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7-11全面接入美團外賣的背后:純快餐將被取代… |【勺子洞察】

    編者按:

    未來沒有餐飲,只有“吃”的渠道。

    作者|石偉

    編輯|喬祎

    北京,曾經被調侃為“便利店死地”,相比于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城市,北京市場號稱是“三個半”生意:馬路太寬,導致只能做半條街生意;冬天天氣太冷,加上各種大型會議,導致只能做半年生意;夜生活不豐富,導致只能做半天生意。

    除此之外,便利店發展最好的城市,都是街道文化,也就是,二樓、三樓等高樓層是辦公或者居住,一樓是店鋪,市民整個生活都可以在街道或者街區完成,但北京是“大院文化”,用好鄰居 CEO 陶冶的話說,“人的活動范圍大概在 800 戶到 1000 戶之內,所以每 800 戶應該形成一個自然商圈,然而大院的院墻、大門卻將市場分隔得過小了”。

    “猝死”的鄰家便利店死于投資方 P2P 爆雷,并非經營導致。

    這樣的悲觀看法,也在數據上顯露出來。2017 年,北京的連鎖便利店數量是1500家左右,北京市政府希望到2020年把北京便利店增加到 3000 家;相比之下,上海有 5000 家便利店;在廣東,僅僅美宜佳一個品牌就有過萬家門店。以 7-11 為例,據 7-11 公布的數據,截至 2018 年 5 月,這家公司在臺灣有 5245 家店,香港有 937 家,北京是 244 家(目前北京有 251 家門店)。

    但是 7-11、全家、羅森等商家并不悲觀,畢竟中國有一個完美且龐大的市場:一方面,隨著人均 GDP 和城鎮化水平攀升,國內便利店迎來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機;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密度前 50 的城市人口密度均大于 640 人/平方公里,遠高于日本(348 人/平方公里,2016 年數據)和英國的平均密度(255.6 人/平方公里,2016 年數據),具備發展便利店的人口基礎。正是基于這兩方面原因,即使大環境一片蕭條,國內便利店行業銷售增速在過去7年持續保持在 9% 的水平以上。

    便利店零售額在零售業銷售中的占比

    這不,就在 4 天前,7-11 便利店宣布,北京市的 251 家 7-11 便利店門店全面接入美團外賣平臺:門店里的大部分商品都會在美團外賣平臺上線,其中,對于便利店內銷售較好的熱餐、好燉等產品,顧客可在下單時提出加熱要求,門店會進行加熱處理后再配送;一些冷藏冷凍食品也會與冰袋一起配送到客人手中,確保配送溫度。

    SKU2000的7-11,目前在美團上線了1000種左右商品。

    實際上,不只是 7-11,其他的零售玩家正在加入外賣行業,并引發餐飲市場的變化……

    便利店做外賣“百花齊放”

    過去3年,便利店接入外賣平臺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全家便利店就是一個勇于嘗試的例子。2015 年 2 月,全家便利在其 1000 多家門店中挑選了大概 280 家與百度外賣開始合作;今年 2 月,全家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的 212 家核心地段門店入駐京東到家,計劃到今年底,還會有 500 多個全家便利店陸續入駐,;今年 3 月,全家便利店又將北京、上海、杭州等 9 大城市的全部門店入駐餓了么平臺,從新上便當到日用百貨,從網紅爆款到糧油副食,滿 20 元起送,配送費 5 元,“蜂鳥專送”會在用戶下單 30 分鐘內配送上門。

