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大數據會在30年徹底改變世界,未來偉大的公司都是數據公司?!

    歡迎點擊標題下的 "辰智" 快捷關注!

    講師名片:

    吳軍, Google科學家、硅谷風險投資人、原騰訊副總裁、《浪潮之巔》作者,它開拓了Google的中日韓文搜索時代,他對互聯網時代的每一次變化洞若觀火。

    一、從摩爾定律說起

    50年前,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50年來,世界科技產生的增量很多來源于摩爾定律,如果把摩爾定律產生的GDP拿掉,人們的生活水平會差得很遠的。50年來,摩爾定律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很多生活方式,是一個浪潮,是持續的增長,它可以再走一段時間,但今年是轉折點,接下來的30年還有個新機會:大數據。

    接下來是大數據的福利,這個機會就像50年前一波人踩上摩爾定律的船一樣。大數據是不是一個泡沫?雖然它今天沒有產生那么大的GDP,但為什么認為它如此重要?30年后,它也將徹底改變這個世界,還有思維方式,并帶來驚人的結果:機器智能。

    首先回顧下摩爾定律:

    1965年,摩爾提出一個定律:“半導體的集成度每年翻番。”正如當棋盤每次翻倍放麥子,10次后會翻1000倍。摩爾后來發現“每年”這個數據太樂觀了,是18個月翻一番。1968年的時候,諾伊斯相信摩爾,所以他們成立了公司“intel”,最初只想做更大容易的存貯器(當時,IBM小型機的時代,計算機公司自己做處理器)。日本有一家做計算器的公司,它想設計一款微處理器,找到Intel,于是intel陰錯陽差就設計出來了,它不僅能做處理器,還可以做很多。那時候他們兩個人還沒想到計算機可以家用,不知道計算可以在家里干嘛,就賣給了日本。很多探索,商業成功的運氣有很大因素。

    50年前,沒人相信過“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臺計算機”這個事情,但是今天計算機的市場這么大。摩爾定律帶來的結果是:所有半導體IT公司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下一代產品的開發。所以在美國,很多會在10月、11月會推出一款新產品,如果不能上,第二年基本沒什么生意,以前你不敢想象的很多事情,就不斷變成現實。

    以前社會需求帶動科技發展,現在科技先被造出來,你甚至不知道它干么用的,但是一旦它產生出來,就會產生社會需求。如果一個企業家在摩爾定律時代,卻還是延續過去經濟學教科書說的來做,就落伍了。因為有了摩爾定律,你盡管去做一件事情,你只要引領摩爾時代的一件事,各個公司都要開發針對未來市場的產品。在你創業的時候,不用考慮會不會沒有市場,即使產品12個月后出來,但是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去優化前期的代碼,你比別人多花了半年的時間,你會發現即使你后面生產出來了,還是會發生很多技術的問題。

    摩爾定律給世界帶來了驚喜,因為產品18個月后價格會降一半,會給用戶帶來福利。在農業時代,種田后會留一些種子,第二年接著用,這是過去的方法,今天中國的農村已經不留種子了,可以直接從種子公司購買。為什么種子公司可以研發出更好的種子?因為他們運用了IT技術。

    中國在過去的35年走過了英國300年的路,30年前,你去杭州萬象集團的前身,會看到工人都是純手工干活。今天,你去富士康,完全是制造王國,就是因為摩爾定律。過去,我們理解的服務業是旅游、家政等等,今天不是,今天IT作為服務業,光在美國就有1萬億市場,中國的第一、第二產業也正在向第三產業轉型,這個時候不是僅僅為它們簡單的法律等服務,而是用IT輸出。

    不過,摩爾定律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通縮。在世界上比通貨膨脹更可怕的是“通縮”。歐洲今天經濟出這么大問題,包括日本過去出現那么久的問題,就是通縮,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問題出現的時候,常常就會出現一個解決方案。

    那么,這個解決方案是:“安迪-比爾定律”(與摩爾定律、諾威格定律并稱的IT產業三大定律。),即“安迪給你的時候,比爾就會全部拿走(“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這句話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這對IT產業中軟件和硬件升級換代關系的一個概括。這是微軟要和大家做對嗎?不是的。微軟在和英特爾一起打造了IT的產業鏈。

    個人電腦出現后,分工就更清晰了,硬件和軟件分開做,硬件要提升,然后軟件升級,吃掉硬件的提升。當芯片處理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可以實現更多的文字報表、照片視頻等處理,就帶來整個工業和社會的升級。

