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羅氏家族創立的維他奶品牌和大家樂、大快活兩家快餐連鎖店遍地開花,在內地也廣為人知。 大家樂是香港一家知名連鎖式餐飲公司,每日顧客總量超過30萬人次,于1986年7月18日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 創始人羅騰祥一生傳奇,36歲時加入了其兄長創立的“香港豆品有限公司”; 1968年,他在一般人準備退休之年,反而決定在離開豆品公司后自行創業,從而成就了大家樂。
大家樂走過20世紀香港工業騰飛的70年代、新市鎮急速發展的黃金80年代、不安的90年代,而進入千禧年后,在對抗過2003年的世紀疫癥后,再走出谷底。
▲大家樂于1975年進軍中環,在雪廠街開設分店.
大家樂制造了香港餐飲業的諸多創舉:
大家樂首次引入美式漢堡;
1972年首創“半中半西”餐飲;
1975年率先使用自助取餐模式;
1986年在聯交所上市,成為香港首間上市飲食集團。
1
大家樂的成長
香港大家樂集團目前業務遍及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美國加州及加拿大等地,經營的項目有快餐店、機構飲食、特色餐廳、分銷及海外餐飲業務等。
雖然創業時已不再年輕,但是創始人羅騰祥還是陪伴大家樂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他在86歲的時候選擇退休,將公司的日常運作交由女婿陳裕光及兒子羅開光主理。
作為羅氏家族的女婿,陳裕光1984年受岳父邀請加入大家樂集團,在39歲時接管了大家樂集團,于1989年出任行政總裁一職,并從2012年4月起,以非執行董事的身份執掌董事局主席一職。
2016年是大家樂集團上市30周年,這家土生土長的香港企業正蛻變為多元業務的全球化機構。
當初陳裕光接管時大家樂只有單一品牌,如今的大家樂已成長為有著活力午餐、一粥面、米綠陣等眾多品牌的大企業。
在經歷金融危機時,面對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間的危機狀況,一部分香港人感到驚恐焦慮,很多新創企業,乃至成熟企業都決定轉移海外。
但陳裕光在接管大家樂后,面對外界市場環境,首先進行了危機驅動下的創新,他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才能穩定人心,解決企業問題”。
在陳裕光看來,危機之下企業不僅要存活,還要隨時具備良好的危機應對能力,這些危機有時恰是幫助企業成長的好事,是能夠強化管理者推動企業有序發展的動力。
陳裕光認為,管理者要積極面對現實,將注意力聚焦于員工,聚焦于管理層,改變企業家自身的思維方式,畢竟“危機總是和機會并存,所以要化威脅為機會”。
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推動下最終大家樂公司內部形成了一個共同目標,也確保實現了大家樂過去30年的持續成長。
截至2007年底,大家樂在中國華南地區總共開了36家連鎖店,遍布廣州、珠海、深圳、東莞、中山、江門、佛山等眾多城市。
2
家業的傳承
作為企業家的陳裕光,如今已近65歲,他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能夠良好地將大家樂傳承下去。
陳裕光明白,傳承是對每一個企業家的終極考驗,如果不能把企業傳承到下一代,那么最終這個管理者還是失敗的。
2008年陳裕光開始為企業傳承做準備;
2009年,陳裕光找到企業顧問來確保企業文化傳承;
2010年,陳裕光設計了傳承規劃,對每一個管理層相關人員進行考察,衡量誰最適合做接班人。
在陳裕光看來,這不是簡單地一個人接替另一個人,而是一組人傳承另外一組人的大項目。
2011年,他又組織了一場家族議會,確保家族成員的利益得到保護;
2012年,陳裕光卸下CEO職位,進行交權接棒,他花了6年時間讓新傳承人到位;2013年,大家樂建立了一個企業守則,陳裕光不再參與管理決策,以此確保企業傳承人能夠以專業的、職業的方式管理企業。
▲陳裕光交棒羅開光任大家樂主席
陳裕光總結出一套“2+2+2”的傳承計劃:帶2年、幫2年、看2年。在培育接班人的6年進程中,把握時機做好傳承家族理念、人生觀、經營之道。
這個企業傳承計劃包含許多內容,既要經營家族關系及理念,建立企業和家族的管理機制,還必須要有栽培后代的個人發展計劃,這里面涉及到每一個家族成員的成長。
家和企業的關系密不可分,家族的團結不是建立在金錢上,而是建立在家族文化上,讓家族成員團結互助:灌輸積極的人生觀,協助彼此尋找個人理想抱負;鼓勵家族成員為家族和社會做出貢獻。
3
對家族有情,才能鍛煉
出對家族企業的承擔之力.
