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曾莉
來 源 | 新餐飲洞察(id:xincanyindc)
核心看點:
1.傳言千億市場的自熱小火鍋,實際上可能只有30億左右規模?
2.自熱小火鍋快速興起并衰落,幕后推手竟然是微商?
3.自熱小火鍋未來競爭的重點在線下?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吸取任何教訓。
這句話放在餐飲行業,時常被印證:每隔一段時間總有一個品類火爆,然后跟風,最終留下一地雞毛。
這次,輪上了自熱小火鍋。
01
爆發期:幾個品牌商盯著我生產!
春節期間,陳勇(化名)的火鍋底料加工廠早早放了假。
閑來沒事,他在車間里轉悠。看著蒙上灰塵的火鍋底料生產線,他有些恍惚:過去2年,仿佛做了一場夢。
陳勇是四川一家知名底料加工廠的負責人,在2017年自熱小火鍋火爆時,曾為數十家品牌提供底料包。
時至今日,他還清楚記得自熱小火鍋給這個工廠帶來的火熱氣氛。
“工廠產量有限,很多品牌商為了趕緊出貨,就派人到廠守著出貨。最瘋狂的時候,幾個品牌商盯著我的生產線。”
實在忙不過來,不少廠家接下單子又委托給其他廠家代工。“所以,自熱火鍋這股風潮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救了不少加工廠。”他給洞察君舉了身邊的例子:
有個做蔬菜包的廠家,因為本身沒有資質還欠款,已經被工商局封廠子了。小火鍋火爆后,訂單源源不斷。這個廠子快速擴張生產線,半年后就搬到了一個有三層樓、幾千平的大廠房里。
上游廠家的復活瘋長源于下游品牌商們的瘋狂加碼。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火鍋紅海里,不少品牌把自熱火鍋看作是新零售的敲門磚。德莊集團副總兼產品營銷中心總經理曾郅雄回憶同行們當時的瘋狂,“在2017年11月的重慶火鍋節上,我看到幾乎所有參會的火鍋品牌都推出了自熱火鍋。”
△各類自熱火鍋品牌
更多人想要分一杯羹。重慶小面代表電商品牌挑挑小面在2017年底也進軍了自熱火鍋。“我們上自熱部分僅是做產品的補充,”創始人潘登解釋說,“三只松鼠、良品鋪子、衛龍等大品牌也陸續上了這個產品。”
隨后是新希望美好、三全、統一等零售巨頭紛紛加碼,數百款自熱小火鍋紛紛涌現,呈現井噴之勢。
就連做底料加工廠的陳勇也經不住誘惑,在2017年10月打造了自己的自熱小火鍋品牌。
02
現狀:從一擁而上到一地雞毛只是瞬間!
陳勇的自熱小火鍋品牌,推了一月就做不下去了。“還好絕大部分是自己的資源,也就虧了50多萬。”
很多人跟陳勇一樣沒想到,自熱小火鍋會降溫這么快,或者說,它的市場潛力遠低于人們的想象。
自熱小火鍋生產多集聚于川渝地區。生產廠家能夠從客戶的訂貨量、意向等感受到這個品類的生命力。
陳勇說:“從我掌握的信息,這邊是減產的。那個蔬菜包廠家在訂單量大幅減少后,過得很艱難,如今已經聯系不上老板了。”
“死的小品牌太多了。很多底料廠、菜包、肉包的廠家因為訂單下滑厲害,都已經轉變方向。”陳勇透露。
當然,他自己也在2018年年初果斷停掉了自熱火鍋底料包生產線。
小玩家在2018年陸續出局。先入局的大牌們雖然活了下來,但他們發現:自熱小火鍋的市場空間比想象的低很多。
最早一批進入這個品類的大龍燚在2018年表現算好的,銷量增長20%。但大龍燚副總裁雷星表示“大家可能一開始對這個品類的預估太高了。其實它并不是一個有多大持續爆發力的品類,不會像方便面有那么大的體量。我們對小火鍋的市場預估也就是30億左右的規模。”
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那些品牌玩家都想開創一個千億規模新時代,他們裹挾著這些小廠家往前跑,但跑著跑著,夢終究是碎了。
03
自熱火鍋之困:都是微商惹的禍?