    把摩爾定律反過來看,IT就和制造行業完全不一樣,它迫使IT從業人員非常辛苦,因為它如果18個月不能把性能翻一番,就會被行業淘汰,所以很多人要不斷提升。有的人就說我不玩了,于是出現了很多IT公司轉向服務業,把電腦賣出去,然后去做軟件,比如IBM,它把電腦業務賣給了聯想。在摩爾定律出來,也誕生了今天很多主流公司,如微軟和甲骨文計算機公司。IT行業容易出現壟斷,但是也迫使制造業升級。

    未來30年是什么樣的?看看硅谷投資的三個趨勢:

    1、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在美國有上萬億的企業級IT服務市場,在云計算時代,成本可以比IT時代降低很多,但是,在中國很遺憾,在中國沒有幾家企業級軟件公司,在云計算時代,也許這里會有一個很大的市場;

    2、大數據+機器智能;

    3、IT+生物醫療:這個行業非常大。

    三個趨勢的核心是大數據,那么,為什么大數據如此重要?

    二、人們對機器智能認知的發展

    很多人把大數據和大量的數據等同起來,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大數據有三個很重要的特征,它不僅僅是數據表格,不是這么簡單,它的重要性是將帶來機器智能。

    摩爾定律的結果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同現指數增長,第一次用機器運算來代替人腦,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機器智能會超過人。目前,我們正處在機器將近超過人腦的時間節點上。

    回顧下過去:

    50年代圖靈測試,是計算機的模糊概念;60年人工智能;70年代出現了最早的數據驅動概念;96年出現了IBM電腦深藍戰勝了象棋大師,這臺電腦是當時世界上最聰明的機器之一,后來互聯網發展起來,帶來了一系列的結果,到了2010年,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出現,它已經可以能夠主動控制一些東西,而不是和人類比頭腦,跟深藍時代的電腦已經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想到機器智能的時候,大家會想到機器人:比如變形金剛等等。

    那現實生活中的機器人是怎樣的呢?到底什么算是機器智能呢?1950年,阿蘭圖靈提出了一個測試:“當計算機回答問題的時候,當你分不清給出答案的是人還是機器,這臺機器就開始具備智能了。”圖靈測試是以結果判定。那么怎么做呢?拆分條件:要能聽懂,要會回答。

    來看看機器智能的三個發展階段:

    1、1970年:人工智能時代

    之前還屬于人工智能時代,就是模擬人的思考方式,即,首先想到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去模仿人,結果這條路走不通。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是能夠思考、推理,當時有個很有名的計算機科學家明斯基,他們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機器的概念,他們提了一個概念:“鋼筆在盒子里和盒子在鋼筆里(the pen was in the boxthe box was inthe pen)。”前面這句話比較好理解,后面這句話就費解了,但是如果把pen理解成圍欄,那么就可以理解成:盒子在圍欄里面。這句話如果讓計算機來模擬人,它就做不到這個理解的。因為判斷這件事需要世界的知識,從小從生活中知道的,不是分析得到的。明斯基在計算機界很有名,因為這句話,美國計算機基金會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就減少了。到70年代,發生了一個變化,大家不做這個事情了:人工智能。

    2、19722000年:數據驅動時代

    人是怎么飛起來的?人類為之努力了幾千年,最早的認知就是看鳥怎么飛,模仿它。但是,最后人類做出飛機,不是學鳥,而是認知了空氣動力學,也就是學習什么不必非要模仿它。所以,如果要讓機器有智能,不是讓機器按照人怎么想,于是推出了空氣動力學派。

    1972年發生一個事情:有一位教授從康奈爾大學離開,去IBM帶薪休假工作,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怎么讓計算機聰明起來?于是他開始做了語音識別,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是用數據驅動解決智能問題的最早范例。這位教授不是搞計算機科學的,他是基于數學研究通訊的,他認為語音交流的過程可以分解為:當你用語言把大腦中的概念表達出來(編碼過程),然后通過空氣傳播(傳輸過程),然后你聽到后進行理解(解碼),這其實是一個通訊問題。

    要解決這幾個問題,第一要數據(為什么IBM能夠做這件事情?因為它當時有超級計算機,有大量商業客戶和數據),于是產生了“數據驅動”概念。運動這些數據就可以加以識別,從而實現了語音識別系統,最初的錯誤率30%,且只能解決100多個字,后來,經過升級,到22000字,誤率從對30%降到10%,這就基本能看懂意思了。這給人們啟發,原來不需要非得模擬人,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數據驅動。