    除了全家便利店,日系便利店羅森、本土便利店全時、最像 7-11 的鄰家便利店(已關閉)、愛鮮蜂等便利店品牌也紛紛入駐百度外賣、京東到家、美團外賣等外賣平臺。

    而在平臺方面,便利店儼然成為了各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爭相搶奪的一片“新土壤”,它們正在發力拉商家入駐。據騰訊《一線》統計,武漢本土便利店 Today(估值 30 億美金)在武漢的 150 家門店、上蔬永輝在上海的 15 家門店、屈臣氏在廣州的 84 家門店、7-Eleven 在重慶的 34 家門店在餓了么平臺上線;據全天候科技了解,2017 年,大潤發、樂天瑪特、歐尚、卜蜂蓮花、麥德龍、杭州世紀聯華、新華都購物等零售商接入美團外賣,目前美團外賣 APP 上出售的商品包括蔬菜水果、零食、日用品等,基本涵蓋了商超線下門店所有品類;在京東到家,據今年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平臺上入駐的便利店總數接近 4000 家,此外,截止今年 7 月,還有 30 個城市的 200 家沃爾瑪門店入駐京東到家平臺,并為顧客提供“1小時達”服務。

    家樂福最近在京東到家內測,準備繼美團和餓了么之外,開通第三條O2O渠道。

    其實早在 2016 年,重慶地區 7-11 就宣布開展 O2O 業務,其合作伙伴也是美團外賣,而北京 7-11 一直沒有開展線上業務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消費者到店消費很重要,只有消費者到店才能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7-11 中國董事長內田慎治解釋道,“我們之所以沒有開展電商業務,是認為需要店鋪數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后,再發展電商,如果以現在還不夠大的規模,想打敗天貓、百度,是較困難的,規模不夠大時,我們不強迫自己做沒有把握的事情”。

    這次的原因很顯然:便利店同行們紛紛布局線上外賣渠道的動作讓 7-11 坐不住了,畢竟外賣平臺帶來的流量已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

    雖然便利店接入外賣存在諸多挑戰,比如在高峰時段,100-200 平方米的店面僅憑 4-8 個店員應對線上線下訂單很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比如高峰期(早中晚餐)便利店接入外賣,也會影響店內的工作和顧客體驗;比如便利店需要顧及合作外賣公司在食品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協同,但趨勢已經顯而易見,便利店外賣化不可逆轉。

    在日本,7-11接入外賣業務(自營和第三方),是為了消除購物弱勢群體(日本老齡化社會的獨特現象)的不便。

    “便利店做外賣”要干掉誰?

    那么問題來了,便利店做外賣搶了誰的蛋糕?有人可能會說,搶了電商的業務,但實際上,雙方互相影響并不大。

    前幾年,在電商的沖擊下,滿足消費者即時消費需求的便利店曾是受電商影響最小的業態。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連鎖百強》顯示,便利店是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百強便利店企業 2017 年銷售增長率為 16.9%,門店數量增長為 18.1%。

    反觀便利店這端,便利性是驅動消費者在便利店場景消費的核心因素:德勤研究的《便利店業態發展分析》指出,有 80% 的顧客因為便利店距離近而選擇便利店進行購物,59% 的顧客選擇便利店是因為其營業時間更長……

    從消費者的行為研究可以發現,便利店主要輻射達到 10 分鐘內的客戶群體,并且主要滿足工作間隙或者移動途中的碎片化消費需求:據 7-11 統計,86.5% 的顧客在 10 分鐘內即可到店,65% 的消費者選擇在工作間歇或移動途中在便利店購物,而專程從家前往便利店購物的消費者占比只有 12.1%。

    顧客選擇便利店的原因

    因此,便利店做外賣一方面擴大了便利店的服務范圍,另一方面滿足近距離消費者在特定場景下的碎片化需求,比如半夜需要一包衛生巾,比如上班匆忙忘記買早餐——在便利店商品要比超市貴 10% 左右的基礎上,這決定了外賣的客單價與到店客單價不會太高。

    那么,回到開始的問題,便利店做外賣到底動了誰的蛋糕?這要從便利店的商品結構分析。7-11 在中國經營數據顯示,Fast Food 商品(即 FF)已經成為便利店銷售額和毛利最大組成部分,其合計銷售占比已經達到了 42.9%,毛利貢獻也達到了 46.6%(在日本這一數據更高),其中,料理、乳制品、飲料、好燉、飯團壽司占據了消費者目標商品前五的位置,除乳制品和飲料這類便利店的傳統品類外,剩下的均為速食商品。