俗語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企業傳承方面,“舍得”同樣重要。在陳裕光看來,家族企業傳承必須經歷幾個關口。
最難過的心理關口是“不舍得”,因為要放下多年來工作的習慣、環境、滿足感需要時間。
但他也認為,就是要舍去一些東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東西,正所謂有舍必有得。
陳裕光看到許多企業領導者,即使已經交權了還是不能夠做到完全舍得,還是要去監督接班人的工作。
權力實際上很像鴉片,第一口抽進去就會喜歡上,因此管理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對“鴉片”上癮,必須清醒面對現實。
企業傳承就好比種地,先退一步才能往前走一步,企業家和創業者在成功后往往面臨一種權力黑洞,這個黑洞會毀掉第二代人夢想,影響企業后續發展,所以陳裕光不斷自我強調,不再參加日常管理,把權力完全交出。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確定好企業傳承人,那么就要做到放權,要能夠舍得,盡管這個舍去的過程會令人不快。
家族代溝是最大的敵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陳裕光不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下一代人身上。
“就好比我們這代人總是想改善生活,而上一代有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但下一代不僅會考慮改善生活,還考慮普世價值,關心工作生活平衡,關注環境問題,關心要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這是新一代人的價值觀,是樂活一族。他們追求可持續健康生活方式,在信息技術上有許多發展和創意,陳裕光例舉了許多:世界上最大的專車服務公司是Uber,Uber公司卻連汽車都沒有;
最大的酒店公司是Airbnb,但他們沒有自己的酒店;最大的零售商是阿里巴巴,他們甚至不擁有任何的庫存產品;
這都是非常具有顛覆性的,十年前、二十年前如果人們講這些,別人無法理解,而這一代人生活在顛覆性、創新性當中,他們代表著未來。
陳裕光相信一代人只可以做一代人的事,所以家族企業最大的敵人是家族代溝,當今時代是顛覆性的創新時代,因此老一代人不能因為不理解而阻止新一代人的顛覆和創新。
為應對代際觀念差別對企業傳承的影響,陳裕光認為,應該注重傳承的規劃,要確保家族價值觀和信念都得到良好傳承,同時要建立企業和家族的管理機制。
2012年陳裕光卸任大家樂集團主席一職,而早在2006年,他就設計了企業傳承計劃,從企業文化傳承、繼承人評估、家族利益保護等角度,用了六年的時間與新繼承人進行交權接棒。
傳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創業家決定交棒,便不應干預接班者的工作,學會放手及信任下一代有能力管理公司。
當然,交接的過程,兩代領導者應有定期的交流會,訂立公司憲制,讓傳承過程更順利。
正如陳裕光所說:“十年磨一劍,只為那一刻。”要是事前沒有準備,未來的代價是企業可能需要付出更長的調整期。因此陳裕光建議企業家要趁早計劃傳承安排。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當傳承遇到轉型,當創業遇上創新,家族企業傳承問題更加凸顯,對家族企業保持活力提出更高要求。
雖然歐美國家在家族傳承中累積了豐富經驗,但中國企業家因其特殊情況,無法照搬西方模式,陳裕光認為,所有的企業家在追求企業成長時,亦要兼顧家族和諧,做好企業傳承,確保家族成員得以一展抱負,這才能延續企業的輝煌。
2016年6月30日晚,羅騰祥在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享年101歲。
作為創業一代,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出生、成長,更受過戰火洗禮,所以特別關懷基層員工,在其退下管理最前線后,成立了羅騰祥教育基金。
資助基層員工子女就讀大專課程,至今已有近700個家庭受惠,而他的管理理念與建立的公司文化,仍繼續指引著后繼的一代又一代的管理層,跨越一個又一個挑戰,把握機會向前邁進。
這家傳承了3代的企業事實上還只是在兩代人之間進行了傳承與代際轉換,未來陳裕光將重心轉移到了家族層面而非企業管理。
或許大家樂家族正以此方式開始布局未來的傳承規劃—兒子接班企業管理,女婿探索傳承之路,未來如何富過三代?我們拭目以待。
– END –
來源 | 家族企業雜志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