    如果把中文翻譯成英文,也是編碼、傳輸、解碼的過程。彼得·布朗受此啟發,寫了篇論文,作了一套翻譯系統,但他失敗了,因為它當時數據不足。雙語資料當時只有圣經。后來,有了數據以后,證明這個方法能夠做得很好。

    3、云計算+大數據時代

    需要多大的數據量才夠支撐人工智能呢?當你的統計量大到足夠的時候,人工智能的統計模型程度會極大接近人的智能(真實模型)。

    蓋洛普認為:“統計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不用再大了。”蓋洛普是一個統計學博士,羅斯福第二次當總統的時候,他做總統的預測,蓋洛普發了2000份問卷,而文學文摘發放了20萬份的問卷調查。蓋洛普公布了統計結果:”我自己預測羅斯福會嬴,我可以肯定文學文摘預測羅斯福的競爭對手蘭登會嬴,但是我的預測會成功。”果然,最后是羅斯福嬴了,因為文獻文摘發問卷的時候偷懶,通過黃頁獲得電話,當時基本都是中產階級及以上階層的人擁有電話,因此采樣沒有代表性,而蓋洛普根據教育程度等數據發放問卷。

    蓋洛普一直做預測,時準時不準,即使后來的樣本在增加,也總有誤差。概率的方法雖然好,但總是有些小概率覆蓋不了。

    到了2000年以后,發生了一個變化,互聯網興起使得數據量劇增,使你一下子可以得到好多數據。凡是拿到美國政府經費的項目,每年就要參加政府的評測,比比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你即使沒拿這個錢,你也可以去挑戰。2015年, NIST當時對英語翻譯做了評測,然后用機器翻譯的結果和人翻譯的結果去比對,結果:谷歌排第一。第二名相差5%,都是同一個人寫的代碼,內核更新并不多,唯一差別在于谷歌的數據量多了一倍。當你增加一萬倍的數據,量變就產生質變了。

    所以,人的思維方式也發生改變了,以前花很多時間研究方法,現在通過數據就會解決。摩爾定律不僅誕生了半導體行業,這是過去50年的事情,未來,你所有的思維方式都要沿著這個方向改變:大數據。

    四、什么是大數據?

    大數據三特征:數據量足夠大、多維度、數據的完備性。

    大概兩年前,百度知道公布的一個數據:通過7700萬條與吃有關的問題里,挖掘出一些結論,反映中國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比如香港叉燒、廈門蛋撻、福州佛跳墻、重慶麻辣等等,廣東人常問什么東西不能吃,西北地區問什么東西能吃,廣東云南問蟲子能不能吃,西北問螃蟹能不能吃。這些雜亂無章的信息,可以看出很多好的數據。

    當然,還可以看出不同人用了不同的計算機、手機,而且上網時間、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所有問問題的時間也不一樣,從這里可以知道年齡段、收入等隱私。這些數據屬于歷史上不同時期產生的,疊加起來分析不同地區的GDP差距和時間上生活習慣的變化。數據維度非常多,維度一多,數據就相對非常稀疏,所以需要更大的數據量。

    蓋洛普吃虧就吃虧在數據的完備性上面。Natesilver也做了一個總統精選的預測,它找遍了所有網絡上的數據,然后對美國50個洲的投票傾向性做了預測,美國競選不像法國,法國是一人一票,但是美國是只要一個洲里面的數據能夠勝出,就可以這個洲把所有票拿走。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預測可以同時做50個洲的預測,但是它獲得了100%準確性。為什么他能做到?因為數據的完備性。如果你有本事統計到每個人投票前一天的想法,你的預測就會更加精準,以前我們想象不到這個事情,但是現在你有可能做到,所以,今天,我們的整個思維都要改。

    BIG DATAWHY NOT LARGE DATA?用前者的“BIG”不僅僅是強調數據量大,而是強調思維方式。

    數據的完備性很可怕,回顧1996年,卡斯帕羅夫大師第一盤棋戰勝IBM深藍計算機,但是后面幾盤計算機嬴了,因為它具備了數據的完備性,它把卡斯帕羅夫過去的棋局數據都收集起來了,包括全世界其它高手的歷史數據記錄都收集了。我們現在正在把很多智能的問題變成大數據的問題。

    真正能夠取代人的機器人,不是像人的,而是成千上萬臺的機器在運行聰明的軟件。記住大數據三要素:數據量足夠大、多維度、數據的完備性

    為什么今天的人類正處在一個拐點上?為什么大數據在這個節點上爆發?