    從經營結果來看,FF 商品在針對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于速食餐飲的需求的同時,也在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了獨特的品類和服務形象,并且構成了消費者重復到店購物。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隨著餐飲與零售互相滲透,其界限正在越來越模糊,便利店做外賣吃掉的是純粹快餐的份額,這一點從海外的發展也能看出來。

    用 NPO 法人日餐餐廳海外普及代表上垣清澄的話說,“日本快餐行業,大家最懼怕的是以 7-11 為首的便利店”,事實的確如此。7-11 在日本的 2 萬余家便利店中,食品銷售占比近 7 成,增速高于非食品類 5 個百分點,并且占比在持續擴大,其中加工食品占26%,快餐占 30%,日常食品占 13%。也就是說,在7-11便利店中,每銷售 10 件商品,其中 6 件都是快餐食品,快餐絕對是 7-11 的主打商品。

    在日本,每個便利店品牌都有自己的餐飲食品開發團隊。

    相較于產品由第三方生產的 7-11,日本便利店另一巨頭全家便利店則開拓出另一個渠道:自己在國內建立了7家盒飯工廠,每天可以銷售 30 萬個盒飯,被稱為日本最大的“小食堂”。在日本,全家制造盒飯,每天需要 10 噸大米,最終做成 4 萬斤米飯、數十種便當。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芝士咖喱豬排飯,平均每天每家店可以銷售 10 盒以上;為了讓顧客就餐,全家在 3.0 店面中,每家店增加了約 10 個餐位。

    截止 2016 年,便利店目前已經搶占了日本國內快餐行業 40~50% 的市場份額,便利店餐食銷售對餐飲市場的滲透率達到 6%,業內人士稱,此數字在將來還會繼續往上升。

    你以為只有便利店在搶日本快餐的市場嗎?其實還有藥妝店。為了強化集客力度,藥妝店增加了面包等店內制作食品和生鮮商品的提供——一方面提高食品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在窮追猛打以經營食品為主的食品超市和便利店。據統計顯示,藥妝店的銷售額增長了 5.4%,其食品銷售額達到了與大型超市同樣規模的 3000 億日元,以曾經藥妝店行業排名第五的 COSUMOS 藥妝店為例,其食品銷售的構成比例在行業內是最高的,占據了店鋪 55%。

    反觀中國,便利店正在從早餐業務下手,擠占餐廳的市場。有數據顯示,在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的上班族選擇便利店購買早餐,在銷售狀況比較好的門店,早餐占一日銷售額大約 25%。對此,前臺灣全家便利店高管簡印章介紹:“便利店對早餐型商品的重視程度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因素不斷提高,當下已成為兵家必爭的重點項目之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純粹的快餐將會被效率模型更為極致的便利店和外賣替代掉,而有準備的快餐品牌正在向著正餐化、社區化、零售化方向演變,如果你想了解快餐的變化,可以戳文章快餐的“拐點”:這22個案例說明一切…》。回到消費者這端,他們并不在乎在哪里吃,他們只在乎吃什么,好吃不好吃,因此,隨著餐飲與零售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餐飲可能會消失,成為一個為消費者提供“吃”的渠道。

    餐飲如戰場,一旦選錯品類

    輕則碌碌無為,重則折戟沉沙

    那么問題來了

    做外賣之前,到底如何選擇品類?

    本期勺子課堂為你解答

    更多餐飲課程盡在勺子課堂APP

    點擊“閱讀原文”,把餐飲干貨知識裝進自己口袋!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勺子課堂,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6755.html

    (0)
    上一篇 2018年8月24日 07:41
    下一篇 2018年8月24日 08: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