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整個餐飲界都在忙定位,產品定位、品牌定位、市場定位……
各個餐飲媒體把西貝的幾次更名當做案例,反復講解,同時又把特勞特的理論拿出來反復琢磨。
大家都在學定位,但并不是每個品牌都覺得有效果。事實上,這些品牌在定位之初,就做錯了一步,那就是調研。
都說餐飲行業是永不衰敗的行業,但即使這樣的有著非常大的市場前景行業,想要成功開一家餐飲店,在開店之前首要的必須要做好市場調研和定位,才能在后期的經營能夠做到得心應手。
現在,有些聲音認為“定位失效”了。之所以認為定位無用,或許就是因為早期的定位調研走形,導致定位不準。實際上,調研是為了更好地定位。
調研的目的是什么?1.決策參考;2.創意啟發。
對于餐企來說,做決策的成本最大。一個錯誤定位的背后,代表著幾千萬金錢成本的流失,和機會的流失。
餐企定位調研,就是為了給企業提供決策參考與創意啟發,讓接下來的定位不至于走偏。
在定位調研中,要以單獨提問為主,單獨提問利于獲取到顧客的真正認知。不然則容易掉入調研的5大誤區,導致最終定位失效。
把定位調研當做依據
這是某家餐廳的調研報告,一道問題這么寫:“你會主動向別人推薦我們餐廳嗎?
1.會 2.不會”。
調研結果出來后,72%的人選擇“會”,于是餐廳覺得“餐廳在品牌影響力方面做得還不錯”,接下來減少了各個渠道廣告的投放。
這家餐廳犯了兩個錯,第一個錯是問題沒意義,第二個錯在于把調研結果當依據。
定位調研,必須先有假設。然后通過定位調研,判斷假設是否成立,再采取對策。
重要的是過程而非報告
調研成果中,最沒價值的是調研報告。因為看報告得到的只是寫報告的人總結出的東西。
定位調研的精髓是在調研的過程中,在餐飲界也是如此。
如果你留心的話,會發現顧客選擇餐廳,很少是看一眼就進去消費的。往往是,走到第一家餐廳門口往里面張望幾眼。接著向前走到另一家餐廳,停了1分鐘。再往前走到下一家……
最終,這個顧客在看了4、5家餐廳后,回到第一家餐廳用餐。而并沒有在停留時間最長的那家餐廳吃飯。
所有的調研都是有情境的,因此調研不可能做到絕對客觀公正。
所以,決策者到一線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情報。
問卷沒用,得到一線訪談
調研問卷沒用,是因為很多問題設計便有問題,錯誤的問題只能導致錯誤的答案。
回到之前的那個案例,為何說“你會主動向別人推薦我們餐廳嗎?1.會 2.不會”這個問題沒意義?
當顧客吃完飯,服務員給顧客一張調查表,當著服務員熱枕的態度,顧客礙于情面肯定會選“會推薦”。
因為每個受訪者,都趨利避害,受情緒左右沒法做到客觀公正。
為得到真是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和一線員工、顧客進行一問一答式的交流。
交流時,問家常問題,不問“科學”問題。比如問“今天來多少客人、第一批客人是干嘛的……”不問“今天翻多少臺、到店男女比例多少……”
少問“為什么”,別讓受訪者當決策者
組成調研的一部分,是要弄清消費行為。最常用有效的方法是舉行消費者小組座談會。
主持人做引導,讓消費者回憶消費的整個場景,但不要讓他幫你做總結。
不要一直問“為什么”譬如“你為什么會選擇來我們餐廳呢?”
一切的思考、總結理應是餐企所做的,而不應該甩手給消費者進行。顛倒企業的責任和消費者的責任,得出的調研結果就必定是錯的。
消費者頭腦中有“心智快照”,無須深度思考,也不要浮想聯翩。而調研,就是想辦法把這些消費者“脫口而出”的東西記錄下來,并進行思考總結。
調研不是科學,是藝術
如果定位調研是一門準確的科學,按照調研結果進行定位一定能成功。那么現在最成功的公司,一定會是調研公司。
現在的結果是,很多“創新”,都是在調研中誕生的。調研與其說是一門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藝術,能讓讓決策者產生“靈光一現”的藝術。
“彤德萊”火鍋就是在火鍋市場發現了一個“中等價位”的空當,從而發展起來的。
呷哺呷哺一人一鍋的模式,也是在定位調研中產生的“創新”。再次之前,沒人覺得火鍋還能一個人吃。
– END –
來源 | 餐飲人必讀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