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打破常規,敢做先鋒。
作者|何姍
編輯|Neo
2018年10月30、31日,勺子餐訪團第26期走進廣州,以“突圍”為主題,鎖定了勇于打破常規、挑戰自己也挑戰市場的膽色品牌。
突圍并不是一個瞬間完成的動作,突圍之于這次參觀的品牌們,都是在長時間積累之后、在長期不斷的思考和迭代中階段性的成果展示。
72街chef的中式快餐突圍,基于90年代開始的麥肯系經驗、21世紀沿用到中式快餐領域的摸索之后,放棄了唯標準化馬首是瞻的道路,放棄了徹底的去人工化的追求,而是從消費者對中餐的價值認同和核心需求出發,以更熱辣的現炒產品和更有人味的烹飪方式,來重構整個模型。
亞洲吃面公司的餐飲思維突圍,基于的是從90年代開始在設計領域的專業積累,和十余年前就涉足于青年文化和文創產業的一線觀察:為年輕人賦權讓他們成為品牌傳播的有生力量,為空間賦權讓它與顧客的每一個觸點都能直白簡潔地表達品牌特性,為產品賦權讓其具有更加撩撥人心的價值感。
遇見小面C24的時段和業態突圍,基于的長期以來從品牌角度來塑造地方小吃的不斷努力,讓一家店鋪成為隨時可以落腳的舒適空間,這不僅需要產品本身的打磨,也需要產品結構調整、空間體驗升級、品牌影響力打造的全方位工作。
這次餐訪活動究其深層,其實是對于標準化、年輕化、零售化的三方面思索,這也是當前餐飲市場上面相當受關注的問題,可以說勺子課堂這次的廣州之行是一趟充滿了“質疑”和“反思”的挑戰之旅。
在廣州經營自己燴面品牌的王健洋在課后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筆記,我們將其納入復盤的內容中。作為單品+地方特色單品+休閑簡餐+青年創業,我想他想要探求的問題,和這次向大家開放的品牌的擅長之處,有著相當高的一致性。
第一站——72街 Chef
72街的創始人周明,90年代即加入麥當勞,之后聯合創立了真功夫前身雙種子的他,可以說參與了中式快餐標準化全過程。在今年,他又用全新的“72街chef”模式挑戰自己。他的分享從產業革命的宏觀角度切入,以互聯網重構餐飲系統的思路為出發點,強調了當前市場中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系統制勝。
落點則是對 “72街chef”現場烹飪、稱重計費這一全新模式的細致剖析。
▲勺子餐訪團@72街總部
▲勺子餐訪團@72街chef
72街chef模式的基礎,是周明對于中餐標準化的一次全新的摸索,這個概念被定義為“適度標準化”,它所要超越的是標準化的三大缺陷——預制、凍品、傻瓜制作。
因此,它對于門店提出的兩大要求:
為了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首先,周明梳理出了48小時冷鮮制,受豐田精益管理方法的影響,他將庫存壓縮到最低,不設原材料倉庫,供應商根據門店需要的生產量每天送貨,凌晨抵達門店,車上自帶搬運工來卸貨。根據在線系統的數據,今年10月份72街chef的平均在線庫存不到半天,也就是說打烊之后剩下的貨物剩下只夠只吃半天的營業。沒有過期貨,也沒有反復速凍,為食材的口感和風味打下基礎。
其次,在人才方面,由于門店中至少30%的炒菜比例,對于廚師有巨大的需求,因此72街在虎門設立了培訓基地,形成了出品總監+種子廚師+廚工和新東方學生的三層梯隊,培訓基地內設教學餐廳、練兵場、階梯教室、宿舍,讓年輕廚師通過集中培訓快速上崗。在門店中,則以店長負責制為前提,在廚師方面以新東方學生和廚工相結合,每個月增加的幾千塊人工成本換來的是出品滿意度50%的提高。
學員筆記
不斷的迭代,到目前大廚現炒現賣的稱重快餐模型。
顧客在成長,顧客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企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的提升自我,來滿足顧客需求,完美的動線設計合理的利用空間顧客參與其中的服務動線。
第二站——亞洲吃面公司
亞洲吃面公司的“故事長”痞廠(胡傳建)在文創和設計行業浸淫二十多年,他從案例到總部,帶領學員完成了一次深扎入地心的思維重構之旅。第一站是目前炙手可熱的連鎖品牌“太二酸菜魚”,作為品牌設計師,痞廠直接在門店為大家提供了細致入微的導賞。
▲勺子餐訪團@太二酸菜魚
接下來,作為亞洲吃面公司的自有品牌,“不方便面館”成為了導賞的第二站,這里是亞洲吃面公司的創意孵化器,它的背后是對餐飲空間、零售空間、娛樂空間和青年文化空間的思索。
▲勺子餐訪團@不方便面館
最后我們在亞洲吃面公司總部落腳,痞廠在這里進行了長達2個多小時的“極限分享”,從過往知名案例到正在進行的案例,從對行業的破局思考到對青年生活方式的一線觀察,學員們大呼刺激、過癮、扎心、震撼。
▲勺子課堂餐訪團@亞洲吃面公司
痞廠語錄
關于體驗——
早餐需求不一定用早餐來解決。
消費者不喜歡便宜,消費者喜歡占便宜。
排隊本身也是一種體驗
關于設計——
菜單是一個整體解決方案的目錄。
我現在關系最好的是我拒絕的那些客戶。
好的甲方,最大的優點是知道自己要干嘛、知道找設計來干嘛。他們是通過品牌梳理提高效率,而不是為了變得高大上變得時髦。