    首先要歸功于摩爾定律;其次,是移動互聯網的起來,它和PC非常大的差別在哪里?互聯網最早是機器和機器的聯網,你離開電腦之后,你就離開互聯網了,你坐在電腦前,才重新聯上互聯網,而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你時刻聯網,根本沒有整的時間,全部是碎片時間,因為這樣的特性,使得數據的完備性有可能獲得。

    還有就是傳感器技術的發達,數據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互聯網,也就是說,大數據的增長快于摩爾定律帶來的增長。你如果今天創業,你不能做到移動是唯一的,也要做到移動優先。數據的收集不僅是傳感器,還有攝像頭,上海全市有幾萬個攝像頭,未來市政府還打算擴大到10倍,幾十萬個。過去你是用密碼認證,現在是用攝像頭認證,以前攝像頭是要花錢的,現在攝像頭是可以送給你的。大數據的完備性在于它的多緯度,除了傳感器、攝像頭,還有很多手段和技術。

    從現有的公司中,怎樣比較能夠處于有利的位置呢?是擁有和分析大數據能力的公司。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大數據公司。這根本不是幾億、幾十億的市場,這是幾萬億的市場,孫正義說:所有的產業都要數字化。不同的時代一定由不同的公司來引領,PC是微軟和因特爾引領,互聯網時代是雅虎、谷哥、BAT等,大數據時代不是由傳統的互聯網公司引領的。在未來,大數據非常重要,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數據公司,如果在50年前說計算機無所不在,沒有人信,但是今天就是這樣。

    中國有一家做風能設備的公司,它的葉片和直升機的螺旋槳差不多,它的使用壽命是1015年,在工業時代,最重要留一個余量,這個余量是從平均值得到的,所有1015年的壽命測算就是余量和平均值,這是工業時代的概念,因為你沒辦法知道某一款產品具體的壽命點是什么時候。現在安裝了傳感器,就能夠監控每一片葉片,可以具體到每一片葉片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換。以前利潤率也不高,被裝到哪里也不知道,但是現在有大數據之后,就可以無線聯網,每一臺風力發電機具體的運行情況、賣到了哪里、當地情況風力如何,等等,都可以知道,這樣做市場就特別好做了,能夠清楚準確地判斷哪個市場風力特別多。

    在過去,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都可以去實現。奢侈品牌他們怎么設計專賣店呢?它們對于怎么擺放產品都非常講究,比如在北京開一家專賣店,它們用11的模型做了4個,然后根據老板的經驗來考慮。產品擺完之后好與不好,沒人知道,完全憑經驗來,Prada做了什么事情呢?在店面和試衣間加了一個傳感器,就可以知道多少人試衣,如果很多人試完不買,那就是看上了,但衣服某些細節可能有問題。

    Target,類似于沃爾瑪,它不要光知道賣了多少,也要知道誰在買,然后可以匯總出不同階段用戶的購買習慣,預計你處在什么階段,下一階段可能需要什么,針對性給購物建議。美國人每個月底信用卡都要賬單,所以購物后會留發票,然后對賬,但是發票多的時候還是麻煩,它就說我寄給你郵箱核對。用戶在不同的階段買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孕婦測試是否懷孕,是否開始買嬰兒用品,然后出生后買奶粉等,再根據你的需要推送優惠券。后來有一個男客戶打電話來,很生氣,說你們怎么寄來嬰兒用品,后來商場就安慰他,一周后,商場打電話跟蹤咨詢后續情況,但是男客戶說,他女兒真的懷孕了。

    五、大數據的關鍵技術

    為什么未來所有的公司都是數據公司呢?在大數據公司,我們能做什么,或者需要做什么呢?

    1、數據的收集(無目的性、非結構化)

    谷歌去收購了NEST,后者是一款智能家居產品軟件,它采集了家庭行為數據等等,數據采集很重要,它一定要無目的性和非結構化,在不知不覺中采集下來。刻意收集的數據可能是不準的,比如問你喜吃什么,可能不好意思說你喜歡吃臭豆腐。一年前我和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聊天,羅振宇說在機頂盒出來之前,央視是如何了解收視率的呢?就是發一些調查問卷,發現所謂很多主持人的收視率都被高估了,后來有了機頂盒的統計,就省力很多。

    2、數據的存儲

    3、數據的表示、檢索和隨機訪問

    以前我們處理的數據:文本,很容易索引,數據量大了之后怎么檢索,如圖片、DNA片斷?

