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餐飲老板的口中聽到“新品類”、“差異化”、“聚焦”等關鍵詞,但是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餐飲老板們真的找對方向,讓我們的品牌占據消費者的心智了嗎?
其實,很多餐飲品牌之所以因定位而死,是因為它們都不慎走入了品牌定位的六大誤區。那么,我們在給品牌定位時,又該如何避開這六大誤區呢?
誤區一:定位就是尋找優勢
定位是占領消費者的心智。
在運用定位理論之前,品牌營銷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產品的優勢找出來,然后大肆宣傳讓消費者知道,但不以消費痛點與訴求為基礎的優勢,實則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消費者對宣傳的內容不以為然,產品當然也賣得不好。
定位理論開創性地指出,營銷的戰場并不在研發和生產的工廠里,而是在消費者的腦子里。因為,不管你花了多少功夫做出了多么好的產品或服務,到頭來,消費者認為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比如,依云水只是法國一個地方的礦泉水,國外的售價和普通礦泉水無異,可是國內消費者把它當成高端的礦泉水,所以它在國內就成了高端的礦泉水。再比如,最早日本的黃酒市場曾經被臺灣產的“紹興酒”所壟斷,但在紹興產的“紹興酒”進入日本后,臺灣黃酒的市場占有率由過去的80%驟降至現在的5.8%,而紹興黃酒則占據了94.2%的市場。這就是因為消費者普遍認為,紹興產的“紹興酒”比臺灣產的“紹興酒”更正宗。
市場有競爭就有選擇,選擇品牌關乎心智。因此,打造餐飲品牌是從消費者的心智中去尋找市場定位,發掘出消費者腦海中空白的需求空間,在那里為品牌塑造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認知。
誤區二:差異化就是找不同
定位是從市場競爭中界定差異化。
大家都知道,國內火鍋市場中的老大哥海底撈是以“服務”作為其品牌的核心定位,后來出現的巴奴也曾和海底撈打“服務”戰,結果以失敗告終。但是失利之后的巴奴果斷轉變其品牌的定位,喊出“服務不是我們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的口號進行市場劃分。讓消費者們意識到,拋開服務我們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從而有效地界定了火鍋市場的差異化,讓品牌占領一席之地。
定位不是你認為差異是什么,想定成什么,而是競爭決定了你的優勢在哪里,你的位置在哪里。這也是做定位的第一步,準確地界定競爭。
像曾經出現的涮豬肉火鍋、雞湯火鍋,雖然與傳統火鍋與眾不同,但是差異化的同時不要忘記,市場消費群體越大市場才越大,“又肥又大”的市場品類空間永遠是品牌做大的基礎,所以曇花一現的小眾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鄉雞就深諳此道。老鄉雞明確地了解到自己的競爭對手不是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快餐,而是大部分群體消費的街邊小店。于是它迅速地打出“好吃干凈”的定位,成功地建立起了全國的品牌效應,目前這家快餐品牌在全國已有400多家直營門店。
品牌尋找差異化首先要明白競爭對手是誰,繼而發現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從而針對于競爭對手建立起差異化。差異化越能形成優勢,那么你的品牌越能占領市場。
誤區三:定位可以一勞永逸
定位是動態的,隨著市場的變化、競爭的變化,品牌需要不斷重新定位。
說起吃西北菜,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西貝。西貝一定不是第一個做西北菜的品牌,但絕對是第一個將西北菜發揚光大的品牌。強勢的品牌能夠帶動品牌的崛起,這和它的定位策略密不可分。從2010年和特勞特(中國)咨詢公司合作,到2014年華與華創作了I?莜的超級符號,這期間,單單只是名稱西貝就修改了4次。2010年西貝將品牌名稱修改為“西貝西北民間菜”,一年之后又改為“西貝西北菜”,而后又轉為“中國烹羊專家”,到了2013年確定為“西貝莜面村”。除此之外,品牌戰略幾乎每年都在調整。西貝前后花了幾千萬幫助品牌不斷調整定位方向,這才有了今天的西貝帝國。
相反地,有一些品牌可能在開始時,定位得非常出色,但隨著人們對其喜愛的熱度退去,其本身又不愿意再做調整配合市場變化時,品牌走下坡路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曾經紅極一時“水貨”品牌,由于其新穎的海鮮吃法的確打動了消費者,因此在前期受到熱捧,甚至捧著重金要求加盟的加盟商絡繹不絕。可當這種方式變得不再新鮮,而品牌本身又沒有做出重新定位時,品牌的影響力就很難維持了。
重新定位旨在幫助品牌走出當前的困境,使品牌獲得增長的空間與發展的活力。它不是對原有定位的一概否定,而是品牌經過市場的磨練之后,對原有品牌戰略的一次揚棄。正是通過這種對品牌的完善,不斷提高了品牌的價值。
誤區四:發展壯大才要定位
哪里有市場競爭哪里就需要定位,定位無關企業大小。
很多餐飲人經常聽到的都是大企業如何定位,所以自然而然地認為品牌規模較小時不需要定位,只有發展壯大了才需要,其實不然。在發展前期,一個品牌或許不需要大規模地布控,但針對于周圍的市場仍然需要進行定位,尋找差異化。
有一家八十平米主打豆漿和黃燜雞米飯的小店,門店客單價在20元左右,其老板就很有品牌定位意識。原本,這家小店就是為社區居民和工廠工人提供一日三餐,因為菜品豐富又注重品質,深受周邊消費者的喜愛。如今,老板為了開拓市場提高品牌檔次,對品牌進行了重新定位,包括產品的調整與門店的風格,都做了重新的梳理。因此,門店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穩步的提升。之前開在郊區的老店每日的盈利達到了六千多元,而新開的商超型社區店每日的盈利更是達到近兩萬元。
大品牌如果定位不清,在同一個商圈中都會因為競爭力不足很快死亡。相比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品牌,如果沒有好的定位作為競爭的基礎,其生命周期只會更加短暫。試想一下,在市場大爆發的今天,走在街上的人,誰會注意到一個毫無特色的小店呢?更何況,每個成長起來的大品牌都會經過由小到大的過程,如果前期都無法立足市場、吸引消費者,那還談何發展壯大呢?