設計就像導火索或者打火機,關鍵還是品牌的火藥夠不夠點爆。
關于產品——
產品是重要到不能再提的事情,所以不要提產品,會變成唯產品論。
我們不研究品類,它不會憑空而來,所以你的意識里都有別人的影子,這是很有限制的思路。
關于傳播——
生意不在年輕人,影響力在年輕人,他們是轉化的源頭,“路人粉”是生意的根本。
所有觸及消費者的物料,都應該有品牌屬性和傳播屬性。
未來的品牌不是用同理心,去研究顧客,而是把自己作為顧客,讓年輕人服務年輕人。
關于競爭——
開店,關注的是盈虧平衡點,這個是生死存亡的事情。
下雨天禮拜一的營業額,是你真正能力的體現。
這個時代PK的不是誰想成功,而是誰有資格失敗。
失敗是講效率的,快速失敗、快速成長。
生意和商業模式是兩回事,前者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后者的核心是利他的——給員工、給客人、給供應商、給投資方等提供好的模式。
所以首先商家要認識到這兩者的差距,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實力、心理準備。我們會放大它的優勢之處,放大優勢,點燃優勢。
學員筆記 吃喝玩樂四個字再合適不過了,一百多分鐘的分享帶領勺友們換了三個地兒,每個地兒分享的風格領域層次邏輯不同,一次次帶領勺友們進入燒腦高潮 最最常用的詞:這兒有個邏輯……這兒有個底層邏輯……這兒還有個最基本的邏輯……最最底層邏輯………一層一層的剝,彩蛋一個接一個,驚喜不斷,高潮一次接一次,聽完以為基本邏輯就是背后的套路原理,原來還有基本邏輯,還有更基礎邏輯……邏輯背后的套路一層一層扒,接地氣不廢話,關鍵還是逆性思維拿去就能用(會玩,會樂還花錢少) 最關鍵是還有效……比如餐廳升級裝修步驟: ①從菜單開始 →②菜單決定廚房設備動線→③菜單的呈現方式→④菜單的呈現方式決定著商業的模式→⑤商業的模式決定著出品的呈現→⑥出品的呈現決定的器皿的款式→⑦器皿的款式大小決定著餐桌的大小款式風格→⑧桌子凳子決定著顧客的舒適體驗(最直接的體驗)→⑨最后才到墻面的設計vi設計。 完全不按照正常套路出牌,逆向思維,顛覆三觀,關鍵是掛著亞洲吃面公司,不務正業干的不止是平面設計,網絡、科技還樣樣如此優秀,最關鍵的是還會玩,又有大把資源資金與餐飲對接,實時見證了會吃喝玩樂的餐飲人餐飲企業也會優秀。
第三站——遇見小面 C24
第二天的 ,我們前往了遇見小面的全時段餐飲+零售綜合體驗店C24,這個新生的模式既是中餐對于全時段運營的摸索,也是以自有品牌為單位進行堂食與零售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
▲勺子餐訪團@遇見小面C24
創始人宋奇與我們分享了兩大重要的計劃:
一是在今年晚些時候,遇見小面自有品牌的零售產品將登陸網上商城和C24門店。目前貨架上只有一款自家的牛肉醬,還需要搭配其他品牌的零食和飲品,和進入大型超商或者便利店相比,遇見小面C24的做法似乎更加“自力更生”,自有渠道、自家產品,那么它其實對于品牌影響力和品類的可持續性都有著相當大的挑戰。
二是在明年,遇見小面將正式全面推進內部加盟計劃,宋奇將其稱之為“五小”,意即一對小夫妻、開一家小店、賣小面、過上小資生活,這聽上去和西貝當年麥香村計劃中的六小策略(小吃、小喝、小貴、小店、小情調、小老板)有點相似,這兩個相似的口號背后則是相似的合伙人模式。
近一年以西貝、喜家德為首的餐飲品牌,都開始嘗試全新的以“人”而非“系統”為核心的擴張之路,不管是內部員工的加盟還是對外精挑細選運營者,它們都希望以更輕盈的門店形式快速擴張出去。
當年知名品牌直接孵化副牌,招聘新的團隊進行管理,或者抽調現有力量來進行支持,但現在當孵化新興業務時,創始人開始傾向于“扶持自己人”,給予他們更大的控制權和發揮空間,比如西貝原本創業合伙人制度的六四開分成(創始人六成分部四成)將在小店型中調轉過來,由此突破傳統科層制的晉升天花板。
對于剛剛搬到新辦公室不久的遇見小面,“重慶小面大學”正在新空間里緊鑼密鼓地裝修,宋奇也希望它能夠成為品牌在2019年中開始快速擴張的導火索。
學員筆記
記住這個公式:SALES = AC×TC(銷售=客單價x客單數)
①餐飲零售化,遇見C24(24小時營業)晚上22:00-上午10:00這個時間段,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已破五千營業額!
② 2016年曾以33.8的翻臺率打破餐飲界的記錄,所以宋總講這個公式是有實踐有說服力的,想提升營業額離不開AC和TC這兩個條件。想要提升營業額必須從提升客單價或客單數開始,但一直一來都有個偽命題到底是——能不能同時提升二者?
③發展連鎖離不開三要素1.可復制的人2.可復制的產品3.可復制模式。
猛料眾多的餐訪細節一篇文章不能盡錄,只有親自參加,才能得到浸入式體驗的最佳效果。
11月14、15號,勺子課堂第28 期餐訪團將前往上海,一探火爆的新茶飲市場,三家知名品牌的深度交流,以及全國標桿性加盟展會的獨家導賞,透過杯中茶,學習關于營銷、連鎖、品牌、運營的方方面面。雙十一更有三人同行一人免單的前所未有大讓利,手快有手慢無!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