    4、數據的使用和挖掘

    當你從沙子里能夠挖出金子,這就是挑戰,所以數據的使用和挖掘非常重要,谷哥40%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就是數據的挖掘,有了數據,你才知道產品怎么改進。比如醫療數據,怎么能夠把不知道的人的具體情況找出這個人,然后利用這個數據呢?

    5、其它挑戰:安全、隱私

    數據還有一個挑戰,就是泄露,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不能丟和損壞,這些都是挑戰,這不只是法律的問題。

    六、機器智能的鼎足三立

    計算機不是思考,它是算,所以它要有思維模型,機器智能未來是三足鼎立:摩爾定律、大數據和數學模型。谷歌大腦其實就是人工神經網絡,它做了一個熱門的概念:深度學習。以前人工智能要幾百個節點,但是人工神經網絡是幾萬個節點。

    谷歌可以用計算機回答問題,這恰好解決了圖靈的問題。比如,你輸入:天為什么是藍色的?自然搜索前10條,可能只有2-3條有用,計算機的解決方案就是把互聯網上所有網頁拿來做語法分析,是每句話分析,這個數據處理量巨大),或者拼湊答案,東邊一句話,西邊幾個詞,將問題轉化成大數據問題。谷歌可以用大數據來彌補這個信息的鴻溝。大數據不是說讓它比人更聰明,而是按照機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再來看自動駕駛汽車。2004年這個點為什么重要?麻省理工兩位教授說看看計算機有哪些事情是它替代不了人的呢?想來想去就想了“開車
    ”這件事情,因為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比如車手舒爾赫就是手腦協調能力特別好。自動駕駛汽車,它不是當作智能問題,而是當作大數據問題,它是谷歌街景的延伸,它能夠知道路況、紅綠燈、堵不堵車、街道寬度、車速如何,一下子機器顯得很聰明。后來,谷歌又做了一些改進,對突發性事件預測得更準確了,它沒有剎車、油門,現在已經跑了幾百萬英里了,一共出了十次事故,都是人撞它,沒有它撞別人的。

    七、如何看待大數據將帶來的變化?

    如果未來的世界,智能機器無所不在,大家可能會疑惑一個問題:這到底會是機器人的世界還是人的世界?

    幾個月前,深圳說有一個完全的機器人工廠,那么原來的工人去哪里?富士康未來的工廠,很多工人也將被機器人替代。那么,人去哪? 你以為,再就業就好。其實不是那么回事。你如果看英國整體工業發展,你會發現要消化這些人,讓社會重新穩定,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消滅這種變革帶來的動蕩是幾十年的事),所以有當年的《霧都孤兒》。 在美國也類似,美國上世紀20年代的激烈社會矛盾就在于此。

    大家認為生產線工人比較容易被波及,那么也來看看放射科醫生,在美國,高中畢業后不能直接去讀醫學院,要先讀4年本科,然后還要做醫生訓練,最后才能行醫,年薪非常高,但是未來會怎樣呢?未來放射科醫生是機器,自動癌細胞識別,它的精確度比人還高,而且它不受情緒影響,它隨時都很準。

    再看一個類似的粒子,谷歌在2012年搞青少年比賽,以大數據為題目,得第一名的是一位18歲女生,她有200萬份取樣數據,最終成功率98%,比任何有經驗的醫生的結果都好。

    未來的社會,連高大上的職業都會受到影響。在美國寫一份好的專利報告,要收1萬多美元,有時候為了打嬴一個專利,要花1億美元,三星和蘋果也打過專利官司,當時有一個案子比較小就和解了,后來就要求對方付一小部分的律師費用,那這一小部分是多少呢?1600萬美元。蘋果和三星兩家光為打官司這幾年就花了幾億美元。后來有一個人做了一個用自然語言處理器,搜尋了所有類似的官司案例,最后只花了10萬美元解決了問題。可以想象,這個技術未來也會讓很多律師的職位受到威脅。

    那么未來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

    機器人是不會控制人類的,但是制造智能機器的公司和人,其實是通過機器來控制人。就某種程度,你是不是在被騰訊給控制了?它們是這個機器時代的受益人,其它人怎么辦?要么加入他們,相信這個未來,成為2%的人,要么你淪為反對者,成為98%的人,被2%的人控制,還記得占領華爾街運動嗎?如果你是那98%,你的希望在哪里?反對有用嗎?因為你是不被這個社會需要的人。

