前消費升級下的需求,也就是違背了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然后其發朋友圈的秀曬炫屬性又符合第三層次的情感需求。
當兩個層次需求出現矛盾的時候,我們需要思考的就是它的可替代性,而用原葉茶和鮮奶的新式茶產品的出現,無疑中和了這種不安全感。
4
消費頻次端:如何成為“癮品”
從發展階段來看,咖啡的消費者培育時間較長,經歷了從速溶到現磨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也伴隨著品牌對市場的培育,因此在咖啡領域基本形成了“速溶咖啡=雀巢”、“現磨咖啡=星巴克”這樣的壟斷性認知。
導致在咖啡成為“癮品”的同時,也促進了星巴克成為“癮品”。
筆者認為,咖啡成為“癮品”具備幾個特質:天生的味覺偏好——甜;天生的興奮劑——咖啡因,基礎情感或場景的賦予。
▲咖啡的情感需求集中在“第三空間”上
對甜味的偏好是從嬰童時期即開始的,細胞對甜的向往幾乎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而具有刺激神經作用的生物堿——咖啡因,亦天生具有癮性。
咖啡在前兩個方面具備茶所不具備的優勢,而奶茶則很大程度彌補了這個缺陷。那差異或許在于第三層面——情感需求,這個層面則更加依賴品牌的市場培育行為。
關于情感需求,星巴克賦予咖啡的情感和場景需求是“第三空間”,在第三空間的閑適、自由,可談工作,可休閑;可口可樂賦予可樂的情感在于“快樂和爽”;而網紅奶茶賦予的情感需求在于“秀曬炫”。
三者沒有高下之分,但誰更能持續地吸引消費者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了解茶飲圈兒更多“內幕”,
點擊“閱讀原文”,咖sir講給你聽~
— End —
文章源于虎嗅網天風研究所
統籌:咖sir | 編輯:政雨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微信:yantairan
原創文章,作者:咖門,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