所以說,不論企業大小,都可以做好定位。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優勢,并且讓自己所有的資源都為突顯這個優勢而服務。
誤區五:特定場景也是定位
定位是關于競爭建立起來的,所以不存在場景定位。
近幾年,經常聽到很多網紅餐廳迅速走紅的消息,其中精致的裝修成為眾多消費者炫耀的話題。于是,很多餐飲老板會認為,只要裝修足夠高大上,就能吸引消費者從而占領市場。然而,沒有品牌文化落地支撐的門店空間,只能算是一個費錢的皮囊,并不能與顧客的靈魂進行溝通、心靈產生碰撞。
曾經出現過一些裝修風格獨特的咖啡館,其定位就是給消費者拍照。剛開業的時候,的確有很多年輕的男女前往門店消費拍照,然后在朋友圈內熱切地討論,但是隨著這部分消費者的熱情退去,而真正會來喝咖啡的人又很少,門店的生意就逐漸冷淡了。對于這些擁有特定場景的餐廳,大部分消費者只會為了新鮮感去“打一次卡”,當有更多同類餐廳出現時,它們將變得不再具有吸引力。
因此,我們應該可以理解,為什么之前走紅網絡的帶有各種顏色的治愈系沙縣小吃,在風靡一段時間后便銷聲匿跡了。它們的老板在意識到這樣的場景造勢并不能為門店帶來更多的客源,反而將原來的消費者拒之門外時,也都紛紛重換門頭回到原來的模樣。
門店可以有精致的裝飾、高檔的裝修,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品牌的定位方向。品牌在定位時,一定要遵循定位的規律,從消費的心智中去找市場空間,從市場競爭中去找品牌優勢,消費者認可了品牌的優勢,品牌便擁有了市場。
誤區六:定位就是改個名字
定位是一種尋找市場的思維方式。
很多人認為定位就是改個名字,或是用一句話闡釋品牌,然后整個品類都是他的了……這顯然對品牌定位缺乏本質的把握。定位是一套完善的營銷體系,需要多個維度對品牌進行引導,并且這樣的引導涵蓋了品牌營建的各個方面。還有人以為,品牌定位之后就不需要做廣告了。其實剛好相反,定位后的品牌,為了抵達消費者的心智并牢牢地占據其中,更需要持續不斷的廣告投入。《定位》一書曾指出,廣告或許不能為你的品牌拓寬銷售渠道,但品牌要想維持現狀必須依賴廣告的傳播。
定位是一種思維方式,看起來簡單,但是一旦用量化的思維去思考,就很容易出錯。除了不能去套概念,在實踐定位時,一定要把握兩點:顧客心智(顧客怎么看、怎么想)和競爭(你的優勢是競爭決定的)。同時,定位是建立品牌的一套體系,從初期為品牌確立方向,到中期為品牌發展運營,再到后期維持品牌的市場地位或是調整戰略重新定位,品牌成長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定位理論的支撐。當然,經營者如果能夠從定位理論中發掘出新的視角,對經營有新的把握,那就再好不過了。
來源:中成餐飲學習官
大會開啟,問道本質,探尋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
辰智大數據創始人——葛建輝先生攜手其他幾位餐飲專家親臨現場,請看下方精彩預告!
掃描二維碼 添加微信
立即報名
(請注明參加8月6日活動)
聯系電話:13331816731
球分享
球點贊
球在看
原創文章,作者:辰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