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中國的產品主義究竟是什么?
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雀巢咖啡相比,星巴克很少打硬廣,那它是如何推廣新品的?
是的,星巴克非常擅于內容營銷。
更重要的是它會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人人都在講故事的時代,故事難免流于形式,關鍵是要塑造一個最有效的故事場景,最大化體現自己產品的優勢。
大家應該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現象: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碧,雀巢咖啡等飲料品牌都很喜歡在電視,網絡視頻,公交站臺等地方打廣告。
而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卻貌似只會在自家的微博上發發廣告,或者偶爾放出來一兩支創意視頻廣告。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其實,關于“星巴克很少打硬廣”的問題,早就有人討論過了。
有人說:
星巴雖然不打硬廣,但在其他方面(比如公關,品牌故事和事件營銷等)都做得很好。另外,門店的選址和精美的包裝等也具有很好的廣告效應。
但是,如果硬廣本身也有效,那為什么不做?
還有人說:
星巴克暫時沒有在國內做廣告的必要。
硬廣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已經有很多同類產品參與競爭了,消費者已經養成了消費咖啡的習慣,硬廣可以提醒你來我們星巴克家而不是去COSTA。
而星巴克目前這一點很成功:國人之前不懂咖啡,他在國人腦海中植入“咖啡=星巴克”的概念。而且暫時不存在有明顯威脅的競爭對手,自然還不到打廣告的時候。
今年夏初,星巴克又推出了瓶裝新品,不過這次并不是咖啡,而是奶茶——紅茶星冰樂&抹茶星冰樂。
如果說“咖啡=星巴克”,那奶茶肯定就不等于了吧…那為什么星巴克依舊沒有做硬廣呢?
另外,它又是如何推廣新產品?以及為什么采用這種策略呢?
星巴克是如何推廣新品的?
雖然我不能確定星巴克推出這兩款新品的具體時間,不過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消息是5月25日發出的。
不過,這并不是說星巴克真自信到“即使不做推廣也能把它賣出去”的程度。
其實,在5月24日到6月8日,在微信端一共有10多個大號參與了星巴克新品的推廣。
它們都來自不同的領域,有廣告界的,攝影界的和時尚界的等等,也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品進行了宣傳。
在這些KOL們的筆下,本來只是一款用來喝的飲料,突然就變成了具有“各種神奇屬性”的東西。
是的,星巴克非常擅于內容營銷。它明白喜歡不同內容的受眾勢必會關注不同的產品屬性,所以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與大部分人理解的定位理論非常不同,他們認為:一個產品一般只能主打一個需求,比如王老吉就一直主打防上火。
而內容營銷注重的是需求與受眾的匹配。雖然它也有定位,但要根據不同的人定不同的位。
另外,星巴克也非常擅于利用“影響力”來做營銷。
它選的這些公眾號,要么是“喇叭達人”,要么是“雞湯達人”,再要么就是“時尚達人”。
讓時尚達人們展示手中的星巴克飲料,會很容易吸引其他那些“偽時尚達人”也去跟風購買…
另外,說“星巴克適合用來做自拍”,也是在暗示別人為它做傳播——那些喜歡攝影和自拍的人,肯定會把星巴克拍的比實物還漂亮,然后再發朋友圈,吸引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星巴克真的很有心機。
為什么采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
如果說“星巴克采用內容營銷而不是硬廣”是一種商業策略的話,那我們不妨從策略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策略是什么?
策略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關鍵競爭對手,再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
1、關鍵競爭對手是誰?
就線下門店來說,星巴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應該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等。(costa暫時還不算,其門店數量還不到星巴克的1/10;其他那些又貴又難喝的雜牌咖啡店就更不用說了)
而星巴克的瓶裝飲料(包括咖啡和奶茶),由于主要是在各大商超出售,所以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應該是其他飲料,比如可口可樂,雀巢咖啡,味全果汁等。
好了,既然找了這些主要競爭對手,下面就應該分析自己與對手的長短了。
2、優劣分析
星巴克的優勢是什么?
很明顯,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優勢(否則也不會活得這么好了),也就是“品牌文化”,或者說“講故事的能力”。
從“LOGO的深邃含義”,到“裝修細節的內涵”,到“CEO供員工(伙伴)上大學”,到“隱藏菜單的奧秘”,到“自帶杯子免費喝,倡導環保”,再到“顧客在店內的輕松體驗”…無不在強調品牌的內涵與文化。
那它的劣勢是什么呢?
也很明顯,那就是它在物質層面的性價比不高。別家的咖啡一般不超過10元,而它要30多元,更別說20多元的礦泉水和10元一顆的糖果了…
3、揚長避短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星巴克大規模參與硬廣的投入,就會產生幾個問題:
以推銷產品為目的的商業廣告很難表達品牌“深邃的文化內涵”;
與其他品牌在同樣的地方,以類似的形式打廣告,會降低星巴克的差異化(比如“內涵”與“逼格”)。
而一旦降低了差異化,就容易讓用戶將星巴克與其他品牌的產品當成同一種東西,這對性價比不占優勢的星巴克來說,可不是件好事。
所以,要想讓用戶買單,星巴克需要把用戶帶入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景,避免自己與其他品牌的直接對比,然后再慢慢講述自己的品牌故事與文化。
而內容營銷就是很好的選擇。
每一個內容都有一個主題,而一旦人們進入該內容設定好的主題,就不太會關心與主題無關的其他信息。比如當人們讀到以“生活美學”為主題的文章時,就不太會關注“性價比”之類的信息,更不會想到肯德基與可口可樂。
這其實跟看電影一樣。
當你在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由于電影的主題是“愛情”,所以你的思維會偏感性,注意力會放在人物和情節上,而不會去思考“如何改進大型船只夜間導航系統”之類的問題。
而如果你在看一部名為《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的科教片,那情況就完全顛倒過來了…
另外,星巴克將營銷主戰場放在社交媒體平臺,還能與它另一個優勢相互協同。
人們更愿意對別人說“我今天去了趟星巴克”,而不會對別人說“我今天喝了一瓶可口可樂”。
也就是說,星巴克相對高端的定位讓它具有更高的話題性。
這也是為什么雖然在銷量上星巴克遠不如可口和百事,但它在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卻絲毫不會輸給它們。
數據來源:FooAds.com
所以,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自身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可以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內容營銷就是講故事?
剛才我們說星巴克很擅長講故事,那是不是說內容營銷就是“關起門來只講自己的故事”呢?
并不是。
故事只不過是一種形式,內容的關鍵是要創造一個對自己產品最有利的場景。
星巴克喜歡做內容營銷和社會化營銷,是在放大品牌的相對優勢——品牌內涵和話題性;而它不做傳統硬廣,則是在避免暴露自己的劣勢——性價比低。
這是一種揚長避短的策略。(PS,并不是說性價比低就一定不適合做硬廣,蘋果和耐克的性價比都不高,但仍然可以做硬廣。原因之一是“手機與衣服是大部分人的剛需,而咖啡在中國市場并不是”)
另外,雖然大家都在說“品牌故事”,但這并不是說你有個“好故事”就行了,關鍵是這個故事塑造的場景,要能最大化體現自己產品的優勢。
– END –
來源 | 商業地產云智庫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愛學習的老板都會點的圖片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巴奴 | 胡桃里 | 云味館 | 松哥油燜大蝦 | 老板戀上魚
九毛九 | 遇見小面 | 西貝 | 海底撈 | 外婆家 | 桃園眷村
行知研習社 | 創新故事會 | 匠心故事會 | 選址 | 創新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