    從美國的工資變化趨勢看:在整個波瀾壯闊的互聯網時代,全社會總體上生活沒什么改進的,只是其中2%的人獲得了收益。中國未來不可能持續7%的增長,如果你不在前者,你只能拿著社會的平均工資水平。硅谷的房價一直在往上走,當然這和中國的土豪也有關系,他們用現金去買掉了30%的房子,然后其它的房子去了哪里?是給那些表現突出、財富優越的明星公司,整體房價都在拒絕平庸。

    在大數據時代,你沒有選擇。互聯網時代,什么東西都很快,久而久之,你就習慣用數據得到結果。任何一個搜索引擎,沒什么差別,差別就在長尾效果,就是誰的數據量大以及數據模型,微軟的Bing在什么時候發生巨大的飛躍呢?是在搜索雅虎之后,因為有了大量的內容。

    Big data(大數據)的Big,是思維方式的變化,如果你處在這個社會的2%,你的財富積累會被這個社會快非常多。

    在美國,醫療費用占據GDP16%左右,這已經是美國社會無法負擔的,所以美國要不斷賣掉債券,這就是在預支未來,隨著老齡化越來越逼近,醫療這個市場非常大。

    50年代的十年里,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沒有太大突破,所以大家準備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60年代,醫學界和生物界希望發明一些藥品,讓人活得好一些,經過十年努力,人均壽命提升0.8年;于是,到了70年再換一個思路,就是少吃油膩、多做運動,這個時候人均的壽命提升35年,這個還是很大的差異。所以,大家發現,依靠醫療不是壽命提升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當時,抗癌藥的發明人想:“有沒有發明一個萬能藥,把癌殺死?”其實癌細胞是我們自己的細胞,會自己復制和轉移,錯一次就會錯第二次,不知道會復制成什么樣子,我們看到得癌癥的人,很經常一夜之間猝發,因為可能癌細胞在此發生變異,原來的藥品無效了,所以,試圖找萬能藥是做不到的。

    如果有專門的醫療團隊專門針對病員研制藥品,這個倒是可以很好地治療疾病,但這個要求研制速度夠快,而且費用特別高,要10億美元左右,喬布斯可以做到這塊,但是他不信這個方法。

    現在谷歌成立了一家公司,通過大數據來做醫療,可以使成本降低到每人10萬美元。大數據的關鍵技術之一是收集數據,但數據不能光靠一個人完成收集,是需要非常多人的數據,通過好基因和壞基因進行比對,就可以提前進行修復。

    大數據給我們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產業的變化和生意,對人類也是非常有幫助。大數據的思維就是未來細到每一個人、商品、交易,可以全面性擁有數據。一個酒吧老板發現,有24%的酒是被偷喝掉的,后來他在每一個酒瓶下貼3毛錢成本的傳感器,能夠接收“酒倒了多少”、“什么時候被拿”等信息,通過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都知道,每一筆交易業都清清楚楚,這就是大數據時代和思維的特點。

    大數據,它也不只是電子商務,不僅僅是把商品放到網上去,它是整個生態鏈的改變。這個時代,你再去賣大件產品的時候,是看誰能拿到用戶信息,誰能把服務做好。當IBM發現利潤不斷下滑的時候,它從原來賣硬件改成賣服務。GE(通用)為什么能做成百年老店?它也意識到大數據的價值。

    董明珠和雷軍的論戰,其實更多像兩個時代的對話,雷軍的想法叫做互聯網思維,董明珠是典型的工業時代思維,以嚴格管理的企業和別人打陣地戰,其實,不妨換一個思維,就像空調的過濾器是要更換的,實際上,空調用五年下來,只要市場做得好,用戶信息把握得好,然后教育客戶過濾器的更換使用,也許過濾器利潤要比空調高,正如小米的配件利潤比手機還高。

    最后我們總結下:摩爾定律帶來IT的革命,互聯網和摩爾定律帶來大數據,大數據和摩爾定律導致機器智能,機器智能改變未來社會。要么成為這個時代的2%,要么成為這個時代的98%。

    ps:轉自CIO四海一家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辰智,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8601.html

    (0)
    上一篇 2015年7月7日 07:29
    下一篇 2015年7月7日 15:1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