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一大批企業紛紛推出“前員工計劃”,畢竟前員工對企業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情。開發1個新顧客的成本是維護1個老顧客的5-10倍,員工也同理。
深圳一家連鎖快企業主就邀請前高管對企業進行摸底診斷,今天,餐飲O2O刊發這位高管給企業主寫的回信,應作者要求暫以A企業來稱呼吧!
王總:
身為曾經A企業的一員,我覺得有責任、有義務從外部旁觀的角度,把所見、所聞、所想真實的表達出來,供您參考:
斗轉星移,短短的十年間,我們從擁有超過百家直營店的曾經中國一線快餐品牌,每況愈下地淪落到今天全面防守的境地。
我認為,A企業的情形不是個案,它代表了一大批業內曾經的領先者,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其它幾家連鎖快品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或者坍塌的一樣,今天的問題肯定是長期以來各種問題累積的結果。
回顧與反思是必要的,有時候,人在局內很難抬起頭來客觀的、超脫的來審視自身遇到的問題。
我認為,A企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外部市場重壓和內部決策誤判兩方面。
01
面對外部市場變化
應對嚴重滯后
我理解,A企業的發展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A企業的初創和發展階段。
我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潮,跨上了城市化的第一班車,攫取了人工、物業和供需短缺的時代紅利,大家一路小跑,不分高低、不分品類的擁擠在一間間“大而全”的餐廳里用餐。
供需失衡創造了當時的商業機會,A企業以“城市快餐”定位,把準了時代脈搏,一舉切入城市主流人群,階段性的奠定行業地位。
第二個階段是近七八年來,所謂的“四高一低”極大的加重了經營負擔,之前的成本紅利消失殆盡。
我們以大眾餐飲定位,飽受房租、人工、食材的趨勢化、常態化上漲之苦。在商業模式和業態的升級轉型方面并沒有尋找到有效的應對之道。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在業內的人效、坪效水平是較低的,我們的客單價和毛利水平是不理想的,投資與收益也是不成正比的,我們在“三高一低”面前所承受的“痛苦指數”是行內最高的。
第三個階段是品類細分、品質升級階段。
各類單品、小而美的餐飲業態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他們以“作坊式加盟連鎖”的低成本運作,分流并蠶食著A企業既有的顧客群。
另一方面,顧客的消費選擇更加多元,消費分層更加清晰,面對中高端客群的簡餐業態開始成型,蘿卜白菜大鍋亂燉的時代結束了。
在業態升級中涌現了一大批如: 美頤美鮑汁排骨飯,飯熟了,義泰昌等定制化、個性化餐飲品牌,追求品質,追求“鍋氣、香氣、溫度”的中餐原始訴求有明顯的回歸跡象。
第四個階段是外賣平臺的橫空出現。
外賣平臺如搶劫式的打亂了餐飲經營的正常秩序和生態,滋生了一大批低成本運作的從業商販,新的游戲規則也被迫使品牌企業順應其規則并尋找新的謀財之道。
外賣平臺并沒有創造新的增量客源,而是把大量原本堂食的客群引到了外賣,把實體店經營蛻化為作坊式加工點,這一系列變化猶如雪上加霜,進一步蠶食了我們的客戶資源,使經營收入急劇下滑,而這一切我們并沒有從戰略的高度加以研究并應對。
“義泰昌”以現炒之名主攻外賣,得到了風投幾千萬元的追捧,外賣大于堂食三倍之多,根本原因在于明確了戰略方向,切入了差異化主題,找到了外賣游戲規則的捷徑~
02
面對外部變化,
我們的反應滯后,決策誤判。
其一,A企業20年的品牌積累,至今仍然是一枝獨大的快餐業態,沒有利用好既有的人才、產品積累,形成多元而立體的餐飲生態。
利用深圳本地資源優勢,我們可以做多品牌布局當區域王。我們雖有副牌茶餐廳,但具有著濃厚而揮之不掉的快餐烙印。
其二,回顧我們的成功之路,會發現,A企業有炒鍋連鎖的底子,鍋氣、香氣、溫度是品牌的基因,這也是過去消費者所廣泛認同的核心訴求。
可惜,這一基因現在已經看不到了,顧客所反饋的最主要問題是“不好吃了!”
這一句話,就說明了一切。
麥當勞的標準化、工業化、一站式,“唯標準化”誤導了我們,為了所謂的效率、所謂的模式、所謂的標準化,我們在技術沒有根本成熟的情況下,強行導入工業化,其結果是犧牲了口味,流失了客源,完全的失去了自我。
這個階段,中國一大批中餐標準化的追隨者由此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就是百勝重金十余年所打造的中餐標準化的典范“東方既白”又能怎樣呢?步履維艱,還不是落到了草草收場的境地。
我不反對中餐標準化,但我反對犧牲品質,盲目崇拜并強行導入標準化。為了模式的需要,大量預制、生產工業化產品所帶來的后果是喪失品質,迷失自我,自掘墳墓!