自熱火鍋的生命周期為何如此短?行業人士各有看法。
陳勇認為,首先是品類的爆發原點沒帶好頭。自熱小火鍋的誕生源于微商炒作,但微商賣得產品品質相對較差,且沒有品牌意識。
△朋友圈里的自熱火鍋推銷
“不少微商是有計劃地快速炒火一個品類,撈一筆錢后就轉向下一個品類。所以他們把成本控制很嚴,多數會控制在9元以內。”雖然后來很多廠家花了心思想做長久,卻是有心無力。
“初期靠洗腦式大規模傾銷的產品,消費者的初體驗很差。所以要么減品質、要么殺價格,都很難長線發展。”
而且初期自熱火鍋的品質也不穩定。因為屬于一個新的行業,加上有很多配件材料,很多都需要外包,品質很難保障。
第二階段隨著海底撈、德莊等大品牌介入,品質會提高,但價格也水漲船高。陳勇透露,“好的素菜一般在10元,葷菜在12到15元之間,加上渠道、營銷推廣、人力等費用,1盒自熱小火鍋賣20到30元很正常。從消費者角度來說,這個價格可以吃一個快餐、便當了。”
高價帶來的必然是顧客群減少。“其實我們也開拓了不少渠道,比如便利店、加油站等。”曾郅雄說,“我們以為邊遠山區有市場,曾經參與贊助了康定跑馬節等活動,結果并沒有給到我們想象的回報。還是北上廣深賣得好。”
后來為了擴張市場,自熱火鍋的價格一度殺的很低。“很多品牌完全是成本價還包郵。”雷星說,“不過殺價格的玩家基本都死掉了。”
隨著大量玩家的進入,原材的價格也翻倍增長。僅各類原材的組裝費就從0.5元一路漲到了1.5元。
與此同時,線上流量的費用也在大幅上升。潘登無奈透露了線上的困窘,“我們的毛利平時有50%左右,但是碰上活動促銷就只有7%左右了。快銷品營銷推廣費的漲幅普遍都在30%以上,因為平臺自身的流量也在減少,所以不加大投入根本沒有流量。”
線上流量貴,而線下拓展依然艱巨。“國家對于這個新品的相關政策沒有統一的規范,很多地方政策不一致。比如成都進場就要求有成都食藥監發的生產許可證,但重慶這邊沒有。所以這就阻礙我們在成都的擴張。”曾郅雄透露道。
04
突圍戰:從線上到線下渠道!
未來,自熱火鍋還有哪些可能?業內人士有個共同意識,線下渠道是關鍵。
味蜀吾董事長范勤耘說,自熱火鍋目前主要是通過淘寶、京東商城、微商等線上渠道銷售,線下門店、加盟店也是一個銷售窗口。不過,未來最大的競爭,是在商超渠道。
“中國人口里,絕大多數人的消費習慣仍主要來自線下。所以我們覺得,加快線下擴張的步伐很重要。”雷星表示。
因此,2018年,線上保持穩定的同時,大龍燚繼續著力開拓線下渠道,線下銷售占比增至35%-40%。“包括家樂福、沃爾瑪、華潤這些大的超市都有進,然后還有各類分銷渠道。”
而德莊、海底撈,此前賣火鍋底料,已經打通線下通道,做自熱火鍋就有先天優勢。
“依托之前的下沉市場,我們線下市場占領渠道比較多。這是其他同行不能比的。”曾郅雄說,“另外,線下進商場是需要進場費的。我們拿下上海所有賣場就花了幾百萬。”
由于線下渠道的貢獻,2018年的德莊線上銷量基本沒變化,但線下增長近翻一番。”
對于未來,老牌們都決定會持續穩定地投入。
雷星說:“我們現有的產品已經進入平穩狀態,已經是成熟的產品,我們就保證它持續產出就好,會持續地去做正常推廣曝光以及市場拓展。但不希望它有過快的增長爆發,平穩發展就好。”
顯而易見,自熱火鍋在2019年的主戰場會從線上轉為線下。而自熱火鍋產品仍需要持續更新迭代,且線下對團隊整體的運營能力會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線下廝殺更加激烈。你對自熱火鍋的前景又怎么看?
– END –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