其三,時代變了,營商環境變了,過去的盈利模式到了今天已經難以為繼了。
以純快餐的市場定位、經營業態、產品組合和時段運營、投入產出已經被結果證明是不符合現代商業邏輯的,是入不敷出的。
過去短缺時代“一個飯市定盈虧”的局面,將再也不會復返了。
人工、食材、房租的高成本運營,靠低客單、低毛利、打單一時段的收入是遠遠背不回來的。
我們甚至于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分店,早餐沒什么指望了,非飯市基本上放棄了,晚市剛到七點半就已經關掉一半燈了。
面對這一情形,靠產品的更新、基礎營運的改善等零敲碎打的動作固然會有一定的效果,但解決不了業態、模式所帶來的自身所固有的根本問題!
我理解,必須要在品牌孵化、業態升級等方面做革命性的動作方可有望扭轉局面,否則,以目前一味防守的態勢,是根本上守不住的!
03
解決方案:刮骨療毒
針對原有分店的改良方案,我建議:
第一、不要投入太多的精力、人力、財力在現有模式,否則越陷越深難以自撥。
嚴重虧損的分店要堅決砍掉,其他可導入承包責任制,力求盡可能的做到管理到位,增強責任心,拉動積極性;
在空間、人工等方面全面瘦身,從而壓縮成本和費用,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
第二、公司組建外賣班子。
針對外賣平臺規則和外賣品牌企業進行專題研究,在供應鏈保障、放大外賣品種、平臺戰略合作以及外賣專門店等方面尋求突破,力爭創造出新的營收出口。
我相信,以A企業20多年的外賣口碑,遍布全市100多間分店的規模和既有的供應鏈支撐,只要能夠充分重視并整合資源,我們還是有優勢所在,沒有理由做不到最好!
第三、單品類、小而美是趨勢,大而全、工業化快餐已成末路。
市場細分了,選擇多元了,酸菜魚、三及第、醬骨架、鹵鵝甚至于炒飯都可以單品類。小而美形態出現,單品類幾百上千間店的連鎖品牌層出不窮。
單品極致、標準規范、模式復制、供應鏈保障、加盟連鎖是整個商業模式孵化的全過程。
20多年所積累、沉淀的技術和產品資源,是我們提煉和孵化小餐飲的源泉,我們的粵式蒸湯,各類點心,廣式小炒、臺山煲仔飯等等產品,何嘗不能夠再提煉再包裝,進而以單品的形式推向市場呢?
第四、茶餐有積累,簡餐是出路。
十年前內部誕生的新派茶餐廳B,當時的初衷是開拓A企業的多元化,升級并緊跟城市主流人群,力求在品牌、環境、出品等方面取得行業突破。
可惜我們越來越往傳統茶餐靠,越來越快餐化,始終擺脫不掉快餐的印記。
導致今天的快餐不像快餐,茶餐不像茶餐,人工成本高,客單價上不去,投入產出比不理想。
但是,畢竟B存在著一定的產品積累,有再提煉升級的基礎。這是機會點。
因此,我建議在B的基礎上打造簡餐品牌,力求收縮品種,聚焦品質,再造環境,切入商業綜合體等城市主流商圈,在業態、客源定位和商圈選址等方面擺脫現有模式躑躅,最終尋求革命性突破。
第五、核心團隊已嚴重老化,在思維、管理能力和再創業激情、創新能力等方面客觀上成為發展的最大阻力。
因此建議,可采取現有分店承包、績效責任制、以及其他崗位流轉、公司福利安置等多種人員分流形式予以妥善安排,換輕裝重新上陣。
04
后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為曾經的企業人,對A企業是抱有濃重情節的,是衷心的希望企業能夠擺脫困境,再創輝煌的。
自決定寫這篇小文后,歷經分店考察、員工訪談等半月有余,始終難以下筆,可能是了解和背負了太多的情感和歷史所致吧。
今斗膽奉上,但愿能對A企業及所有的連鎖快餐品牌地發展有所幫助吧!
– END –
作者 | 孫旭(資深餐飲經理人、中烹協休閑簡餐委副主席,微信s13509622118)
來源 | 餐飲O2O
整編 | 小貝
7大現象級餐飲品牌深度解析
餐飲O2O案例式新書熱售
▼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